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项目教学法”运用策略探究
2020-07-09潘晓红
摘 要: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目前现状与新一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基于生活的“项目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探索出“项目先行、‘教‘學交替”的“项目教学法”运用策略,使学生的德育活动源自生活,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重塑;策略探究
一、 构建“项目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起源
“项目教学”源于16世纪。当时罗马的建筑教学通过“项目”来对学员进行培训。18世纪,很多欧洲国家开始将项目教学用于工程专业。20世纪初,美国的W. H. Kilpatrick 1918年在《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项目教学法”(Project Method)的论文中阐述了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结构和实施方法。70年代后,项目教学法逐渐成为美国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项目教学法特点
1.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它是真正的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传授者”,变为项目完成中的“引导者”“协助者”“学习伙伴”。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是个别知识点或技能点的零碎学习,而是从项目方案、项目实施、成果展示、项目评价一系列完整的探究学习,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
3. 项目教学尊重学习差异,指向学习本质,更关注学生体验、探究、感悟、合作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
4. “项目教学法”通过明确的任务,使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调集各种信息资源,学会分工与组内合作,提高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将德育回归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得以形成与完善。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意义
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手段多样,课堂热闹非凡,但很多活动的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重形式轻体验,重表演轻感悟,重宣教轻亲历,课后践行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的道德感悟仅限于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配合。
项目教学法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制定、实施、评价,将学习指向了学习本质。学生在自主发现、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拓宽了学习视域,促进了学生思想的内化,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融入“项目教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重塑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法比对
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项目教学法比对
教学方法比较内容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优点1.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课堂活动的组织在教师的调控下,有序进行,时间比较好把握;2. 教学活动多样,课堂活跃;3. 知识点比较系统,学生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1. 学生是项目完成的主体,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2. 一个个项目,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亲历体验与感悟;3. 培养了学生观察、探究、合作、交往等综合能力。
缺点1.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2. 课堂活动看似异彩纷呈,实则多流于形式;3. 学生的道德体验与感悟浮于表面,无法在亲历生活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4. 教学评价单一,学生、家长、社区参与度不高。1. 教学实施难度大;2. 教师对生成预设较难,时间把握不准确;3. 课堂容易上成单调的汇报课;4. 受课型与学生年龄及知识层次的影响。
融合点1. 分析可实施项目教学的课型,使项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再现、游戏、学生生活等为依托,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3.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4. 课堂教学中,“道德、法治”由“说教”转变为体验;5. 由单一的评价走向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
从此可见,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项目教学法各有优缺点,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便同一课型中,也可将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进行融合,整合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的教学模式
以下为项目教学法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同课型不同时段的列举:
1. 亲历生活,项目导学
《国家机构有哪些》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主题中的第一课。本课第一课时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国家机构,了解它们的职权,知道国家机关的产生,帮助学生对我国主要国家机构有初步的认知。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国家机构有哪些、国家机构以及下属机关的职能等基本不了解。更不用说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了。
2. 探究生活,项目导思
研究组在执教《人大代表为人民》第三课时“我们是场外的代表”这一板块时,融入了项目教学。学生通过项目任务,从自己身边和生活出发,观察、探究身边和生活中的问题,发现了如“学校门前大路,每天下午放学时有很多流动的三无摊点,城管监管不到位;县城道路两侧的绿化都是季节性花草,浪费严重;设置在体育场北侧人民公园的漂流小书屋,里面一本书都没有,只是个摆设;家长不准玩电子产品,学校又经常布置线上作业……”等,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该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在项目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思考下,提出了合理的“提案”,并借助项目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3. 回归生活,项目导行
《我是一张纸》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第三课。它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第六条“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以及第7条“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设置的。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虽然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使他们明白纸张的来之不易以及浪费纸产生的环保问题,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使节约纸张的环保意识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三、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灵活地将项目教学法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让学生亲历德育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的主动体验与感悟。研究组通过问卷对五年级10个班级497名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了调查,主要从学习主动性,观察、探究、分析、合作等能力,以及德育践行等方面进行。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能在实施项目方案中学会规划和设计;在分工合作、达成目标中学会合作交流;在处理信息、调研访问中学会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在总结提炼、自我评价中增强成果意识,学会表达技巧;源自学生生活的真实活动,极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 总结
总之,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能尊重学习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通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提升,拓宽学习视域。
参考文献:
[1]李雨佳.项目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潘晓红,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