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发展中人格培育的思考

2020-07-09许晨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格制度教育

许晨霞

什么是“人格”?《现代汉语词典》有三种释义: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教师人格培育,泛指《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格的前两种解释,也就是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讲解者,其思想、行为、能力、格局及气度更是有形的言传身教,无形的潜移默化。人民教育家于漪指出:“教育质量不是几分,也不是指某一学科的成绩,而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人的质量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因此,要想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须对教师人格的培育加以重视,可以从思想、视野、格局三个方面进行教师人格培育。

一、关注思想意识,培育教师人格

思想指挥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道者明道、信道是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排在首位的是教师自身明立德树人责任之道。必须加强对教师思想意识的关注,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制度自信。

(一)学习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果灿若星河。屈原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中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髌足写就《孙膑兵法》,典籍中蕴含着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古语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立身处世的智慧……教师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华、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树立自身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在教师发展的培训计划中,要摒弃学科的限制,让所有教师有了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努力使教师人生的使命建于文化自觉之上,不断走向文化自信。

(二)理解中国教育,树立教育自信

中国近代的贫穷和落后造成许多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仰视,以致对自己国家的教育不自信,甚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西方话语”盛行。发达国家的教育确实有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教育及近现代的教育发展,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硕果累累:孔子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等理论;叶圣陶有“人本德育论”“导学教学论”“现代教师论”;蔡元培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这些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放在现代教育中也毫不过时。

妄自菲薄中国的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外国的教育经验,是搞不好中国教育的。只有树立中国的教育自信,博采众长结合实际,才能走出适合中国教育的道路。中外教育,各有亮点特色。只有树立教育自信,在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同时,借鉴西方的优秀教育理念,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才能够取长补短,走出切合中国教育的创新之路。

(三)比较中国制度,树立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抓经济、促民生,中国发展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日益重要。但多年的自我否定心态,以及部分别有用心的国家刻意抹黑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的形象,导致许多人包括许多教师仰视西方,俯视自身。如果教师对国家制度没有自信,对中国政党没有真心拥护,对国家政策没有全力支持,学生又怎么会有制度自信,会发自内心地拥护、支持政府?所以,树立制度自信,是教师甚至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要树立制度自信,必须先了解中国制度的特色。中国制度有着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符合文化传统,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符合现实的国情,有自我完善能力。对比中西方的各种制度,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国家发展态势是判断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重要指标。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在教育、医疗、体育、贸易、航天、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在这次的新冠病毒防控工作中,比对欧美各国,作为中国人,可以看清中国制度的优势。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改进的制度。只有树立教师的制度自信,才能激发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

二、开阔教育视野,培育教师人格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夏虫没有经历寒冬,不识冰为何物。只有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才能培育大志向。见识了广阔的世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能扩大观察和思考的领域,着眼未来地做出判断。对教师来说,如何来开阔视野呢?

(一)在变化挑战中开阔知识视野

社会在发展,教育、教学的对象会变化,内容、要求、方式都会变化,教师必须有感受时代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新技术,获得知识信息的新途径,处理分析信息的新方法、新手段等,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而学生,是社会新鲜的血液,是引领潮流的重要力量,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擅长掌握新技能。如果教师一味躲在狭隘的小世界里,不去主动认识现代世界,终有一天会成为井底之蛙。教师只有用心接纳新事物,主动迎接社会的变化,迎接变化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挑战中开阔视野,从而紧跟时代、勇立潮头,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在社会发展中开阔历史视野

任何事物都是动态变化的,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跳出当前的小圈子,对教育发展进行纵向思考、横向比较,从而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开拓视野,为现在所用。例如,未來的教育是怎样的?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会有什么变化?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教师用前瞻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现在,他才会拥有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基于教育又超越教育的大视野,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现在。立足发展,不仅要纵向思考,也要横向比较。教师培训可以“走出去”学习考察,也可以“引进来”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跳出井底”,打开视野,看到远方的世界,才能判断自身的位置,从而找到往前的方向。

(三)在全球學习中开阔国际视野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和全球治理前沿,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学生对世界变局和中国角色的关注前所未有,对国际知识和全球素养的需求前所未有。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战略性理念,明白一个民族要想在未来的世界里取得政治和经济的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之争是人才之争,最后会转化为国力之争。只有教师拥有了宽广的国际视野,才能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

三、提升格局意识,培育教师人格

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及看问题的深度和境界。格局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就。因此,只有提升教师的格局意识,教师才会用大格局的胸襟和气度去影响学生。

(一)扩大认知范围,培养博大胸襟

教师是一个社会人,有教育教学的责任、同事之间的关系、业务发展上的竞争、经营好家庭的义务等方面的压力。人生之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顺利,总会遇到挫折,受些委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胸襟往往决定一个人能挑起多重的担子,能走多远的路。其实,人一旦看过旭日东升,就不会为一片阴影而纠结;一旦见过波澜壮阔,就不会为一点波纹而郁闷。教师只有不断扩大认知范围,意识到远方有更多的美好,才会忽视那些内心的冲撞与不满,才能享受磨砺带来的快乐,继而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提高政治素养,树立全局意识

有了全局意识,才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有所作为。教师树立了全局意识,课堂才会更开放,教育才会有创新,教学才会更有效。提高政治素养是增强教师全局意识的有效途径。加强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淡泊名利、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品格。在教师培训中,应该增加这方面内容,对那些满足于完成自身任务或自身发展的行为进行深刻剖析,引导教师多关注政府、学校以及教育的中心工作,多站在全校、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倡教师多看书,看好书,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体现整体联动、团结协作的全局意识。

(三)培养担当精神

担当,指接受并负起责任。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每个人都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整个社会的运转将会更顺利、更和谐。从这一层面来看,担当是一个人的最高素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教师的担当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教好书,教师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育好人,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爱学生,做一个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者。如此方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践行。

《孙子兵法》说:“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中也,得其下也。”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上,还要以培养教育家、卓越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思路“取法乎上”,重视教师人格的培育。

(浙江省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   317200)

猜你喜欢

人格制度教育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某些单位的制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漫画之页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