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习信息的收集与运用”
2020-07-09杨冰冰
杨冰冰
王少非教授在《教学月刊·小学版》主持的“少非说评价”专栏中指出:课堂评价若要求促进学生学习,就得收集对学习改善有意义的信息,即与当前学习相关的信息。確切地说,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需要收集与当前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并正确地运用所收集的信息提供适当的反馈,以支持学生学习的改进。
不由得想起自己前不久执教的一节公开课《地震》。该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折断木棍的活动了解地震的成因,二是通过地震演习了解避震的方法,学以致用。在试讲过程中,我曾多次忽略学生学习的信息,既没有注意收集,也没有正确处理,更没有及时反馈。
[片段一]一个女生拒绝做折断木棍的实验,面对我的询问,她说:“我害怕。”我很生气地把木棍收了回来,对她说:“你相当于放弃了实验的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我收集到了“她害怕”的信息,但这一信息对教学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信息是“她为何会害怕”,而我对此完全忽略,以致无法解决这个学生的问题,成为试讲中的败笔。事后了解,原来她有折断木棍手被震得很疼的经历,有着很深的体验。如果当时能抓住“我害怕”这一表面信息,深入交流害怕的原因,交流折断木棍的体验,如提出:“你对于折断木棍时,手被震得很疼的体验至今还记忆犹新。如果把木棍折断想象成岩层断裂,会有怎样的感受?”就能引导这个不愿意参与实验的学生投入学习,无须实验也能达成学习目标。
[片段二]课堂上的“避震演练”匆匆了事。教研组在评课时对此提出了异议——在教室里随便找个桌子一钻,拍拍腿起来了就算是完成了“避震演练”?活动达成了什么目标?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懂得避震常识”,但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一个与目标无关联的纯粹活动。因为我未能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未能收集相关的信息,未能及时提供具体的反馈。于是,在第二次试讲前,我将该活动目标具体分解为:明白自己选择的避震方法是否正确;能因地制宜选择避震方法,以保证生命的安全。在教学中,我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并进行了如下反馈。
师:你对自己的避震方法满意吗?
生:不满意。因为我的腿在桌子外面。如果高处有重物砸下来,肯定会受伤。
师:如果你无法保证整个身体都能受到保护,你会重点保护什么?
生:头部。
师:你的避震姿势很特别,把衣服都弄脏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灾难来的时候,生命比衣服重要!(众生笑)
师:说得太好了。你有“生命高于一切”的意识,因地制宜地选择了避震方法,避震表现并不差。灾难来临时,保护生命的方法不止一种,保护生命的地方也不止一个。刚才,有的人躲在教师的讲台下,有的人躲在教室的墙角,为你们的行为点赞……
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精准达成教学目标,并非只图热闹和新鲜。教师及时对学习信息做出精准反馈是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桥梁。如果教师的每一次反馈都能关注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开展活动,教学目标就能达成,需要教师矫正的学生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提高学习成效也就更可期待。
(山东省威海经区海埠小学 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