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
2020-07-09柴玲玲
摘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融入的必要性、融入的内容、融入的路径、融入的意义等 4 个方面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融入意义
一、融入的必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课堂上传承。 这能对学生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其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线索,在内容上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能够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之间具有共同的地域性、历史的连绵性、天然的兼容性、教学的调适性。
二、融入的内容
(一)精神文化
精神层面的文化最为重要。 一是与时偕行。 从文明演进而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統农耕社会逐渐变成现代工业社会,封闭的中国变成开放的中国。与时偕行,就是要知道时代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不违历史,不逆潮流,与世界同步,符合时代前进的要求。 二是敬祖爱国。 从民族与国家而言,敬祖,重视亲情,热爱祖辈传下来的民族大家庭;爱国,国家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没有国,哪有家。 国家的兴衰关系着民族与家庭的命运。敬祖爱国,就是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三是热爱自然。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热爱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与掠取逐渐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就需要我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生态文明。 四是修身尚德。 从个人修养而言,随着商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把人性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这就需要人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修身尚德的个人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学、内圣之学提供了积极而丰富的思想资源,要学习、谦虚、自持、慎独、务实、勤劳、节俭。 五是自强有为。从人的奉献而言,自强,就是要刚健,有气节,有个性,能直言,不阿屈;就是要和而不同,有奉献。有为,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是非观,这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二)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物质产品的显示存在和组合,不同的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发展水平。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型到近现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水利为例,中国古代的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坎儿井,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曾经创立了许多制度,到了近代,有的制度通过更新后仍有一定的价值,如奖惩制度、言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欧洲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才能学识选拔人才,焕发了社会活力。
(四)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涉及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等,其中有理论、有思想,但其呈现方式在于实践,在于可视。 历代的工艺品,无不反映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行为文化还涉及人的活动与事迹,如做善事、廉政爱民、抵抗侵略等。屈原爱国求索、王昭君出塞和亲、郑和七下西洋等事迹都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贯穿讲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实际上是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应当努力践行。
三、融入的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导。 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教师要对传统文化有感情,有见识,有个人修养。教育家徐特立曾经指出:“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一)专题教学
开设专题教学,突出重点,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以爱国主义专题为例,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开篇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讲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言时,紧接着上溯到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江竹筠的坚贞不屈,这些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2015 年 9 月 2 日,习近平同志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庄重地指出:“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是抗战英雄最鲜明的品质。面对民族生死存亡。
(二)社会实践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学生认识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导向、激励和凝聚等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社会调查等。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让学生站在“彭刘杨”三烈士的塑像前,思考为什么首义志士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其背后的蛇山与洪山曾经是宋代岳飞抗金的地方,也是近代太平军浴血奋战之地。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知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切入点,将已经逝去的历史重新拉回到现实的语境中,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消除历史的隔膜感,感悟历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2.
[2] 张樵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京隆重举行[EB/OL].
作者简介:
柴玲玲,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研究生,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