膝骨性关节炎应用温针灸、银质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
2020-07-10周玲玲张乐乐李健李红梅袁海鑫
周玲玲 张乐乐 李健 李红梅 袁海鑫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疾病,中老年患者较多。KOA可导致患者膝盖疼痛、肿胀,严重者可致积液、关节畸形,患者日常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上治疗KOA通常采用保守疗法,即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同时给予玻璃酸钠针注射,但保守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广泛应用于骨科、关节外科等疾病,由于中医注重整体施治,疗效尚佳,且中医治疗副作用小,优点明显。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温针灸、银质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KOA患者的影响,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KOA患者7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纳入标准:符合KOA相关诊断标准者[2];年龄≥18岁者;近1个月未使用西医、中医方法治疗者;已获取知情同意权者。排除标准:严重免疫系统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入院前4周有感染史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2.46±3.6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23±0.41)年;积液者14例,肿胀者13例,弹响者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2.87±3.48) 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5.85±0.37)年;积液者12例,肿胀者17例,弹响者7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物理疗法、药物镇痛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仰卧屈膝位,常规铺盖无菌巾,采取局部麻醉方式,穿刺点选择髌骨外下1 cm处,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关节腔,抽吸无回血后将玻璃酸钠缓慢推入,推入完毕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嘱患者做轻微屈膝动作促进玻璃酸钠扩散。注射后3 d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注入25 mg/次,1次/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银质针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取患处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膝眼、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将皮肤常规消毒,使用2寸银质针捻转刺入,刺入穴位后将2 cm艾柱套于银针之上,每个穴位2壮。1次/d,4次/周。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
1.3 评估标准
1.3.1 膝关节功能 使用WOMAC评分量表[3]进行评估,共疼痛、晨僵、日常活动三个维度,疼痛分数为0~25分,晨僵分数为0~10分,日常活动分数为0~65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差。
1.3.2 膝关节活动角度 最大屈膝角度:患者取俯卧位,小腿向上弯曲,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固定臂置于股中部,活动臂置于腓骨处进行测量;直立时伸膝角度:患者笔直站立,小腿向后弯曲,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固定臂置于大腿外侧,活动臂置于腓骨处进行测量。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步幅)、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量表)、膝关节活动角度(最大屈膝角度、直立时伸膝角度)变化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同一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比较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步频、步速、步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同一时间内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角度比较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同一时间内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2个月内,观察组关节积液、骨刺、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间 步频/(步·min-1) 步速/(cm·s-1) 步幅/cm观察组 36 治疗前 74.62±5.31 70.64±4.43 108.47±7.64治疗后 91.79±6.54 84.65±4.26 124.52±9.21 t值 12.229 13.677 8.048 P值 <0.05 <0.05 <0.05对照组 36 治疗前 74.72±5.43 70.57±6.12 107.98±7.28治疗后 82.62±4.02 76.31±5.54 118.43±8.45 t值 7.016 4.172 5.622 P值 <0.05 <0.05 <0.05 7.167 7.160 2.923<0.05 <0.05 <0.05 t值组间P值组间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疼痛 晨僵 日常活动 总分观察组 36 治疗前 22.62±3.13 7.63±1.45 59.74±3.65 89.99±6.55治疗后 12.78±2.46 3.65±0.26 37.53±2.03 53.96±3.20 t值 14.830 16.210 31.907 23.655 P值 <0.05 <0.05 <0.05 <0.05对照组 36 治疗前 22.71±3.41 7.58±1.13 59.63±3.47 89.92±4.99治疗后 16.64±4.21 5.32±0.55 46.55±2.68 68.51±5.02 t值 6.722 10.790 17.900 18.149 P值 <0.05 <0.05 <0.05 <0.05 4.750 16.471 16.07 14.664<0.05 <0.05 <0.05 <0.05 t值组间P值组间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角度比较(±s)单位:(°)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角度比较(±s)单位:(°)
?组别 例数 时间 最大屈膝角度 直立时伸膝角度观察组 36 治疗前 30.58±2.21 36.46±2.41 44.64±3.62 46.74±3.24 t值 19.890 15.275 P值 <0.05 <0.05对照组 36 治疗后 30.16±2.51 36.58±2.51 38.77±3.04 40.67±3.23 t值 13.104 5.999 P值 <0.05 <0.05 7.451 7.961<0.05 <0.05 t值组间P值组间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KOA可由机械、生物性等多种因素引起,炎症发生时关节内软骨细胞、细胞基质及下骨合成均失去平衡,致使关节骨破溃、脱落,从而形成关节性疾病。尤其疾病发展至后期,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目前临床西医保守治疗药物副作用大,效果不佳,因此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十分重要。
KOA在中医中属于“骨痹”的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内侵,致使膝骨处血淤气滞,湿邪不散,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KOA应祛湿散邪,活通经络[5]。温针灸是指将针灸与艾灸结合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段。针灸可刺激穴位,通经脉,足三里、三阴交主胃肠经,血海有补血气之用,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有利于排湿化瘀,对症治疗;艾灸可益气活血、通经活络、消肿散结,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改善活动状态[6-7]。玻璃酸钠注射剂可对关节内组织起润滑作用,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且玻璃酸钠注射剂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钠,该成分是关节滑液和骨质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促进软骨修复,减轻疼痛反应,保护膝关节[8]。在本研究中,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步频、步速、步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同一时间内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银质针、温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步态参数,改善患者行走状态;两组患者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同一时间内观察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同一时间内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角度,究其原因与玻璃酸钠增加关节润滑,促进软组织修复;温针灸通血活络,祛湿化瘀,改善膝关节处气滞血瘀状态有关。
温针灸在其他疾病领域也有类似研究。樊红霞等[9]认为,温针灸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林如意等[10]认为,温针灸可显著降单纯性肥胖症血脂代谢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佳。本研究得到类似结果,在本研究中,治疗2个月内,观察组关节积液、骨刺、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温针灸、银质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可显著提升KOA患者步态参数,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角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