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视域下“三大体系”建设赋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2020-07-09朱善元李巨银段修军杨海峰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产教校企

朱善元,李巨银,段修军,杨海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国家《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原则,明确了“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其根本点和出发点就是做实“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是解决校企深度融合的核心问题,校企合作体系是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发展,走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

一、 “三大体系”建设赋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一) “科技创新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核心和动力源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必须把科技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以谋划,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样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3]。

1.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是校企共建的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教授(工程师)工作站、博士(技师)工作站、大学生科技园等,这些平台有国家、省市多种等级,关键是要引进企业元素,将学校的科技资源和企业融合共建共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建成建有“四区四基地”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拥有国家实训基地3个和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1个,是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的院校。

图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 加快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根据科技合作项目遴选科技人才,重点开展学校科技人才和企业科技人才的协同创新,真正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用。加大横向合作项目的投入和开发,校企融合的主要抓手是项目合作,项目合作的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工艺革新、技术指导、员工培训等,产教融合首先是教师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教师走进企业靠什么?靠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4]。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政策激励、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高,现有省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和岗位科学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9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

3.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实施路径和实施内容为将科技创新“研”的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见图1),即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企业产品开发转化为学校研发项目,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案例,项目任务转化为实训单元等,形成的“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凤凰学子”创新人才培养引领计划,通过创新项目驱动,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近五年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6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率5%以上,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 “科技服务体系”是高职院校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能力的载体和抓手

对接国家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构建特色科技服务体系,打造一批能力强、影响大、水平高的社会服务团队,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和输送大量“专业对口率高、地方留得住、企业用得上、国际上可交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中国农牧产业走向全球中高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全新的科技服务体系(见图2)。

图2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 构建科技服务体系,为“产教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

建设产业基地与教学实训和创业基地融合,以科技服务为导向形成了“产教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将科技服务的新产品(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项目与岗位技术技能训练融合,科技服务操作规程与企业顶岗生产实训融合,科技服务特色项目(如助企兴农工程、百师兴百村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产业推介工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大学生创业项目融合等。设立“前店后厂(场)”大学生创业示范项目,营造职业岗位真实环境的职场体验,进行预就业和试创业等,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创业能力与创业项目有机结合,育训结合、德技并修,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创业能手[5]。

图3 以科技服务为导向的“产教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 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开展农牧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

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不能只是几个点,而是要根据学院设置的专业对照产业链形成一个面。近五年来,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组建“农牧科技培训学院”和“江苏职业农民职教联盟”,成立企业精英培训学院,设置科技服务岗,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实施科技服务的“专项工程”开展服务,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按照统一服务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开展企业高技能人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校企共建“互联网+”培训平台,开展“名师大讲堂”和“科技大篷车”进社区活动,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创新推出“县村(行业)—学院—企业(养殖户)”联动服务机制,科技转化总值达2.4亿元,连续3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贡献50强”;成立了驻滨海、姜堰“挂县强农富民”2个工作组,培育推广了畜禽新品种4个、养殖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对接帮扶300多家企业、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带动户8000户,培训各类人员10万多人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强示范基地”。

3. 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现代农牧业升级转型

服务国家战略,紧盯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农牧产业发展实际和创新发展需求,整合科技服务资源,传承“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创新“两地一站一体”服务模式,依托学院科技人才与技术优势,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团队。通过特色产业培育,实施“驻企兴农”“挂县强农富民”等四大工程,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形成“联盟-研究院-基地”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市场导向型的科技开发模式,成立科技服务与技术转移中心,编制科技服务指南,明确服务项目,制定规程和技术标准等,将科技服务项目能物化的物化,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能物化的有规范的服务流程或操作规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2016年连续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为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三) “校企合作体系”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现形式和价值追求

“校企合作体系”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现形式,高职院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主要看“校企合作体系”建设成效[6]。通过校企合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合作办学,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从有限合作向深度融合转变。

1. 持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校企合作联盟、职教集团、校企产业联盟等是建设“校企合作体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共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三大体系”建设必将成为每个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搭建起全国农牧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平台,开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局面。组建“药城—学校—企业”的“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与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产业学院。进一步完善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创建真实生产环境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引企入教”,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见图4)。

图4 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2. 校企合作体系建设解决了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

体制创新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和共同发展,机制创新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7],解决了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难和慢的问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与中牧集团重组共建中牧倍康药业,与江苏百汇合作共建江苏苏姜种猪有限公司等组建校企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共建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双师工作站”、“校中厂”、“厂中校”、创业学院等,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现已建成3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实训基地,70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推进学徒制改革,成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和农业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和机制,为实施“工学研融合”和“产教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了保障。

二、 高职院校“三大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高职院校也存在自身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普遍有重教学、轻科研,重生产、轻服务等问题,更谈不上要构建 “三大体系”赋能人才培养质量,这长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对“三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上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中应用太少。教师还习惯于做“教书匠”,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缺乏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取得的理论成果与具体教学实际应用“两张皮”,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

第二,高职院校在“三大体系”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校企合作能力的发挥,开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抓手很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第三,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以及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数量和层次与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合作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离校企融合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高职院校的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和加强与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

三、 “双高计划”视域下科学谋划做实做细“三大体系”建设的思考与策略

“三大体系”建设贯穿了高职教育办学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它们之间一环紧扣一环,密不可分,只有把建设“三大体系”的各种要素配置和资源整合好,才能真正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科学谋划高职院校“三大体系”建设新举措

制定“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方向确定一个服务项目,学院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科技服务项目。成立乡村振兴应用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学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与理论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整体要求,推进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校地产业对接典型,在助推地方农牧产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产业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建设,规范科研岗、科技服务岗的考核与合理流动。紧跟国家三农政策,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围绕“平台、团队、经费、成果”四大要素,重点开展畜禽品种培育、新兽药研发、疾病诊断与防控、中草药种植等优势领域的技术研究,力争在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实现新突破。根据国家、省科技政策,完善学院项目实施与经费使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全程服务好成果转化各个环节,提高科研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大突破。

(二) 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努力为“三大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三大体系”工作的根本,一方面,学院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要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观念,每年要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外聘企业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专家,柔性引进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和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目标化合同制管理,发挥聘用教授(工程师)等的引领和催化作用,通过他们来带领教师上项目、建团队,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动态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以实绩不以职称作为衡量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为学院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成长的工作平台。

(三) 强化学院“三大体系”建设工作的统筹和协调,更加注重各二级院系“三大体系”的均衡发展

高职院校二级院系部和产业基地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主阵地,统筹协调发展是学院可持续办学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主干院系要抓好已形成的品牌优势,发挥好行业办学的优势,承接好国家和省、市基层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各类培训任务,完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培训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发挥学院专业优势,深化继续教育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与行业学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开展专业培训,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培训品牌,建设农牧类继续教育基地,拓展国际合作培训,努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摇篮,加快实施与推广应用“三大体系”建设取得的现有成果,重点在“三大体系”的第三部战略部署“校企合作体系”上有突破,为学院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的整体工作带好头、把好舵。非主干院系要想方设法在条件优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学院“三大体系”建设的产业链、项目链、资金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着眼点,有步骤地推进从科技创新体系到科技服务体系和校企合作体系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努力把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做出来。

(四) 加大“三大体系”建设工作的绩效考核奖励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将“三大体系”建设的内容作为考核和奖励的依据,一级抓一级来落实各项工作的实施,在抓好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在学院层面增设科技成就奖,科技创新(服务)奖、青年科技创新(服务)标兵、校企合作奖等的评比工作,每年评比表彰,以此充分调动部门和教师实施“三大体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完善科研平台的管理与绩效考核,发挥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的功能,提升平台运行能力和效益。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全面升级“五项工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扩大“品种+技术+基地”服务模式覆盖面,逐步打造成继“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后又一个新的服务品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兴农实力。

总之,“双高计划”建设期间高职院校“三大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任务非常艰巨又最具潜力的工作,学院的转型和兴办本科高职专业都需要“三大体系”来支撑,没有完备、坚强有力的“三大体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空洞无力的,必将在新一轮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