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影响

2020-07-10杨俊涛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康复训练

杨俊涛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将身体各个系统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连起来[1]。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后多会因神经功能传导障碍或神经断裂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极易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2]。以往,临床多以功能康复训练对该病患者进行干预,虽可一定程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然而临床效果并不佳。因此,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组对其进行干预,以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3 例,女21 例;年 龄16 ~62 岁,平 均 年 龄(39.02±3.56)岁;损伤部位:15例为正中神经,11例为桡神经,8例为尺神经,7例为腓总神经,3例为其他。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4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9.54±3.62)岁;损伤部位:14例为正中神经,11例为桡神经,9例为尺神经,6例为腓总神经,4例为其他。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相关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周围神经损伤者;无全身神经系统疾病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无法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的疾病;机体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无法配合研究工作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中药熏蒸、针灸、运动等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功能康复训练干预。①被动运动训练:将患者患肢抬高,固定好功能位,以免出现牵拉引起损伤。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对未固定的关节进行训练(伸屈运动),从而牵涉肌肉运动。该运动患者需连续进行1~2周,在此过程中,患者需利用自己的健侧肢体助力,且对关节进行经常性的锻炼,可预防患者出现关节痉挛症状,同时有利于后期的功能锻炼。②主动运动训练:肌肉可主动收缩后,需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训练方案,如正中神经损伤,需对患者各指抓捏、伸屈、对掌等功能进行训练,且在此过程中需健手助力,逐渐加大主动成分,从而完成从被动到完全主动运动的过渡。③肌力训练:肌肉产生抗阻能力且可独立运动后,可对前臂屈肌进行器械训练(拉力器等);通过捏橡皮泥、皮球等方法对手指内在肌、屈肌进行训练;对伸、屈腕及屈肘功能进行握力训练。④感觉功能训练:给予患者金属、纸张、玻璃等不同质地、形状的物品对手的实体感进行训练,提高其辨认能力。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指导患者取正确坐位,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型号:MyoTrac Basic),根据患者周围损伤情况将适当规格的电极片放置于相应部位,将仪器调节至半主动配合模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对电流强度进行手动调节,叮嘱患者以最大努力收缩受累肌肉3~5次,若达到设定阈值则发出1次电刺激,电刺激10 s,休息10 s,1次/d,15 min/次,5次/周,需连续进行3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感觉功能、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①感觉功能评定:使用感觉阈值测定工具(Aesthesto)对患者触觉阈值进行测量,使用不同直径的单丝对患者患侧食指掌侧指尖分别进行刺激,测出其感觉域上、下界,取两临界值的平均数作为触觉阈值,共进行3次测试,两次测试间休息1 min,取均值;使用两点辨别觉测试工具(Mackinnon)对患者两点辨别觉进行测定,患者闭眼后对食指掌侧指尖的单、双指针进行感受,若患者能感受到某一间距的刺激且正确率为50%,便将这一间距作为患者两点辨别觉阈值,共进行3次测试,两次测试间休息1 min,取均值。②使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其包括10项内容,可根据患者需要帮助程度分为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独立性越强则分数越高;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使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运动功能满分为100分,其中上肢(共33项,66分)、下肢(共17项,34分),分值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0.00 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感觉功能比较(表1) 干预前,两组感觉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触觉阈值、两点辨别觉相比对照组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表2)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I、FMA评分均较高于对照组,NBD评分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感觉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感觉功能比较(±s)

注:相比本组干预前,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触觉阈值/g 两点辨别觉/mm对照组 44 干预前 4.88±1.59 11.36±4.77观察组 44 4.49±1.47 9.59±5.38 t值 1.195 1.633 P值 0.236 0.106对照组 44 干预后 4.65±1.68 10.89±4.87观察组 44 3.49±1.41a 7.58±4.77a t值 3.508 3.221 P值 0.001 0.00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相比本组干预前,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BI NBD FMA对照组 44 干预前 37.16±3.54 15.45±1.12 33.98±2.59观察组 44 38.18±3.10 14.82±1.91 33.65±3.29 t值 1.438 1.887 0.523 P值 0.154 0.063 0.603对照组 44 干预后 58.17±2.86a 10.58±1.12a 47.14±3.41a观察组 44 64.38±3.63a 8.93±1.55a 56.57±3.43a t值 8.914 5.723 12.933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指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因外伤、骨发育异常、酒精中毒、铅中毒等原因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活动受限、肌肉瘫痪、感觉消失或障碍、无汗或出汗减少、皮肤变粗糙等[4-5]。目前,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多采用常规康复(中药熏蒸、针灸运动等)及功能康复训练(被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训练、肌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等方法进行干预,然而临床发现,其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但效果并不理想[6-7]。

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在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时,单凭个人感觉无法对肌肉的运动状态进行准确获得,而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则能够直观的在仪器屏幕上反映出来[8]。肌电生物反馈干预是一种将电刺激与生物反馈及时结合的康复干预,该方式能够将人体正常情况下感觉不到的肌肉电活动放大,并通过生物反馈仪器转换成感觉器官可直观感受的信号,进而将其反馈到大脑,同时对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从而使患者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提高肌力[9-10]。本研究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干预,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的触觉阈值、两点辨别觉及NBD评分均较低,BI、FMA评分均较高,可见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实施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触觉阈值、两点辨别觉,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减轻神经受损程度。

综上所述,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感觉功能、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电生物反馈康复训练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