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三级妇幼保健院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用药分析

2020-07-08幸奇珍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肇庆526040

北方药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活菌双歧

幸奇珍(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 肇庆 526040)

抽取我院2018年出院病历12284份,对布拉氏酵母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消旋卡多曲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7种药物进行用药分析,了解我院该类药物使用的趋势及其合理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检查我院2018年出院病历12284份,凡病历中使用上述7种药物中任何一种,均被选入。

1.2 分析内容:病案号,科别,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诊断,用药总量,用药总天数,用药目的,用药不良反应等。

1.3 方法

1.3.1 限定日剂量DDD(Defended Daily Dose)的确定,经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8版)、药品说明书等参考书目中推荐的用药剂量并与部分临床医师共同确定病历中使用的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DDD值,见表1。

1.3.2 计算方法:将上述7种药品的DDD值和药物利用指数DUI(Drug Utilization Index)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DUI≤1即为合理,计算公式为:DUI=DDDS/用药总天数,DDDS(总DDD数)=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

2 结果

2.1 检查的12284份病历中,各科室分布为儿科2265份,新生儿科1772份,妇科2700份,产科5011份,内科70份,外科383份,儿科重症监护室83份,以上病历中含有上述7种药物的病历为1564份(12.73%),其中儿科1059份(67.71%),新生儿科304份(19.44%),妇科55份,产科59份,内科6份,外科24份,儿科重症监护室57份。

2.2 性别、年龄、诊断与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关系,见表2、表 3、表 4。

2.3 药物利用情况

2.3.1 在1564份病历中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出现频率,见表5。

2.3.2 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DDD值,DDDS及DUI。见表1。

表1 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DDD值及药物利用指数(DUI)

表2 不同性别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频率

表3 各年龄段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频率

表4 不同疾病诊断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频率

表5 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在病历中出现频率

3 讨论

3.1 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使用频率:从表3及表5可知,儿科使用该类药物的频率最高,约占67.71%,其次为新生儿科,在7种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0.5 g)(816例次,占45.03%),布拉氏酵母散(0.25 g)(647例次,占35.71%),男性用药频率高于女性。年龄0~3月及年龄4月~2.5岁使用频率最高,分别占40.60%及40.98%,表明在婴幼儿临床治疗时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治疗时使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有助于科学使用抗生素,维持肠道菌群平衡[1]。

3.2 不同疾病诊断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频率:从表4可知,下呼吸道感染使用频率最高(占66.18%),下呼吸道感染病情重,使用抗生素应用时间长,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高,病情重、多药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防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使用频率比较多(占11.06%),临床对新生儿黄疸多采用微生态双歧活菌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具有优异效果,可以有效、快速缓解临床症状[3]。

3.3 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使用合理:依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药物利用研究的测量单位和Ghodes教授提出的DUI为指标,对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进行评价,仅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DUI>1.0(1.28),其他均≤1.0,表明上述 7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药物临床使用合理,无滥用倾向。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活菌双歧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运用OD值法快速进行乳酸菌活菌计数的研究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肠道菌群失调113例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美沙拉嗪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
抗性淀粉在双歧杆菌作用下的体外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