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型颈椎病致病因素及手术治疗进展

2020-08-15张克强

医疗装备 2020年12期
关键词:脊髓型融合术前路

张克强

天津大港医院骨科 (天津 300270)

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由于颈椎退变导致椎间盘突出症、骨赘增生、后纵韧带肥厚等压迫骨髓或血管,进而出现脊髓损害的颈椎疾病[1]。脊髓型颈椎病有时可致残,常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包括脊髓压迫、手臂麻木、下肢肌张力增高、疼痛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实践发现,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不同手术方式各有利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也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得到一定运用,但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且尚未达成统一意见[2]。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因素、前路手术方式、后路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1 脊髓型颈椎病致病因素

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是颈椎间盘退变。目前认为,引起颈椎病的病因较多,如慢性劳损、畸形、外伤等;也有部分学者将颈部不良姿势、颈部外伤及不合理的睡眠姿势列为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原因。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其病理基础与其他颈椎病相似,但脊髓的慢性损害过程与其他类型颈椎病不同,故临床考虑其致病因素有其特殊性。朱玉权等[3]研究结果显示,颈椎不稳、混合型压迫物等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颈椎不稳患者的脊髓可能会受到骨赘及椎间盘突出症的动态压迫,使脊髓组织出现反复缺血及缺氧,甚至导致脊髓损伤,进而使脊髓功能受损,发生髓性症状。目前,对骨髓压迫类型仍存有一定争议,混合型压迫物稳定性极差,反复刺激脊髓易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2 颈前路手术方法

2.1 颈椎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术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的生理特点,前路手术属于直接减压方式,可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治疗效果直观[4]。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的前路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等[5]。其中,颈椎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患者的经典手术方式,可直接去除压迫,对脊髓影响较小,同时还可减少对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受到广大医师及患者青睐。但是不同的内固定方法会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6-7]。尚荣安等[8]研究结果显示,传统钛板组和椎间融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吞咽困难分级、颈椎曲度优于传统钛板组,且传统钛板组角度移位及水平移位较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大。由此可见,Zero-P在减少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方式具有一定优势。钛板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可起到较好的支撑、稳定等作用,但容易出现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并发症。Zero-P操作简单,可避免前方脱出与后方挤压脊髓,并发症少。

2.2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在完成前路减压后,除了使用常规植骨融合方案外,还可选择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方式,后者可保护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避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长期制动导致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9]。赵赫等[10]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颈部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前路减压融合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提高生命质量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前路减压融合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双阶段颈椎病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3 颈后路手术方法

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张术在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较多。相关研究表明,其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11]。但既往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常需通过缝线固定门轴侧,易出现断裂等现象,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考虑到这一原因临床对其进行了改良,即将微型钢板应用到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发现具有较高强度及生物相容性[12]。王艺伟等[13]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以及颈椎曲度。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因无支撑稳定,易引发颈部慢性疼痛等症状。而椎板切除根据脊髓受压情况确定切除范围,进而减轻脊髓压迫现象,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保留患者节段运动功能[14]。

4 小结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颈椎不稳、混合型压迫物等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该结论仍待临床证实。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可选择的术式包括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手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病理类型合理选取手术方式[15]。其中前方入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在传统颈椎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术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后方入路手术是对前路手术的一种有效补充,起到强化疗效的目的。后方入路手术是高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创技术也得到一定应用,但因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并未对其进行探讨。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脊髓型融合术前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前路
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逐梦记·马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