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及实现
——以微积分课程为例

2020-07-09李洁张成凤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微积分立德育人

李洁,张成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课程思政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创新理念,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选择。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首要内容,明确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可见,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在“第一课堂”上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引领,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融“思政”,“思政”寓课程,使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在课程当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专业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的全部领域。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着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3]。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理想信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可以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

高等数学是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具有通识性、广泛性和实践性。微积分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它所包含的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直线与曲线等概念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是辩证法思想的典型体现。因此,以微积分课程为例,将微积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发挥微积分相关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融入微积分相关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科学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课程思政最早源于2014年上海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模式,是解决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难、教师纽带作用发挥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难的关键。课程思政是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坚毅品质等,进而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上“同频共振”[5]。

(一) 回归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位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育人目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围绕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位,聚焦立德树人的育人主业,在实践层面上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学科发展与学生成长、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正确处理“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教育性与“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性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在各类课程教学主渠道上挖掘更多的育人价值,形成全课程育人的联动效应,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军奋战”的现实困境,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的目的。微积分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传授数学知识,更能够培养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微积分课程思政对于其他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二) 回归课程育人的价值本源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渠道,也是价值引领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仅为众多课程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课程育人职责落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上。课程育人就是对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具体落实,是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为一体,有效地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用正确的价值维度处理价值导向与价值引领、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发展、课程多样性与思想主导性的三层关系,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各课程的育人本质[6]。

(三) 回归高校办学的价值本色

高校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是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社会非主流舆论的影响,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上集中力量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确保各个育人环节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根本和方向上达成一致。课程思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大学的属性,在知识传授中引领思想价值,在思想价值引领中传授知识,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使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二、 课程思政元素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达成一致,实现全面育人。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微积分是高校各类课程中受众相对较多、内容相对较难、形式相对单一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和丰富的数学方法,更应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对象。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是一个知识点,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微积分概念中体现的对立统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否定之否定、矛盾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转化等观点,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将微积分的知识传授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合,用微积分的思想、精神及方法滋养学生的思维、意志、品质、情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一) 在微积分数学史中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7]。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源于对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未来文化的准确把握,因此,文化自信需以科学认知传统文化为逻辑前提。微积分知识体系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微积分的思想萌芽。《庄子·天下》篇中记载,公孙龙学派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刘徽、祖冲之对圆周率、面积、体积的研究都包含了极限和微积分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在微积分的学习中,不仅深刻领略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从内心激发出爱国主义的自豪感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还能深刻认识到,学术发展具有长期性、发展性及坚韧性,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面临现实问题,自己只有以史为鉴,以史明智,坚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历史中明确学习方向,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承担自身一代的责任,才能在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在极限概念中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极限理论是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所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就是引入了极限思想,体现了哲学思想的有限向无限的转化,自变量不同变化导致因变量的不同结果,揭示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极限法与一般的代数方法不同,代数中的加、减、乘、除等运算都是由有限个数来确定出另一个数,而在极限法中则是由无限个数来确定一个数。伴随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发展,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不仅仅只追求学业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德育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将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因变量,是有限的,各类素质教育作为自变量,属于无限的,则构成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函数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素质教育的变化决定了其综合素质的水平高低。只有重视学生的自变量教育,才能使因变量效果最大化。因此,在微积分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另外,微积分的极限概念诠释的是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转化规律,也体现了事物永远运动,无限接近的过程。极限的精确定义,蕴含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通过微积分极限概念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凡事追求卓越与完美的“工匠精神”。

(三) 在积分思想中锤炼奋斗精神

积分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积分学研究的是积累问题,仍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例,如果将学生素质教育作为被积函数,将入校时间设为上限,毕业离校时间设为下限,在校时间设为积分变量,那么这个定积分就成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函数表达式,体现了学生在四年成长过程中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成长规律。学生在毕业之际,由于在相同的在校时间内,每个人在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习惯养成、文化熏陶等方面获取和积累的不同,导致个体间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未来职业发展状态也不一样。由此函数表达式延伸到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他们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的知识储备,及时矫正不良的行为举止,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使自己的人生积函数良性发展,以有限积蓄无限,以量变积蓄质变,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精神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决心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锤炼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四) 在边际概念中培养运筹思维

微积分的边际概念在经济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经济学中“效用”一般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8]。以学生学习效率为例,如果用S代表学习效率总效用,B代表学习效率边际效用,Q代表学生学习(包括上课、报告、实践、实习等)的总学时,则:总效用函数为:

S=f(Q)

(1)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B=ΔS/ΔQ

(2)

以学生实践学习为例,假如学习过程中持续增加实践学时,初期对学生思想教育成效很大,随着实践次数或实践时间的延长,一定时间跨度内对学生学习总效应持续增加,但单位学时的学习效应出现递减,超出一定时间跨度甚至还会产生抑制作用。

图1 学生实践学习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如图1所示,横轴Q表示实践学习总学时,纵轴表示效用量,TU(S)总曲线和MU(B)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边际效用曲线。MU(B)曲线表明,实践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边际效用呈现递减现象。TU(S)总曲线表明,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降至零时,总效用曲线达到最高点。因此,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边际概念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运筹思维,以目标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制定最优资源配置方案,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突破边际效应,在实践中要讲方法、讲效率,学会巧学、巧干,使各种变量成为实现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最大增量。

(五) 在极值概念中提高心理素质

微积分的极值概念是指在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存在极大值与极小值,反应在曲线上就是一条曲线在不同的范围内有波谷(极小值),有波峰(极大值)。曲线从波谷到波峰的循环往复始终是连续动态的,也是相互依存发展存在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物极必反的思想,也包括了矛盾的统一性思想。高校要将“育德”与“育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微积分的极值概念中,要从学生身边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树立“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积极心理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客观评估自身的能力素质,主动接纳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自我纠正对客观现实的不合理认知,及时调整心态和情绪,最终以理性、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成长、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五大发展课题,在经过反复的纠偏和多次的磨炼中提高心理自助能力。

(六) 在曲直概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微积分中,定积分的概念是通过“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四个步骤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思想体现的是哲学中曲直替代的辩证观。在定积分的学习中,学生首先了解的是数学概念的曲直转化,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思想上。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就是“曲直”思维的最好诠释。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应融入“曲”和“直”两个概念,帮助他们深刻领会微积分曲直的辩证关系,引导他们“方做人,圆处事”,既锤炼光明正大、明辨是非的高尚品格,又运用机智圆通、灵活老练的精妙技巧,进一步有效地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社会竞争问题等,从而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奉献家庭、奉献社会、奉献国家,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聚焦微积分课程育人价值的核心元素,提炼优势育人资源,将其自然地融入课程内容中,更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课程育人效果更突出。微积分课程在育人价值凝练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着力抢占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通过党史国情、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两个维护”,做到“四个自信”。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微积分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子系统,高校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微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将其融入整个课程教学链条中,与思政课程、其他课程同向引导,多方发力。因此,高校要通过健全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培养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打造课程思政的专业特色,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育人。

(一) 分工协作,健全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复杂多样。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确保各育人要素分工合理,合作密切,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一是学校党委切实担负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专门成立课程思想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深入教师和学生层面广泛调研,亲自上讲台、讲大势、传大道;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常态化机制,明确划分教务处、学工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课程思政职责,形成完备的领导、管理、运行、评价、激励及服务一体化机制,形成联动育人效应;三是梳理和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资源,抓住“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有标准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 聚焦教师,培养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讲不讲思政元素、讲什么思政元素、怎么讲思政元素对课程育人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的队伍建设、素养提升和能力发挥。一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纳入高校教师素质能力培训中,建立不同范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立体化理论培训体系,让教师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有针对性地将理想信念、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等融入到自身的课堂教学中;二是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来教,正确看待“立德”和“树人”的关系,深入认识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自觉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建构和正确的价值选择;三是教师要提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及时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对课堂的侵蚀,还要提高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发现能力和解决学生问题的沟通能力,在关心学业的同时,加强与学生在情感、生活、思想上的交流,提高课程育人的“温度”。

(三) 以点带面,打造课程思政的专业特色

每一门课程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其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一是重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推动其他课程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的育人效果;二是结合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从课程本身的学科历史、思维方式、重要人物、语言特点中深入挖掘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等,不能一味地模仿,特别是微积分这类自然科学课程,更不能生搬硬套,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逻辑思维、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有机融合;三是运用理论阐释、数据分析、讲故事、举例子等形式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因式”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明确定位,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实施课程思政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对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培训和方法指导,提高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完善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理论体系,确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理论知识和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二是在思政课程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和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三是在思政课程上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微积分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集合与微积分基础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追根溯源 突出本质——聚焦微积分创新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