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效果

2020-07-09刘光慧

医疗装备 2020年12期
关键词:蓝芩单磷酸糖腺苷

刘光慧

大余县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5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科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感染所致,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出现水疱等症状。该疾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若不及时控制,可进展为肺炎、心肌炎等疾病,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尚无手足口病特效药物,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单磷酸阿糖腺苷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降低其活性,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及增殖,延缓病情的进展[2]。中医认为,该疾病主要因内热偏盛,外感湿、风、热时疫邪毒,内外搏结所致。蓝芩口服液是经典中药制剂,可有效疏风散热、凉血解毒,且不良反应较小[3]。本研究旨在探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9例。对照组男49例,女50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3.11±0.36)岁;1岁以下26例,1~3岁55例,4~6岁18例;病程1~7 d,平均(4.27±0.84)d。试验组男50例,女49例;年龄7个月至5岁,平均(3.17±0.40)岁;1岁以下27例,1~3岁56例,4~6岁16例;病程1.5~7.0 d,平均(4.31±0.8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相符[4];伴随手足口溃疡、疱疹等症状;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有心肌炎等疾病;先天性缺陷;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本研究经大余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退热、纠正水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海南锦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44,规格:0.2 g(按C10H14N5O7P·H2O计)]治疗,将10 mg/kg单磷酸阿糖腺苷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3795,规格:每支装10 ml(相当于原药材21.2 g)]治疗,根据患儿年龄调整剂量,1岁以下口服3 ml/次,1~5岁口服3~5 ml/次,5岁以上口服5~10 ml/次,3次/d。

两组均持续用药7 d。

1.3 临床评价

(1)记录两组疱疹、发热、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2)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取患者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单核细胞后,用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并用PBS缓冲液冲洗后,使用美国BD FACSCanto Ⅱ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CD3+、CD19+水平。(3)统计两组腹泻、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比较

试验组疱疹、发热、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比较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CD3+高于对照组,CD19+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腹泻4例,注射部位疼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7%;试验组注射部位疼痛3例,腹痛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788)。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患儿体内免疫异常应答与疾病的发展关系密切。病毒入侵后会打破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状态,促使Th1及Th2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紊乱。CD3+是一种蛋白质复合物,主要分布于T淋巴细胞表面,可作为反应T细胞成熟的标志物,该因子可参与病毒清除过程,其水平降低表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病情加重。CD19+是机体淋巴系统中重要的免疫因子,其水平增高是免疫系统自动做出的免疫反应,提示机体出现病变[5]。单磷酸阿糖腺苷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抑制入侵病毒,但调节机体免疫异常应答的作用较小。

中医认为,小儿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当湿热、风时疫等邪毒入侵患儿机体时,会造成肺失宣降、胃气失合、脾失健运,出现咳嗽、发热、腹泻等症状,且湿热熏蒸,发于四肢肌肤,导致手足部位出现疱疹,并上结于咽喉处,诱发口腔出现溃疡、疱疹等,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为主。印志霞等[6]研究结果显示,蓝芩口服液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改善免疫功能和缓解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疱疹、发热、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D3+高于对照组,CD19+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单磷酸阿糖腺苷与蓝芩口服液联合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增强免疫功能,利于早日康复。

单磷酸阿糖腺苷属于嘧啶拮抗剂,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有效结合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使其活性降低,并对病毒DNA合成进行抑制,促使其逐渐凋亡。蓝芩口服液是由甘草、黄芩、大黄、羚羊角等组成的中药制剂。其中黄芩可泻火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羚羊角可清热解毒、平肝潜阳,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甘草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具有抗炎、灭菌作用;大黄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拮抗病原菌。诸药共奏可调节患儿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原菌能力,并抑制白细胞游走,控制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蓝芩口服液可调节手足病患儿的免疫功能,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增强治疗效果,且不会降低安全性。

猜你喜欢

蓝芩单磷酸糖腺苷
疫苗佐剂单磷酸脂质A的合成及在疫苗中应用进展
蓝芩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康复新液联合溶菌酶、单磷酸阿糖腺苷对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及炎症因子影响
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带状疱疹临床效果
蓝芩口服液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关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安全风险
蓝芩口服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蓝芩口服液辅治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