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舆论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2020-07-09桑彤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

桑彤

摘    要:微博自产生以来,凭借低门槛、公开性、社交性等特点成为受众青睐的信息獲取平台与意见发声场所。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对社会和公众具有强大影响力,常常会引起较大的舆论风波。尤其作为民意聚集地的微博,其整体的舆论氛围会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化解或发酵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立足于微博的特点,分析微博舆论给公共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探讨正确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微博舆论;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

当前,微博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代表力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许多公共危机事件都是在微博引起关注并引发讨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便利使微博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态度,但也常常导致微博舆论环境的混乱,并干预现实事态的发展。因此,只有深入分析微博舆论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正负面影响,总结应对之策,才能促使公共危机事件转危为安。

一、微博舆论的特点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微博舆论可看作是公众针对某个具体事件或话题,发表在微博上的意见或观点。

(一)舆论主体的草根性

舆论的主体往往指社会公众。微博凭借低门槛的特点积累了大批用户,他们构成了微博舆论的主体。这些用户并不都是权威人士或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占绝大多数。因此,微博舆论的主体在构成方面呈现出草根性与平民性的特点,他们在微博“马甲”的掩护下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某个热点话题的态度或立场往往反映了舆论的整体态势。

(二)舆论客体的复杂性

舆论客体即具体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微博的热搜榜汇聚了近期大大小小值得公众关注的信息与事件,从国家到个人,从要闻到娱乐八卦,它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各种类型的话题收录在内,这也造就了舆论客体的复杂性。用户可以通过微博所设置的热搜榜去对某个感兴趣的客体加以评论,传达自身的立场和观点。此外,当用户自发设定的话题有多人参与和互动时,也能形成微博舆论的客体。

(三)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

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微博的话题保持实时更新,这就促成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的现象。微博热搜榜会根据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关注程度和对话题的点击率、评论量和转发量等对不同事件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从而对热搜榜进行实时的滚动和排列位置的调整。人们在就社会事件热烈讨论之际,若出现另外一个具有冲突性、反常性的新闻,而媒体也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将会冲击到人们对前一个舆论客体的关注度,出现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新的舆论热点的情况。

二、微博舆论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扩大传播范围并引发关注

微博的公开性助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每个用户只要在搜索框输入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词,便能查询到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网友评论。微博的互动性更使陌生人之间可以针对共同的话题分享观点、交流意见。这些特点为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提供了可能。如今,越来越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选择通过微博来曝光或引起注意。当环环相扣的信息被不断分享、转发,这就促使在线下被掩盖或阻挠的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在微博迅速传播并发酵,引发网友的共同关注,让公共危机事件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2.促进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

当公共危机事件在现实生活掀起波澜却解决不当时,往往会出现在微博引起热议的现象。由于公共危机事件通常与大部分人的利益相关,具有地理或心理的接近性,人们会站在自身立场发表心中所想。各类声音汇集后将形成微博舆论,对公共危机事件施加影响。近些年,微博已经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指标,人们在微博上表现出来的态度愈加被重视。网友们对某个事件的高度关注与热切讨论,将会倒逼涉事方积极寻找对策,在此过程中,人们集体扮演监督者的角色,督促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例如,在无锡高架桥侧翻事件中,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0.3亿,讨论次数达8.6万次,网友们对此事的关注和声讨,推动了对事故原因的深入调查和惩处工作的落实。

3.助推信息公开与制度完善

微博是一条将政府部门、当事人、媒体与公众连接起来的纽带。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涉事方或当地政府往往希望通过“捂住嘴巴”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各种不确定的信息及不稳定的情绪弥漫之际,由网友组成的队伍会在微博发起质疑,掀起舆论狂潮并进一步倒逼信息公开。在舆论发酵后期,媒体的全面挖掘与深入报道、权威人士的声音介入、政府部门的反思与总结,三者的结合也将会对事件进行更理性的分析,并由此延申到管理或制度等更高层面的思考。可见,微博舆论带来的强烈振动不但能够促进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会弥补制度或法规的漏洞,促进相关体系的建全与完善。

(二)消极影响

1.造成网络暴力,伤害当事人

近年来,微博已经从一个言论发声的公共平台转为非理性、情绪化表达的场所,打着正义的旗号,实施网络暴力的现象越发常见。出于正义感,许多微博网友习惯对于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犯错方”进行指责与讨伐,认为自己是为正义发声,实则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困扰与伤害。甚至更有极端者会采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挖出当事人的详细信息,对其实施人身攻击。基于微博舆论的强大力量,若网友集体一边倒的指责某一方,将会造成势不可挡的网络暴力。

2.加速谣言散布,导致错误决策

公共危机事件关系到全体社会公众的生活和利益,而微博的信息真假混杂,在匿名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往往对事件缺乏谨慎的思考,并习惯对所获取到的信息“添油加醋”地进行分享和传播。这为谣言的滋生和大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当微博舆论出现整体性的偏颇,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掉进谣言的陷阱。而信息的不准确将形成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片面认识与判断,并做出不利于危机化解的错误决策,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3.煽动公众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微博舆论表现的是网民对公共危机事件大体一致的态度,基于“大多数人的看法正确率要高于少数人的看法”的从众心理,个人很容易被舆论的倾向所影响。但舆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当其中情绪化的负面因子开始传递、感染,将会煽

动越来越多的网友,促使意见向着偏激的方向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此外,当具有较强号召力的微博大V持有非理性的意见时,将会带动或影响普通网民的情绪,助推舆论的极端化。

三、微博舆论的引导策略

(一)政府部门注重信息公开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危机化解的义务。一方面,政府应该重新看待与媒体的关系,保持二者的良好沟通与友好对话。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微博舆论的影响力,重视微博平台的民意表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利用微博传达态度与发布信息的业务能力。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化解危机事件的必要条件,只有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产生,稳定民心。目前,政务微博作为沟通的窗口,已成为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

(二)主流媒体积极介入引导

微博舆论场的众声喧哗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地位出现边缘化的现象,但基于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标签,公众在不确定的信息面前仍然对主流媒体保持信任与依赖。因此,主流媒体要承担起消除危机的责任。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72小时为黄金时段,主流媒体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与报道,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把握舆论的主导权。同时,主流媒体也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的影响力,将事件的原因、细节、处理办法等予以告知,让信息在大范围内快速传播,有效引导舆论,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

(三)意见领袖承担社会责任

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微博意见领袖主要指在某个领域比较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微博大V,其言论往往会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追捧。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意见领袖应该明确自身言行的“带动性”,坚决避免发表煽动性的言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讨论时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坚持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去考虑,用全面的视角去看问题,避免片面性认识。

(四)用户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纵观当下的微博舆论场,反转成为常态,极端的情绪化表达也屡见不鲜。由于年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因素的不同,用户就某个公共危机事件讨论时往往因为观点相左进行互相攻击与谩骂,这都凸显了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让微博成为理性表达的平台,用户應该提升信息发布的素养,养成谨言慎行的意识;在分享和转发时,要保持认真思考,增强判断能力。

四、结论

社交媒体时代,微博是重要的信息传播与意见交流平台。公共危机事件的突发虽然让社会和公众措手不及,但只要端正态度找寻策略,便会化危机为契机,让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微博舆论于公共危机事件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成为解决动力,又有可能成为绊脚石。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微博舆论,才能使舆论朝着促进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将危机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 江苏人民出版社,叶皓, 2009:35.

[2]王娜.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2):22-23.

[3]宋琳琳.新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7(01):16.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
企业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如何利用新媒体做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舆论”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