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起始剂量阿司匹林及减量方案对川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0-07-08王亚洲李小明张笃飞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计数

王亚洲,李小明,张笃飞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海口 570000)

川崎病属于儿科常见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口腔黏膜或者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等,直接影响患儿日常生活,若未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引发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1-2]。临床通常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尤其是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减轻相关症状,防止冠状动脉受损,控制炎症反应,但临床关于阿司匹林的剂量问题存在较大争议[3-4]。部分学者认为其初始剂量应设置为50 mg/kg,每日3 次,退热后3~5 d直接减量;另部分学者认为应将起始剂量设置为30 mg/kg,每日3次,退热后3~5 d逐渐减量,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规定[5-7]。因此,本文展开研究,选择9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8 年2 月至2019 年3 月纳入的9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遵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其中研究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5.47±1.03)岁,病程(7.36±1.01)d;对照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5.81±1.14)岁,病程(7.59±1.24)d。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8]:(1)均符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疾病的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3)资料完整,顺利完成研究的患儿。

排除标准[9]:(1)研究中对采取药物过敏的患者;(2)研究前经检查显示器官功能异常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患儿;(3)中途退出研究的患儿。

1.2 方 法

全面掌握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病情及身体状况,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并保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提供营养支持,予丙种球蛋白(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80061,2.5 g)2 g·kg-1·d-1静脉注射。其中研究组选择阿司匹林(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684,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起始剂量30 mg·kg-1·d-1,分3 次服用,等待患儿退热后3~5 d 开始逐渐减量,每2 天减量5 mg/kg,减量至3~5 mg·kg-1·d-1,分3次服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684,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起始剂量50 mg·kg-1·d-1,分3次服用,退热后3~5 d 直接减量至3~5 mg·kg-1·d-1,分3 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天门冬氨酸氨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浓度,同时记录再次发热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WBC 计数、PLT 计数、ESR及CRP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 计数、PLT 计数、ESR 及CRP 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AST、ALT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AST、ALT 浓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治疗后的AST、ALT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儿再次发热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再次发热率、再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及婴幼儿及儿童的常见疾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息息相关。一旦患上川崎病,患儿可能出现长时间高热不退症状,同时伴有WBC、PLT 计数及CRP 浓度升高,ESR 增大,严重者甚至存在冠状动脉受损现象,直接增加心肌梗死、血栓或者管腔狭窄等发生的风险性,给患儿带来严重后果[10-13]。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n=48,±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n=48,±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ST、ALT 浓度比较 [n=48,U/L]

表3 两组再次发热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发生率比较[n=48,n(%)]

临床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其中丙种球蛋白存在广谱抗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利用其自身的独特性产生复杂的免疫网络,达到免疫替代及免疫调节的目的,经过静脉注射后进入机体,从而提升患儿血液中IgG 浓度,促进抗感染能力及免疫能力恢复[14-16]。而阿司匹林具有镇痛、解热及抗炎的效果,经过口服后进入机体,可防止缓激肽、前列腺素产生合成作用,从而发挥抗炎效果,同时控制患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对外周血管进行扩张,促进血液流速加快,改善机体流汗散热情况,进一步降低热量,维持体温[17-20]。但临床上关于阿司匹林的用量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儿的WBC 计数、PLT 计数、ESR 和CRP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WBC 计数、PLT 计数、ESR 和CRP 浓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WBC 计数、PLT计数、ESR 和CRP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AST、ALT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AST、ALT 浓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治疗后的AST、AL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次发热率、再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两种起始剂量及减量方案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效改善患儿的WBC、PLT 计数及CRP 浓度、ESR,防止对肝功能造成影响,但逐渐减量方案效果更好,能够降低再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情况,同时避免发热现象再次产生,保障患儿身心安全。既往临床通常将高浓度阿司匹林应用于疾病治疗中,不仅能够发挥药效,还可避免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发生合成反应,其中前列环素属于血栓素的对抗剂,能够防止PLT 堆积,对血管产生舒张作用,其合成反应可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血栓产生,消耗阿司匹林的疗效,因此临床应逐渐减量来提升疗效,促进患儿病情快速恢复[21-23]。但本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如样本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按相应的标准进行了筛选,但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另外样本选取例数较少,研究时间较短,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例数,延长研究时间,从而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不同起始剂量阿司匹林及减量方案运用于川崎病中效果较好,均能够改善患儿相关指标水平,保护肝功能,但逐渐减量方案效果更好,可防止发热现象再次发生,减少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保障患儿身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计数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