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降低重症肝病患者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中的应用
2020-07-09李青
李青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 (天津 300192)
医疗仪器设置报警功能能够减轻护理人员临床监护的压力,提高监护效果,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据统计,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仪器报警事件中,误报警率高达86%,与临床无关的正确报警占6%,而真正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正确报警只占8%[1]。在美国,一项对1 300多名医务人员展开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超过80%的医务人员表示误报警经常发生,77%受访者表示误报警会对护理人员的有效监护造成干扰,使得护理人员对仪器报警的信任度降低[2]。高发生率的误报警不仅不能很好地确保患者的安全,还会导致护理人员不信任报警,扰乱其判断思维,削弱其处理能力,加重临床监护压力,严重违背了设置仪器报警功能的初衷。在重症监护室,心电监护仪是临床护理工作最主要也是最常使用的监护设备,可实时监测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重症肝病患者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诊的84例实施心电监护的重症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8~72岁,平均(51.01±4.13)岁。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6~69岁,平均(49.65±6.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心电监护仪(设备型号:迈瑞uMEC10;生产号:KN-94043029)常规监护重症肝病患者,监护内容包括无创及有创血压、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体温、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呼吸、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心电节律等,各参数均设定默认报警值,一旦监护参数超出默认报警范围,心电监护仪立即发出报警,且仪器自动记录每次每例患者的监护报警原因。
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心电监护仪及仪器设置,基于此,根据科室误报警原因分析结果,全面了解报警材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定期组织核查其工作情况,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心电监护仪的操作规范;定期对科室心电监护仪进行检查,并在使用前进行全面检查,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科学设置参数,合理调整波幅与波速,确保获取清晰的波形,同时,设置好滤波功能,以有效清除电滤,防止肌电干扰,合理设置报警音量与系统时间,保证仪器处于最优化的状态;根据不同的报警情况,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报警参数,当心率、血压等超出监测值时,根据患者的实际心率与血压确保误差的合理性;应关闭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呼吸警报及体温、脉压、脉搏等非危险性警报;交接班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报警范围,交接前必须对监护台进行检查,尽可能在有效时间内明确报警数据,及时纠正;此外,应加大巡视力度,及时排除相关影响因素,针对部分可疑数据进行多次测试,以减少失误的发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因患者失误操作导致报警的发生。
1.3 临床评价
(1)统计护理期间两组的报警次数及报警类型(正确报警与误报警),其中,正确报警是指正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具有参考意义的报警;误报警是指未能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无参考意义的报警。(2)利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85分为十分满意,65~85分为一般满意,<65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误报警情况
观察组误报警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误报警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3.1 引发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的原因
(1)由于参数报警界限设置不当导致心电图误报警的发生:通常,当参数报警上限过于低、下限过于高时,由于患者肌肉震颤或者上肢运动而发生短暂性不规则心率,将会导致频繁报警[3];安装起搏器但是未调整心电监护仪为起搏模式,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识别,出现误报警[4];选择导联时出现失误,心电图机无法对患者的心率变化做出正确反应,出现误报警;部分患者皮肤容易出汗或者出油,使得电极片滑落,进而引发误报警。(2)血压误报警:测量血压时,患者上肢未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处于过低或过高水平,导致血压测量误差较大,引发报警[5];用于测量血压的袖带过大,未与患者手臂皮肤紧密贴合,捆绑部位有误,部分患者在将床头抬高后,角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换能器位置,导致导管内空气气压升高,引发报警[6]。(3)血氧饱和度误报警:由于患者手指放置的方式有误,血氧探头单侧不发光,或者手指沾有杂质,手指温度过低,导致血氧饱和度误报警。医务人员分析误报警发生原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确保心电监护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也是提升重症监护室护理服务水平的关键途径。
3.2 频繁发生误报警的危害
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的睡眠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护理人员的反应和判断能力造成干扰,进而导致报警疲劳[7-8]。报警疲劳是指在面对频繁的误报警时,护理人员对仪器报警的敏感性降低,表现为未及时注意到报警或者直接忽略仪器报警。马萨诸塞州一则报道指出,因报警疲劳一家综合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心跳停止超20 min未被发现的事故,据报道,心电监护仪在事发当时发出报警但是被护理人员忽视,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心电监护仪能够持续显示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参数与动态变化趋势,提示病情严重程度,实时为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的病情变化,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特别是当护理人员未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时,心电监护仪的报警能够发挥重要的提醒作用,进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3 护理干预对降低重症肝病患者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作用
重症监护室中的仪器通常会设置默认的参数报警范围,但是这种默认设置并不适宜每一例患者,这就需要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设置参数报警范围。临床应对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进行心电监护仪的专项培训和考核,使其熟练掌握仪器使用规范,有助于减少心电监护仪使用错误的发生。在常规心电监护护理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家属未有效配合、仪器运行不稳定等原因会增加误报警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误报警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有助于培养护理人员较高的报警敏感性,进而及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