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2020-07-09韩佳琦
【摘要】谐谑曲是肖邦音乐的经典之作,需要手指的快速跑动技巧,因此是难度较高的钢琴曲目。肖邦作为一位钢琴诗人,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对这一阶段的音乐做出了改革性的创新,钢琴的旋律如歌般动听。本文选取肖邦的Op.20 b小调谐谑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手指触键、速度力度、表情符号等处理中保持音乐性的难题,细致地分析其演奏技法,从而传达肖邦谐谑曲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肖邦;放松;手指;跑动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70-02
【本文著录格式】韩佳琦.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20,06(12):70-71.
在主调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让人铭记,刻骨铭心。这个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联系起来,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时期就是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诞生了诸如李斯特、勃拉姆斯、舒伯特等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而在我心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他就是钢琴诗人——肖邦。他毕生杰作大多数是钢琴作品,他将钢琴作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展现人类感性的一面。他的钢琴作品就像一部部教科书,教育人们如何用音乐抒发情感。本文研究的是他无数钢琴杰作中一首富有技巧性和音乐性的曲目——《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谐谑”一词,含有诙谐、戏谑、灵巧、快速、活泼的意味,那么钢琴谐谑曲就是利用钢琴这种击弦乐器的清脆、明亮的音色,并结合钢琴具有明显强弱对比的特点,使作曲者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由于迅速、调皮的特点,这类音乐在技术上就会具有跑动难点,在钢琴作品中,含有跑动技术特点的曲子在练习中往往要注意保持放松,控制松弛与紧张的平衡,才能更好地演奏清楚音符,结合正确的方法去完善技术,从而将音乐性演绎得更加完美。我通过这首曲目,来阐述高难度的跑动技术与克服手僵硬、演奏无法加速及在跑动中保持音乐性的难题。
众所周知,肖邦除了是一位音乐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者。作为感性的音乐家,他比普通人更有爱国主义情怀,这也使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波兰民族的民间题材。这首b小调谐谑曲就是在华沙起义又一次被入侵者们镇压,波兰逐渐沦陷的背景下有感而发所作的。肖邦由于当时正身处于西欧学习而无法参与起义,但他仍想为祖国发出自己的心声,想为失落的人们写一曲振奋人心的啸歌。于是他选用b小调,激情迅猛的谐谑曲风将他的呐喊传递给失意的人们,让他们振作起来继续反抗。
曲目的开头(如图1),前四小节用了一个高音区尖锐的和弦,后四小节用了一个低沉有力的和弦,都是强奏并持续很久。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号角声,但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侵略者攻击的声音,像一颗导弹从天而降,打破沉寂、落向地面并发出轰鸣巨响,所以这里的第一个和弦应该让琴键给自己一个反弹的力量,让手推动琴键的同时也受到琴键的反弹力,这样更像是迅猛的一种信号,如果强力按压在琴键上,第二个和弦就没有说服力,手臂也会紧张两次。从第九小节开始,先是一个突强的记号,再一个弱的记号,接着是一连串跑动的音型,但不是一直跑动,而是有停顿、有间歇的跑动,逐渐渐强,最后句子的结尾达到最强。这是主题的第一句,也是战争故事的开端,第一个突强仿佛人们听到开始的炮响声,从一片祥和中惊醒,开始逃跑并在逃跑中不时地停下观望战情,但是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于是人们跑得更快,甚至跳起来躲避炸弹的攻击。在弹奏时重音过后手就放松下来,只在重拍位置给力量,其他的音只是把手放在琴键上带过去,既不会失去清晰的感觉还能做到放松,不必每个音都高抬指,否则后面的快段落会因为手指酸累而无法继续弹奏。
接下来是下行音阶跑动,乐句结束在三个重音和弦上,接着左右手交替弹奏,在弱音结束这个乐段。这里和开头不一样的下行跑动,说明事情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不能一味地逃跑,也要反击,于是拿起武器,跑向敌人,展开反攻,中间不停地被击退但又前进,最后三个和弦表示所有的人向敌军全力攻击了三次,像是扔了三次炸弹。等待一切宁静后,人们出来看,发现敌人還在攻击,所以继续反抗,反复几次,还是无法完全击退敌军,环顾四周,死去了无数同伴,人们发出了悲哀绝望的声音,但是战争没有停止,仍需要逃跑,所以有了反复记号。
图2中这一段刚开始很轻巧,空拍的时值也更长,随后越来越强、越来越急促,达到高潮时有了最强的标记,这里的手指手腕如果配合不好就会弹得不均匀。这里描述的是人们边逃亡边反击的场景,由于敌军的火力太强紧追不放,人们更要加快步伐、更拼命地抗争。然而到了图3sf时,场面一片混乱,反抗还是没有效果,被敌人追着逃窜,人们越来越无助,直到回到主题,像刚开始一样的场景。
此段演奏技法和第一段一样,突强后放松,左手先出现和弦,只在和弦上出重音,别的音带过去,图三的双手都有强音,同样一个动作完成,不要让手指单独发力,否则会累并弹得僵硬,且声音刺耳没有起伏。有跨度的地方只用大拇指做落键的动作,其余借助手臂做抬起的动作,连贯起来,就可以一边放松一边用力,完成这一段。
到了摇篮曲的这一段,想象着敌人撤退或者暂停攻击,人们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抓紧时间休息,互相搀扶、行走着,母亲抱着怀里的婴儿唱着歌,希望孩子不要感到害怕,也不会有危险。摇篮曲后衔接主题,城市中还在回响着攻击声,打破了安静的气氛,无奈只好继续逃跑和抗争,演奏技法与第一乐段相同,注意双手的用力和放松。
尾声到来,音符更密集,速度更急促。fff的地方用了九个同样的七和弦,表明战情已经达到最高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后一句用连续下行的分解和弦,表明这时的人们已经不顾一切,不受威胁、不惧怕攻击,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和后代奋勇前进,和敌人殊死抗争。半音阶上行仿佛大家齐心协力,步伐整齐,怀着永不妥协的信念,朝着敌人发起最后的攻击,并在咆哮声和炮声中结束。
这一段也是最快、最困难的部分,这里的重音不在小节的开头,而在第二拍,所以左手和右手前一拍的音要轻轻地触键,重音一起用力,之后的四个音放松由手臂带动弹奏,ff的地方要做渐强,在这之前的不要很用力,否则做不出渐强。九个和弦要放下后抓住琴键,不必继续加力,最后一句由于五指较弱,力量和独立性不够,所以要先慢练并且平时要对小指有基本功的练习,直到小指独立性非常好时,弹奏最后一段就不会有酸困的感觉,整首曲子弹完也不会特别累、特别困难。
参考文献
[1]林洪亮.肖邦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肖邦.肖邦钢琴作品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3]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309.
[4]扬·艾凯尔.肖邦钢琴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肖邦.肖邦谐谑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齐默尔曼,特奥波德.肖邦钢琴谐谑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7]牛俊锋.肖邦钢琴名曲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8]贝尔纳·加沃蒂.肖邦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5.
[9]弗朗兹·李斯特.肖邦传——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的流星[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10]周敏.钢琴大师肖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19.
作者简介:韩佳琦(199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音乐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音乐专业,研究方向:键盘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