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分析及教育建议
2020-07-10文梦菊
方 琪,文梦菊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引 言
“媒介素养”最早出现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1992年,美国举办的媒介素养领袖会议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受众有权接触、分析、评估各种媒介讯息,并达到沟通目的(1)吴玉兰:《媒介素养十四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W.J.Potter认为媒介素养是指公民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2)W.J.Potter. Media Literacy. Thousand Oaks,CA;Sage.1998.。日本媒介教育专家铃木认为:媒介素养是公民对媒介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并接触、使用媒介,以多样形态创造互动、沟通。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强调接触使用、批判性解读等。段京肃将媒介素养界定为公共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张志安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综合上述定义,媒介素养包括接触媒介、分析媒介信息、批判接受媒介信息、使用媒介以及在媒介使用过程中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上述能力的过程。
二、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现状分析
本文问卷所使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问卷、请教专家学者、结合对海南大学大学生的访谈情况制成。本文的问卷调查以加利福尼亚批评性思想倾向调查量表(The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CTDI)为基础,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发出400份问卷,收回367份问卷,有效率达91.75%,样本包含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学院等10个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情况
图1 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情况
图2 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方面
调查显示,83.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媒介素养较为缺乏,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大学生在信息甄别能力、批判性思维、法律道德意识等方面较为缺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从信息甄别能力、批判性思维、法律道德意识等方面提高。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情况
图3 是否同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图4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形式
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调查显示:84.2%大学生同意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课,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得知57.77%的大学生赞成以网络课程形式开展,51%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以及实践活动形式来开展。因此,应该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课堂授课、专家讲座或者实践活动形式来开展。
(三)媒介素养接触情况
图5 大学生每天花在网络媒介上的时间
图6 大学生使用媒介关注重点
调查显示:67.03%的大学生花在网络媒介的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可以得知72.48%的大学生网络媒介上时间主要用在新闻时政,65.67%的大学生网络媒介上时间主要用在知识科普,说明大学生花在网络媒介上的时间主要用于新闻时政以及知识科普。
(四)媒介素养的后续选择与评价
图7 媒介素养选择的标准有哪些
图8 媒介素养教育后续评价
针对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选择标准,调查显示,76.02%的大学生认为媒介素养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其权威性,75.5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虑知识型媒介素养;在后续评价中,84.2%的大学生已充分意识到媒介教育在当前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认为提高自身媒介素质教育以应对复杂的新媒介传播环境最为重要。
三、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基础上,本文以媒介素养定义为基础,结合媒介教育期盼,找出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克里特量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判,找出六种影响因素影响媒介素养的强弱,以期提出加强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一)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
1.媒介认知
表1 媒介认知占比表
媒介认知情况主要通过选择所要传播内容、使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来影响大学生认知,帮助大学生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选择及汇总信息能力。根据总体样本数据,91.56%的大学生认为媒介只是观点的传播载体;86.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有效辨别媒介传播信息的真伪;56.6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热搜即是现实世界关注的热点;92.92%的大学生认为媒介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这说明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还可以,对媒介素养相关问题有一定理解,但媒介素养认知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媒介信息分析
表2 媒介信息分析占比表
媒介信息分析主要是考察大学生在关注信息目的、在面对新媒介信息真伪时,能够判断传播者的意图、分析信息传播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根据总体样本数据,73.11%的学生赞同对媒介信息,不会随主流意见,会主动思考分析;53.22%的学生赞成会思考媒介信息传播者的意图;52.23%的学生能够用科学方法分析媒介信息内在逻辑是否合理;41.96%的学生会找到各种证据来反驳他人对于媒介信息的看法,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缺乏深刻的分析理解,在信息传播复杂的新媒体时代表现出信息传播与接收失衡的状态,对背后蕴含的道理也缺乏一定分析能力。
3.道德法律意识
表3 道德法律意识占比表
道德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介信息时,是否会对负面信息的传播产生对立、抵制情绪以及对舆论造成的道德绑架的意识。根据总体样本数据,71.66%的大学生赞成校园暴力、医生失德等不良现象应该在网络上曝光;88.28%的大学生赞成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注意影响;87.74%的大学生了解有关媒介信息使用、传播信息、侵权行为等法律知识;89.1%的大学生认为传播不实言论、网络侵权应受到处罚,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涉及侵犯隐私的严重性有一定清晰认识,在新媒介的传播过程中有一定道德法律意识,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4.批判性评价
表4 批判性评价占比表
批判性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中,看待问题有一定的批判性认知和思考能力,能够感知传播现象背后存在的传播目的。根据总体样本数据,37.05%的大学生认为主流媒体(如央视、新华网)传播的信息内容及内容蕴含的价值观一定是正确的;33.52%的大学生认为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经常是“报喜不报忧”。这说明大学生并不熟悉如何批判性的分析与接收新媒介信息,对新媒体传播的意义并不清楚,大学生的批判性评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5.媒介使用
表5 媒介使用占比表
媒介使用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利用新媒介工具的技能,帮助大学生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媒介系统和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和传播。根据总体样本数据,54.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熟练掌握媒介使用方法,如信息检索、发布、分享等;62.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遇到问题时,会首先用媒介查询问题解决办法或者了解问题进展情况;52.5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使用媒介进行维权;58.4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使用媒介创造和传播信息。这说明大学生使用媒介的意识不强,对新媒介的使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可以在被动接收新媒介传输的信息之外,突破媒介所设置的议程进行探索,使用新媒介获取新信息以满足自身需求,通过使用新媒介创造很大的价值。
6.媒介素养教育期盼
表6 媒介素养教育期盼占比表
媒介素养教育期盼主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媒介信息的价值以及重视科学的利用媒介,从“人和性”角度出发,调查大学生对新媒介素养的期盼,为国家及相关事业单位制定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指标。根据总体样本数据,74.11%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必要的;46.3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能够提供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67.85%的大学生认为家庭需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84.19%的大学生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国家、学校以及家庭能够重视,但仅有四成学生赞成学校开展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家庭,反映出大学生学习媒介素养的积极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应用的是评分加总量表,对最终测试结果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即采用的是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将答案设计成非常赞成、赞成、基本赞成、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等五个选项,并将各选项对应的赋值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以说明他在每一个问题上态度的强弱,将各评分加总,可得到影响道德媒介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评分为:
表7 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结论
根据样本总体的各项得分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道德法律意识方面得分最高,其次是媒介素养教育期盼,媒介信息分析、媒介使用以及媒介批判性评价相对较差。从媒介认知以及媒介使用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对新媒介的特性有一定认知但了解的不够深入,对新媒介的使用较少,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新媒介素质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目前在课堂上很少涉及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所以对新媒介的使用也会相应减少;从媒介信息分析以及批判性评价角度来看,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以及寻求真相的意识较差,并不熟悉如何批判性的分析与接收新媒介信息,对新媒体传播的意义并不清楚,存在思维模式固化、批判性思维欠佳等问题;从媒介素养期盼以及道德法律意识层面来看,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道德法律意识,但普遍认识到自身的媒介素养仍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媒介素养的期盼也较强。
四、加强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议
针对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问卷和学校实际情况,本部分主要以海南大学为主体提出相关建议。海南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面向全校师生,多角度多方法协调推进。可从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重视第二课堂、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线上线下联动、打造舆论阵地等方面进行。
(一)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由于学生个人的媒介素养受到专业、经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媒介素养教育需兼顾学生个体的不同。结合问卷调查,海南大学大学生更倾向于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因此,将媒介素养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用以提升媒介素养的知识更有利于切合学生实际需求,因材施教。
首先,本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可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讲解媒介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传播特点等知识,结合热点的广告、舆情事件、经典案例等,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媒介认知,了解媒介对于网络世界的架构,学会判断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批判性看待媒介信息所传达的价值观。其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已有课程中。海南大学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生们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信息。“信息检索”课程与媒介接触密切相关,是教授学生如何接触媒介、如何使用媒介,在此基础上,可以融入媒介认知、道德法律等其他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知识。除“信息检索”外,“形势政策”“创新创业”等课程也可增加授课内容,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要让学生认知媒介的复杂性,普及道德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媒介。最后,要使得海南大学每位教师都是媒介素养的教育者,学校也需重视教师媒介素养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使得教师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的授课、班会、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搭建第二课堂平台,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调查表明,被试者对讲座、实践活动呼声较高。海南大学目前的讲座活动有各学院举行的学术沙龙活动、图书馆的“湖畔讲坛”学术讲座、冬季小学期专家讲座等。学校可结合既有讲座活动,邀请媒介素养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学。冬季小学期是海南大学的特色教学活动。海南岛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一批“候鸟型”专家,学校应制定“候鸟型”专家中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的邀请、奖励等机制,形成常态化讲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课堂搭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学校带学生参观报社、广告公司、新媒体中心等,实地观看新闻制作过程、广告制作、媒介运营模式等,了解媒介的传播倾向性。其次,可以结合社团、校内媒体、课题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并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传播媒介素养信息。最后,学校可以人文传播学院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号召更多同学参与其中。
(三)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强有力舆论阵地
海南大学要注重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积极发动学生参与,传播正能量。校园媒介是学校舆论重要阵地,要加强对校园媒介的管理、运营。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目前海南大学各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众多,学校可统一信息发布标准,加强对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保障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此外,海南大学目前推广的“易班”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易班”不仅可以用来学习、查询、请假等,也可反馈出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舆情反馈的渠道之一。
海南大学要打造舆论阵地,必须抢占学生及家长资源,让学生及家长主动关注官方媒介。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海南大学在进行官方媒介的开发、定位、功能设置等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家长需求,将师生、学生家长关注的热点融入内容之中,满足师生、家长的信息获取、娱乐、查询、办理、知识增长等需求。最后,要抢占师生、家长关注度,需要加强线上校园媒介与线下校园活动的联动,以线下活动海选、宣传等增加媒介关注度,充分发挥媒介的便捷性和线下活动的现场趣味性,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信任、喜爱校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