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湿化管理在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09张国珺
张国珺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ICU (天津 300000)
ICU患者主要为危重症患者,病情相对严重且发展较快,多数患者需被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若在患者接受辅助通气治疗时未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1]。因此,给予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干预尤为重要,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对于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本研究主要探讨气道湿化管理在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为观察组,给予气管湿化管理;选取2018年4至2019年4月收治的45例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0~95岁,平均(65.35±5.12)岁。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1~94岁,平均(65.61±5.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吸痰、导管护理等;借助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螺纹管路,避免气道管道移位、牵拉,保证呼吸机螺纹管路的通畅性、密闭性,防止呼吸机阻塞、漏气、松脱及扭曲等情况;同时,需将收集瓶放在管路最低点位置,在帮助翻身、扣背时,要注意预防呼吸回路脱落、收集品倒转等情况;对患者加强监控和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气道湿化细节管理。(1)体位护理:合理调整患者体位,将床头抬高30°~45°,患者取平卧位,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适当调整治疗室温度和湿度,避免引发感染,加重病情。(2)仪器干预:确保湿化装置能正常工作,并定期检查湿化器里灭菌注射水量、湿度,合理控制;如果液面在水位线以下,立即打开开关,并加入用水量,保证痰液湿化效果达到最优化。(3)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每日更换输液器、灭菌注射用水;及时清除呼吸机螺纹管、收集瓶内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流向气道反流引起不良反应;每周更换、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如果湿化器有很多分泌物,需立即更换。
1.3 临床评价
(1)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成功脱机率、病死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2)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3)评估两组生命质量,内容包括物质能力、精神能力、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4项指标,各项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成功脱机率略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3.682,aP=0.000
2.3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重,病情发展较快,常见的通气治疗措施为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但疗效往往一般。若患者在通气治疗期间,正常呼吸道生理屏障被破损,将导致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下降,对于后期疾病治疗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3]。若此时不加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结痂、干燥等,甚至呼吸道阻塞,增加疾病风险,因此,气道湿化管理至关重要,可减少气道分泌物黏稠度,有助于排除分泌物、预防呼吸道感染及阻塞[4]。
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气道湿化管理中给予体位、导管、仪器及无菌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成功脱机率,减少疾病死亡风险;帮助患者采取舒适、安全的体位,既能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又能提高舒适度;加强呼吸机螺纹管护理,并妥善固定,能预防呼吸机松脱、阻塞等情况,避免气道管道牵拉,提高治疗效果[5];此外,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仪器能正常使用,可确保治疗效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能够防止仪器被污染和交叉感染等,减少疾病感染风险,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成功脱机率略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则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生命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ICU呼吸机通气治疗患者给予气道湿化管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满意,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疾病风险,促进护患和谐关系,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