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研究
2020-07-09魏军
【摘要】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是深化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与推广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高校民族声乐的传承作为切入点,论述如何将其融入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之中,如何在高校中推广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声乐,并深入探讨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民族声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105-03
【本文著录格式】魏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研究——以高校民族声乐传承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10):105-107.
引言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是深化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与推广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高校中民族声乐的传承作为研究切入点,论述如何将其融入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之中,如何在高校中推广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声乐,并探讨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的发展策略。
在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也成为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由于某些负能量的教育导向和年轻人音乐审美的偏离,还未真正认识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在教育共性、师资力量、教学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中融入民族音乐的传承,让更多的群体产生对其产生认同感,是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改革中的民族声乐传承部分。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如何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改革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尤其是采用何种艺术形式去推广能够更好地反映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声乐作品,使其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交流,进而推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工作的进程。
一、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中的民族声乐传承
民族声乐的传承工作是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深入探索和发展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要从根本上增强教学对象的认同感,重视高校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工作中,一定要在原有的传统音乐作品直接演出、推廣的照搬模式之上有所突破,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传承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深入和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逐步完善相关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的改革工作。
(一)高校民族声乐传承形式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中可以将民族声乐的传承工作更加具体化,将那些曾经激励了一代人、体现了伟大革命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和更为新颖的演绎,在艺术作品创作再创作中注入更加符合时代的音乐元素和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从而让高校学子接受这种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形式,并通过艺术实践中演出的民族声乐作品使让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音乐的感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将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了让高校更多的年轻人熟悉、欣赏到民族声乐作品,可以举办系列主题展演活动,也可以用贴近这一群体的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效应。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开展的系列展演可以按照选取具有标志性、时代性、民族性,并能切实体现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艺术展现,以及反映对现实生活、当下社会艺术关注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将其编排成具有历史性、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的音乐表演艺术,以巡回演出的形式,面向高校开展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活动。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将曲目筛选编排,拿出不同的演出方案,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打造成不同主题的系列音乐会。
民族声乐作品中既有对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艺术展现,也体现了对现实生活、当下社会的艺术关注。期间既塑造了仁人志士、时代英雄、道德楷模的艺术形象,也有刻画生活小事、贴近现实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梦想和期望的作品。为了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举办民族声乐作品音乐会,唤起高校学生这一年青群体对历史的回顾、重铸民族精神,唱响“和谐社会”的心声,深化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使这些民族声乐作品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辐射群众、辐射社会。将曾激励一代人、寓“大道”于生动鲜活的艺术表现的优秀音乐作品,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和更为新颖的演绎,在艺术作品二度创作中重新注入更符合时代特点的音乐元素和更丰富的演绎形式,从而让更多不同层面、不同年龄的群体欣赏到这些音乐作品,使不同价值观、审美观的现代人在音乐中重温那段历史并产生共鸣,通过声乐艺术这一媒介将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更为深入地体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工作的进程。
1.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音乐会
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是指那些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民族声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因其浓郁的感情基调以及较强的节奏特点和民族性流传甚广,这些声乐作品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也能与年轻的高校学子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唤起红色记忆,让高校学子们在欣赏这些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在民族音乐教育中重新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例如,将反映中国人民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歌八百壮士》《抗敌歌》《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反映新中国欣欣向荣、飞速发展的《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在希望的田野上》《长江之歌》《祖国永在我心里》《我和我的祖国》《中华之魂》等流传甚广的红色歌曲按照时间线索重新编排,打造一台高校“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音乐会”,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艺术实践环节的开展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艺术实践的策划中一定要区别于那些常规性的音乐会,而从民族声乐作品的故事性、时间线索、情节性、有情趣等方面进行策划,通过多样、新颖的演出形式,让高校学子们从听觉、视觉上喜欢民族声乐这门高雅的艺术形式,了解民族声乐艺术之美,提高审美情趣,自觉脱离庸俗音乐的干扰;选取那些被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脍炙人口、形式新颖易于传唱的民族声乐作品,达到“深入浅出”的民族音乐教育效果。
2.中国民歌专场音乐会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分化、融合、发展,直到现在的民族共融,而民歌就是我们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将这些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歌重新编排、演绎,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抵御外敌的历史主题。
可以选取一些高校学子们熟悉、喜爱的经典民歌,如反映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轻松活泼爱情主题的《阿拉木汗》《青春舞曲》《送我一支玫瑰》,反映蒙古族人民民族回归的具有悲壮音乐色调的《鸿雁》,表现草原儿女意气风发、雄心壮志的《八骏赞》,反映云南撒尼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还有充满童趣的台湾汉族童谣《丢丢铜》,以及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等反映不同民族、不同音乐主题、不同音乐风格各具特色、极具地域性的民歌重新改编、创作,策划一台高校“中国民歌专场音乐会”。通过这一民族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们的民族审美观,激发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3.中国诗词声乐作品音乐会
中国诗词声乐作品是音乐作品与诗词的完美结合,这些声乐作品的创作素材来源于这些诗词,以独特的含蓄美、意境及韵展现出中国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些优秀词作的华丽辞藻丰富了声乐创作的音乐内涵,而这些声乐作品的优美旋律、唯美意境则更加推动了这些诗词的传诵,从而将中国的歌曲的创作推到高峰。如青主1920年根据宋代词人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抒发对世事感叹,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的中国艺术歌曲开山之作《大江东去》,如根据李清照那首反映她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回忆少时生活、流传千古的忆昔词《如梦令》创作的同名声乐作品《如梦令》;再如根据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词作《满江红》创作,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不屈以及民族英雄的悲壮主题的同名声乐作品,还有赵元任1927年根据近代诗人徐志摩词作创作,极具唯美浪漫意蕴的艺术歌曲《海韵》。另外还有《乡愁》《我住长江头》《阳关三叠》《花非花》《水调歌头》《再别康桥》《橄榄树》等声乐作品都可以纳入到音乐会的曲库中,打造出一台唯美、高雅的“中国诗词声乐作品音乐会”。
在演出时选取的声乐作品力求能够切实体现近中华民族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艺术展现,尤其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以及在当下社會艺术关注的优秀中国合唱作品,演出可以涵盖独唱、合唱(二部合唱、混声四部合唱、无伴奏合唱等)、音乐剧等,在加入现代音乐元素,配合不同风格、主题的舞台布置等,继而对音乐作品的表演进行合理编排,确定演唱内容和演出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排练、演出、舞台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让高校学子们在声乐艺术的音响和形式美中回顾历史,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高等学校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很多音乐艺术形式是世界性的,但音乐的精神是民族的。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需要在不同的时代继承和发展。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的改革重点就是要借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这一的平台,提高我们学生的民族精神,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和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用这种直观、面对面交流的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形式更有效果。如今,受到流行音乐冲击,年轻人对革命历史缺乏一定的认知,更加迫切地期望能够在新时代延续这种民族精神,尤其需要让当代年轻人重铸人生价值观、民族音乐审美观,而以不同主题民族声乐艺术实践的系列展演活动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合作与交流
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精心挑选的音乐会曲目将会以不同的主题向大家呈现出一幅幅感人、优美、视觉震撼的音乐画卷。为了让青年群体更易接受这些较为传统的音乐,将会以时间的脉络、生动的题材再现革命历史,选取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高水平创作并传唱甚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声乐作品。仿佛一本爱国主义教育音乐版“教科书”,让高校学子这些年轻的观众自然而然受到心灵的“冲撞”和“洗礼”,得到教育和升华,这样的教育形式既“生动”又“深刻”。为了让高校学子更好地接受这种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表现形式,参与实践环节的人员可以选择从事声乐团队指导的艺术工作者,他们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普及音乐艺术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年青的演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那段离他们现实久远的革命历史,在对音乐作品的深入了解中真正体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而在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中对民族声乐作品的选择流程可以视为重新编写一本好听、好看、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而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在排练中既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回顾、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用艺术的形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艺术实践以不同的主题向大家呈现出一幅幅感人、优美、视觉震撼的音乐画卷。为了这些年青的观众更易接受这些较为传统的音乐,可以用时间的脉络、生动的题材再现革命历史,选取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高水平创作并传唱甚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声乐作品,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地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将这一系列不同主题的音乐会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堂。音乐会选取的作品与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表现形式融入目前流行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弘扬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激发观众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使高校学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为了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可以从高校的学生入手。演员们不仅仅是举办若干场音乐会就可以了,他们应该和观众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如可以将参演音乐会的演员分组到若干个高校进行合唱的训练、培训,先开音乐会再培训这些学生,让他们参与进来和演员们一起来开音乐会,甚至是学生带上家长一起参与到优秀中国声乐作品的推广中。学生带上家长一起来演唱,合作完以后到社区去演,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区波及到和谐的社会,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
延伸的效应,传播的效应,延展出来的服务是目前最為有效的,专业演员们去教这些高校学子,甚至帮助这些高校成立学生合唱团,这种合唱团的特色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合唱团,他们也来举办这种音乐会,将这种音乐会推广到社区中,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搭成一个金字塔的传播构架;突出“教育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艺术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的核心概念,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和传承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和发掘民族音乐教育资源;利用高校这一优质平台,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实践环节合作与交流,拉近教与学的距离,调动年轻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继而推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改革的相关工作。
三、结语
目前,高校的业余文化生活被一些流行音乐所占领,而通过这种新颖的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形式来弘扬革命历史,可以突破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在艺术领域的教条式框架,借助唱响革命歌曲、举办民族声乐作品艺术实践巡演的交流形式,让高校学子接受当今社会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革命的情怀抢占高校的思想阵地;用这种形式传播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民族音乐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让这些年轻的学生们了解革命历史,远比教条式的说服、填鸭式的灌输更加有效,在欣赏民族声乐作品的同时在无形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积极向上的音乐主题、热血沸腾的民族音乐旋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和民族精神价值观。
民族声乐作品以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的形式推广能够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进步要求,并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凝聚了中国精神、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声乐作品。这种改革是中国高校未来民族音乐教育改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推动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形式, 通过高校民族声乐传承来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环节的发展,也是实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这一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凝聚着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工作是多元化的,既要推广民族音乐在高校的教育和传承工作,还要在艺术实践这一重要环节中结合“MOOC”等新型教学改革模式,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入和拓展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在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系列改革工作,在艺术实践环节中继承和弘扬曾经偏离高校学子视野的民族音乐,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措施,对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民族音乐审美观,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邦春.对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8).
[2]徐晴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胡耀武,吴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 2001(8).
[4]廖家骅.音乐的民族情感与民族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3).
作者简介:魏军(197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民族器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