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平复帖》在当代的风格再现与延伸

2020-07-09高树浩

大学书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章草陆机当代人

⊙ 高树浩

《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信札,是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存世墨迹”。此帖为纸本草书,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现存最早的名家法帖,对研究文字的演变及书法风格的变迁皆有重要的价值。董其昌跋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1]张丑赞云:“《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2]

陆机的“书名”于明代晚期才完全确立下来,这一点邱才桢先生在《“陆机〈平复帖〉”概念与晚明鉴藏家的“松江意识”》一文中得出了可靠的结论。可知,“作为书法家的陆机在北宋之前的地位并不高,在《宣和书谱》中,他与《平复帖》才成了一个关联密切的概念,晚明鉴藏家董其昌强化了这种概念,并将之定为‘最古’,这正是我们现在关于陆机《平复帖》概念的由来”。[3]

在当代,经过张伯驹、启功、王世襄等鉴定家的考订,更加证实了《平复帖》“最古”的这一观念,“墨皇”“法帖之祖”“中华第一帖”的称号被冠在《平复帖》上。在书法家与鉴藏家的助推下,这一经典的形象逐步在书法史上建构起来。伴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良,《平复帖》逐步成为当代人步入晋人堂奥的必备法帖,其地位甚至可等同于王珣《伯远帖》及“二王”诸摹本。在近20年的书法展览中,这种书法的变体书风比比皆是,已形成了一股临仿《平复帖》的时代风气。

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深入考察近几年全国展的取法情况,阐明《平复帖》临仿风气盛行的原因;第二,以《平复帖》为参照,梳理出以其为体延展出其他风格的创作理路,以期为当代的书法创作提供理论参照。

一、《平复帖》在当代临仿成风之原因

在当代展览机制的推动下,草书的创作呈现出超乎前代的多元状态。在展览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接近《平复帖》风格的作品出现。第四届全国展上这类风格开始崭露头角,刘廷龙、陈大中皆是以《平复帖》为主体风格创作的;第十届全国展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有13件作品模仿了《平复帖》的基调;首届“章草杯”全国书法大赛共计入展作品208件,受《平复帖》影响的有25件。

《平复帖》共计9行、84字,与现存的“二王”摹本字数接近。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字数少,利于学书者归纳总结,在短时间内掌握该帖的风格元素。对于创作而言,此帖所书不足百字,没有足够的字支撑创作训练。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平复帖》,并从此帖脱化出来?少有学者通过解构该帖的内部元素总结出原因和规律,笔者通过思考,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篆籀笔法与使转笔法

米芾所说“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的运笔状态用来形容《平复帖》也非常贴切,虽连属不多,但字势承接一拓直下,甚为贯畅。其核心笔法有二:一是篆籀笔法;二是使转笔法。陆机在书写时锋藏笔中,入笔多中锋圆头,犹如锥画沙,有圆厚浑朴之感。《翁同龢日记》云:“纸墨沉古,笔法全是篆籀,正如秃管铺于纸上,不见起止之迹。”[4]其用笔多是弧形摆动的动作,笔尖绞在笔画之中绞转换锋,故有若篆若隶的笔致感。清人吴升《大观录》赞曰:“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5]

(二)特殊的体势与书写的动力元素

在结字上,容易使学书者总结出一些规律。有些独体字的右下角最后一笔多作右下牵引的笔势,如“为”“来”“成”“失”等。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件多向下错位,这是较为常用的结字手法。如“羸”“来”“病”“尽”(见图1)有明显的笔画向右下聚集的倾向,“往”“初”“杨”“观”(见图1)等左右结构的字右侧部件明显有向下错位的倾向,这样使字的体势和重心产生了一定的统一性。

书写的动力形式与书写的速度、力度关系密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书写。线条按照时序展开,在不同的力度与速度作用下,书写的格局呈现出节奏化、片段化的特点。书写惯性强烈的作品会使静态的图示变得鲜活生动,形成非常明显的区块字组。惯性书写较强的作品会有一些统一的动力形式,这在《平复帖》中也非常突出。比如纵向的线条有左曲的倾向,其笔势向左引去,如“羸”“病”“杨”“往”等(见图2)。当这类笔法串联起来时,会产生统一的笔势及笔调,比如“属初病”“子杨往初来”(见图3)两个字组。我将其概括为“左曲右引”的动力形势,当熟练掌握这种动力形势时,会促使手部形成肌肉记忆,在惯性书写中还原出类似风格的作品。

图1

图2

图3

(三)风格的开放性与融通性

《平复帖》是章草向今草演变时期的代表之作。从构型上看,《平复帖》更接近今草的系统。侯开嘉先生通过对隶草、章草、今草特点的详细区分,将其划入到今草的范畴。[6]而从笔意和风格来看,其与章草缘近。“这种笔法与汉简草书传统一脉相承,有异于后来(同时期也有)行、草因平添了(转折处的)顿挫提按而形成的直折、曲转互见之复杂形态—与《平复帖》一路略显“传统”的写法并行的另一路写法,如《五月二日济白》《李柏文书》等纸本文书,就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折部写法,更接近后世的行、草书技巧。”[7]正是因为这种书体和风格上的不成熟性,才使得该帖有较强的开放性与融通性。

图4

二、当代人对《平复帖》的风格再现与延伸

我们研究《平复帖》的接受情况,必须建立以《平复帖》为审美特质的参照系。“建立审美参照系的好处是使传统由规范、规律转变为后世临摹、创作艺术敏感与技巧不断生长的基点,即非规律性的艺术感受力。”[8]我们设想《平复帖》是后代人取法之“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体风格,后面不同时期的都有不同的“流”延伸出来,诠释较好的就转化为另外一种风格,而理解不到位的则沦为时弊被历史筛出。无论是积极的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在我们研究《平复帖》接受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平复帖》从临摹到创作需要经过几个阶段:第一,精准临摹此帖,对其每一细节体察入微,能达到背临的状态;第二,通过对《平复帖》每一个笔画、字构及字组的分析,尝试对单字及字组间结合的部位进行拆解,将其打碎、拆开成若干部分;第三,将拆开的部件进行重新组装、重构,或加入类似风格的成分,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创作出相同风格或相类风格的作品。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具有较好的提取能力及融通能力。

在当代人的努力与尝试下,以《平复帖》为宗开创出新面貌的书家非常多,该帖的优势也不断凸显出来。通过梳理分析,可以看到当代书法创作上几种理路。而这几种理路的模仿可分为两个层次:风格的再现与延伸。再现是除了临摹原帖以外,通过创作其他文字内容来重现原帖风格;延伸则是以《平复帖》为基础元素重新架构新的风格,使其具备两个或多个字帖的风格。

(一)风格的复制与再现

图5

图6

图7

在第一、二、三届全国展中,我们未看到模仿的作品出现。在第四届全国展上,刘廷龙(见图4)和陈大中(见图5)的作品明显看得出有《平复帖》的影子,刘廷龙的作品更为接近《平复帖》的风格。该作在笔法、线条、造型上都极力地去模仿《平复帖》,较好地表达出了该帖的核心元素。他以篆笔写草,并再现了《平复帖》浑厚枯劲的风格特色,与《平复帖》的审美表达如出一辙。正是因为这些书家的引领,才开启了当代人临仿的新风气。

(二)与“蘧草”糅合

王蘧常师承沈曾植又开一代新风,其草书上追秦汉,以篆笔书之,他的“蘧草”与《平复帖》有异曲同工之妙。后学者多将其与《平复帖》互参,以弥补《平复帖》字数不足的缺陷。比如四川的作者唐龙,他习章草多年,早年间书风主要模仿《平复帖》(见图6)。他在《我的章草创作思路》一文中说:“近段时间,为了加强章草体势的张力,同时使古拙味儿更浓,又在王蘧常上面下了一些功夫,希望能在王蘧常和《平复帖》上面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再如四川的张军文,他早年间对《平复帖》下了很深的功夫,“第三届四川北京书法双年展”上的这件草书对联(见图7)一派《平复帖》的面貌。他近些年的作品杂入了王蘧常的风格,如今年书写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图8)以《平复帖》为基础,融入了王蘧常先生的章草之意。陕西的吴勇与贵州的罗小平专习章草,他们也将《平复帖》作为专攻对象,并受到了王蘧常的影响。

(三)与颜书相融合

赵长刚可谓改造《平复帖》较为成功的书家,他完成了颜楷与《平复帖》的无缝衔接,这让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颜真卿宽博浑厚的书风与《平复帖》的散逸颇有几分矛盾,但是在赵长刚的笔下,他却将两种书风提纯得颇为合融。赵长刚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即是“篆籀之气”,他以篆书之笔统摄全篇,并强调线条的力感。“他假颜书宽博的字形、壮实的笔力,来改造《平复帖》,将陆书的字形结构删繁就简,保留其奇古的特征,渗之以章法结构。”[9]他将颜楷“圆整”的一面强化,将《平复帖》篆隶笔意提纯,向秦汉追溯。如这件作品(图9)主体部分以颜楷之风书之,落款以《平复帖》一路的草书书之,通篇非常融合。我们能看出赵长刚是如何的腕下生风,杂糅取象。

(四)与《急就章》融合

皇象《急就章》及其临本是章草的另一支脉,其保留了原作字字独立及隶书波磔的特点。学习《平复帖》恰好弥补字字独立的缺陷,使纵向上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十届国展中廖鸿根的章草作品(见图10),其笔法主要来源于《急就章》。为了让行气上贯通,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右部做错位处理。为了增强图示效果,作者借鉴了《平复帖》的用墨技巧,墨法强调层次变化。这一类风格的作品比较少见,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五)加入今草的元素

为了加强大篇幅作品行气上的贯通,有些书家也会将其字势夸张变形,其目的就是为了上下连属,而连属的程度正是区分古今草书的重要指标。比如首届“章草杯”李颜文的作品(见图11)明显加入了今草的笔法,借助今草的元素使得作品行气贯通,通篇更加生动鲜活。

图8

图9

图10

图11

在此笔者用“形”与“意”来解释这一多元现象,书法史上很多书家可以篆隶之笔写草,以草书笔法写篆,以隶书笔意写楷,使得作品显得更加高古。在此层面上,“形”是次要的,作者之“意”占据首要的位置。书法史上很多临摹作品借助形态做二次创作,通过二次创作书家的审美和意图就丰富了已经建构起来的审美的观念。比如赵孟頫开启了唐法临摹《急就章》的先河,后世的赵雍、邓文原、宋克等人都是这支脉上的一员,这些已成为可参照的经典谱系。而当代人临摹和诠释的《平复帖》也将在这个谱系上体现出来。

但是,这种由章草带来的临仿风气也滋生了一些流弊。2017年,章草研究会成立,随之举办了首届“章草杯”书法大赛,使延续近十年的流弊问题在展览上浮现出来。其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篆籀气”缺失,糜弱现象严重。《平复帖》蕴含着的丰富的篆籀笔法和使转笔法,可谓治疗当代糜弱之病的良方。但是很多学书者直接取法当代人的二手之作,丢失了《平复帖》的原汁原味。第二,技巧单一化,风格意识不强。当代展览机制下的书写,多以篇幅大、字数多取胜,单纯以《平复帖》为风格创作容易陷入到单调的技法表现之中。第三,形式化严重,内涵缺失。当代人将这种手札类作品转化到大幅竖式作品上,以诗文为单位书写到各种各样的拼贴形式中。在转化中丢失了原帖的美学内涵,徒有外在的形式。

总之,当代人在实践上或上溯篆籀,或融合“蘧草”的元素,或糅合“颜书”的笔调。他们通过加强“篆籀”笔意和章草的波磔强化了《平复帖》章草的特点,淡化了它今草的意味。从书体观来看,研习《平复帖》的书写群体在书体认知上多数将其划归章草的范畴。从手段和方式来看,他们通过加强“篆籀”笔意和章草的波磔强化了《平复帖》章草的特点。从审美趣尚来看,我们能发现当代人学习《平复帖》有一种明显的溯古倾向。这种倾向是晚清以来崇古风尚的延续,他们的实践为后来的习草者提供了经验和参照。

结语

《平复帖》影响了草书发展史的走向,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价值。

如果以《平复帖》为主线,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接受链,在反复的诠释与再认识上,这一经典不断地被后代人学习、阐释和校验,《平复帖》的时代意义不断被丰富。在学习和转化中,他们对于《平复帖》的认识慢慢变得具象,从而在师法上学会了规避,他们的这种接受情况反映了书法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特点。《意图的模式》称:“艺术是位置的游戏,每当一位艺术家受到影响,他便略微对他的艺术的历史作些重写。”[10]陆机就是这样不断经过历史检验,沉淀成一个文化符号,这和当时的陆机已经是判若两人。

注释:

[1]王世征整理.荣宝斋书谱·平复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13.

[2]王世征整理.荣宝斋书谱·平复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13.

[3]王琪森编.《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61.

[4]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1624.

[5]王世征整理.荣宝斋书谱·平复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13.

[6]侯开嘉.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J].四川大学学报,2002(5):63.

[7]王琪森编.《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3.

[8]肖楠.章草临摹观的接受与重建[J].中国书法,2016(12):162.

[9]叶鹏飞.独树一帜 别开新面—读赵长刚的书法[J].荣宝斋,2015(8):175.

[10]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M].曹意强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71.

猜你喜欢

章草陆机当代人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黄耳传书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章草对联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