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音乐通识性美感与差异审美趣味

2020-07-09孙清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筝审美民族

【摘要】古筝与交响协奏的表演形式是近年来舞台上愈加活跃的音乐艺术手段,和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古筝作为古老的传统乐器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开发。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巧妙融合下,古筝作品的旋律素材、旋法特点、曲式结构和律制调性等音乐本体逐渐趋于稳定和共通,民族性审美差异和音乐演奏审美趣味逐渐个性化显露。本文认为,当代中国音乐之树立足于民族性的根基上,在世界音乐源源不断的给养下,超越地域和文化,和谐茂密地成长、绽放。

【关键词】古筝;古筝交响协奏曲;审美;民族;通识性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38-02

【本文著录格式】孙清.论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音乐通识性美感与差异审美趣味[J].北方音乐,2020,06(12):38-39.

古筝,古称“筝”,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命名据考是由于乐器发出的声响“铮铮然”而得。西晋傅玄在《筝赋》中如此评价:“今观其器,上崇(穹)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似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乃仁智之器也”。傅玄的评价将古筝推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对高度,是为儒释道精神的集成体现,笔者认为古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神韵和民族特征。

新时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古筝与交响协奏的表演形式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巧妙融合中不断开发,不断发展、活跃和成长起来。

一、古筝音乐特征

(一)古筝的传统化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的筝,无论从器型还是音乐都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集成。筝是用结构较松软的桐木而制,面板的琴码却是用质地坚硬的松木、鸡翅木等材料做成的,这样的安排将铿锵结实的音色和余韵绵长的声韵完美结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结合”的表达。筝的传统定弦是以五度相生律下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偏音需依靠左手按壓琴弦才能获得,并非是老祖先没有智慧,不懂得再多张几根琴弦,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都讲究“留白”,留出的位置更能给了演奏者和听者千变万化的发挥空间和遐想余地。《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老子对世间万物有增有减、相生相克的解释,筝的音律定弦正是在一种确定又不确定的主客观交织下营造出情景交融的佳境和人琴合一之妙音。

(二)古筝的民族化审美特征

古筝曲目的题材具有极强的民族化,绝大多数来自于自然山水、花鸟鱼虫,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寒鸦戏水》等,这类素材通过景物的描写突出了文人雅客寄情山水的高华寥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有一些音乐形象取材于民俗故事或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哭周瑜》《昭君怨》等,这类作品彰显了民族文化的脉络骨架,富有艺术生命气息的内涵;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作品,如《掐蒜薹》《捣衣》《银纽丝》等,这些曲目甚至兼具历史记录,是对鲜活生活的直接体现,当我们演奏玩味这些传统筝曲时,几乎都可以体会出此情此景。流传下来的古筝曲目中,跟地方戏曲、方言、代表人物息息相关的分类法称为“流派”。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们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并无太频繁的跨区域交互,这样就很好地保留了区域内文化艺术上的风格稳定,如“潮州筝派”特点是曲调柔婉自若、清新流畅,代表作有《粉红莲》《凤求凰》等,这和潮州地处中国南部,气候温暖,雨水丰沛,潮汕方言清浊抑扬音韵丰富而相辅相成。

(三)现代古筝中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汇特征

如果说传统筝曲是声腔化和声韵化的,那么现代创作筝曲则是“高度器乐化”的音乐代表,这是建立在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转型的基础上。首先,作为演奏基础,古筝的器型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声学角度来看,琴弦的材质张力、共鸣箱(琴体)尺寸等都略西渐标准。在保留古朴清脆的同时音色洪亮富有质感,声波反射度加快,音点的颗粒性稳定明确下来。有代表性的演奏技术方面特征是,自双手佩戴义甲以来,双手双声部演奏成为常态,当然左手依然可以移到琴码左侧进行做韵处理。现当代的创作筝曲,在定弦律制方面已经几乎使用十二平均律作为基础,并不拘泥于宫商角徵羽的基准弦序,根据曲目需要变化音在初始排列中涉及,乐曲进行中也可根据音乐发展要求,通过临时左右移动琴码的方式转调调弦。其实这种更加丰富灵活的定弦和律法并不违背古筝的乐器性格,万变不离其宗,道生万物。

现代古筝的作曲手法上是体现西学最明显的方面,独奏曲的改编、移植、创作,融合借鉴学习西方作曲技术,将中国传统线性单程的思维理念延展成为和声空间型作曲手段,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现代古筝作品,新创作品如《溟山》《西域随想》《箜篌引》等;改编移植作品如《彝族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克罗地亚狂想曲》等。笔者认为,这些作品的诞生使古筝音乐更加多元,使古筝艺术形象更加立体,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弘扬。

二、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通识性美感

音乐的通识性美学体系有各种门类,包括音高音色、强弱节奏等声音基本属性,也包括律制调性、和声曲式等较高级的音乐学理论,这些通识不分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分音乐种类体裁地服务于音乐本身。

(一)古筝交响乐协奏曲的产生

西方的交响音乐产生于十七世纪末的巴洛克时期,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到二十世纪初,交响音乐已经逐步成为全人类的音乐形式。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古筝交响协奏的音乐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属于“一件小型乐器与交响乐队进行竞奏的协奏曲形式”。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我国最早期的古筝协奏曲代表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历史上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抗击异族、抵御外侮却遭受奸佞迫害的历史故事。何占豪先生本人的教育背景中并无古筝演奏学习的经历,他之所以使用古筝为音乐创作的载体,配器交响乐队的形式,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述,古筝的铿锵音色和婉转韵味非常符合这个音乐形象,只是一件乐器的声场和气势远远不能和整个交响乐队带来的震撼相比。乐曲将战争场面安排了乐队近全奏声响,声势浩大、直击人心;将岳飞在狱中的内心独白使用古筝solo的处理安排,细腻真挚的情感随着筝音如泣如诉,婉转情深,使中国古筝音乐形象和西方的音乐声响实现了有机融合,其深刻丰满的效果是传统古筝作品独奏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二)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律制调性分析

律制和调性是音乐作品中描绘色彩、表达色彩性格的重要方式,在古筝交响协奏曲出现前的中国传统音乐时期,绝大部分乐曲调性统一,全曲语言陈铺线条韵味稳定,也许有少量“意识转调”即近关系转调或短暂离调,究其整体布局而言,鲜有和弦功能布局下的转调情况。而古筝交响协奏曲体量较大,音乐形象复杂,多样化的调性布局有利于展现音乐场景,激化音乐中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更加明晰的情感层次。乐队的演奏为古筝乐器的手动琴码转调提供了实现的空间,使乐曲段落能够衔接,西洋大小调中和弦的级进和解决,与民族调式中风格较浓郁的旋律,又形成了奇妙的和谐,造就了全新的声响体验。

(三)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旋法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法特点具有明显的文化背景,古筝旋律常见的发展手法有:旋律陈述式、旋律变奏式、旋律迂回式、旋律承递式等,旋律在总体上呈现出平和大气,连绵不绝,灵巧曲折的特点。这也来源于儒家“克己复礼”的精神内核,与西方音乐旋律重感官体会,激化戏剧性冲突的特点相比显得不够鲜明。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旋法较好地找到了中西交融的位置,例如同样是何占豪老师作曲的《霸王别姬》,同样是描写英雄人物,略有不同的是,提到楚霸王就会带出美人虞姬,旋律的發展使用了一个主题动机旋律的演化、溯源、重复、出新、再现等西方作曲手法,乐队谱和主奏谱之间还隐藏了复调织体。较好地将悲情英雄平静略显苍凉的主题旋律发展开,如顿挫有力的战场主题旋律、紧张激烈的拼杀主题旋律、深情绵长的爱情主题旋律等。由此可见,作曲家通过运用西方音乐旋法将中国音乐渗透进来,可以使民族器乐协奏曲得到升华。

(四)古筝交响协奏曲中的曲式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思想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甚至传统音乐演奏中常常多见即兴部分,其实很难准确地用结构形式归类分析“曲式”这种逻辑布局类的命题,笔者理解为中国传统音乐独有一种宏观的布局使之“形散神不散”。而西方的思维体系中的音乐陈述有严格典型的结构原则,如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当交响音乐本土化时,作曲家们巧妙地将整个乐队安排在逻辑结构里,又适当留白,给乐器本身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以发挥的空间。上海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作品《枫桥夜泊》,从标题到意境无疑都是中国的,曲式结构为多段联曲体与再现三部曲式的综合,整曲静谧孤寂、清冷悠远,符合古代文人的修身追求;速度布局又增加了音乐的内在动力,使作品主题的意识性、交响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

三、中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差异

在笔者的亲身演奏经历中,感触最深的是古筝交响协奏作品内部反映出来的“相对值”与“绝对值”问题。2019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十二届多弦乐器国际艺术节上,笔者有幸与圣彼得堡合唱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作曲教师王梓先生的《镜花缘》,在排练中,就强弱记号和速度标记问题反复沟通。由此,在西乐中的诸如mf或Largo等标记几乎是有绝对量值的,而中国乐器演奏时根据律动、情绪等的变化,不受固定模板限制。比如散板中,音点的颗粒轨迹不是均分而是弹性的,根据曲调的发展,演奏家的气息控制是相对有逻辑定量的。这种看似不确定的个体主奏却拥有内部能动的渗透力能够与乐队协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显现出虚实结合、刚柔并济、气韵贯通的属于中国的交响音乐艺术性。

四、结语

随着西学东渐将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中国音乐从音乐通识性范畴的各个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古筝交响协奏曲保留了中国音乐中庸、象形、伤情等审美体质,又兼或逻辑、表达、感官等西方音乐审美特点,形成了人类共有的美感体验。古筝与交响乐这两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发展轨迹,在世界文化源源不断的给养下、美学的共同目标追求下,激情地碰撞交融出璀璨的艺术光辉。

参考文献

[1]应锦阳.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琵琶音乐的发展——以琵琶协奏曲为例[D].上海音乐学院,2014.

[2]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孙清(1985—),女,汉族,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古筝教学与演奏。

猜你喜欢

古筝审美民族
MINORITY REPORT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第一次弹古筝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我爱古筝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