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
——基于我国地方数据的检验
2020-07-08李若愚博士生
李若愚 博士生
(韩国仁济大学 韩国金海 621-749)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管控压力逐年递增,雾霾污染成为新的环境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基于此,在十九大期间我国将治理环境污染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以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雾霾污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主要着力点,因此,探究影响我国雾霾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制定高效合理的环保政策手段,是治理我国环境污染的前提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居民消费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分别从供需两侧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运行,其对环境保护有何影响?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文从居民消费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出发,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文献综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资源消耗作为支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动力,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中,环境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环境治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突出问题,治理环境污染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经途径。在环境污染的学术研究中,杨仁发(2015)认为造成中国污染问题加剧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企业创新技术不足,使得资源利用率较低。阚大学,吕连菊(2016)认为环境污染问题是每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前期,更加注重经济价值,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环境保护重视逐渐加深,从而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以缓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向中速发展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环保价值受到更大的重视。王宪恩等(2016)认为目前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还是第二产业结构占比过大,重污染企业数量较多,且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李鹏(2016)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重污染行业的比例,通过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降低经济发展的污染与能耗。消费被认为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另一大原因,毛克贞等(2018)在研究中发现,汽车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区域雾霾污染的浓度,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数量增多,加剧了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并且由于当前中国家用小汽车中环保类汽车比重过低,由此增加了PM2.5的排放。方达、张广辉(2018)指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仅意味着居民消费多样化,也意味着居民消费更加注重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精神文化需求更大,对环保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更大,因此可以有利于抑制环境污染。
综合学者已有研究可以发现,逐渐增多的环保类文献意味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消费与生产是构成污染的重要来源,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分别从供需两端革新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治理环境污染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学者对于消费、生产与环境污染的研究大多属于定性研究,尚未进行有效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阐述了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关系,试图为治理我国环境污染献言建策。
研究方案设计
(一)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环境保护问题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雾霾污染、CO2排放以及工业三废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由于在过去数年来工业三废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严厉规范,对工业三废的治理主要是从行政角度出发,受消费与生产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将雾霾污染、CO2排放量作为环境保护的代理变量,该值越小,意味着环境保护的水平越高。
核心解释变量。消费升级主要是指消费的结构性升级,伴随着我国的消费升级,带动了诸如教育、医疗、娱乐、旅游、文化等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由于在不同时期居民消费升级的内容有所差异,而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导致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本文以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衡量消费升级的代理变量。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产业升级,具体表现为高新科技企业增加值的增加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第三产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代理变量。
控制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学者们的已有研究中,影响环境污染的因素较多,本文借鉴钟凯扬(2017)、石大千等(2018)、卢洪友等(2015)的研究成果,分别将受教育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及表示见表1。
(二)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使用时空双固定模型作为基准模型,此外考虑到本文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及自相关等问题,本文也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式(1)为时空双固定模型的基准模型,其中yit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即雾霾浓度以及CO2排放量;β为本文的解释变量的估计参数,若显著为正则意味着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若显著为负则意味着是治理污染的重要方法;μit为个体固定效应、υi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
式(2)、式(3)以及式(4)分别为空间滞后、空间误差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的基本形式,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常见的空间权重矩阵包括基于邻接的空间权重、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等,本文采用基于邻接的空间权重矩阵,若两省份相邻则为1,否则为0。
表1 变量定义与表示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表4 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雾霾污染浓度数据来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公布的相关数据,CO2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消费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历年《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对于部分年度的缺失值本文进行了插值法处理,表2为本文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基于式(1),借助matlab 2017a计量软件,本文得到如表3的基准回归结果表,以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可以发现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与PM2.5浓度和CO2排放规模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这说明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降低区域PM2.5浓度以及CO2的排放量。一个可能的经济学解释是,消费升级意味着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从消费端会重构居民的消费理念,利于环境保护;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高经济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升高,高污染、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由此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在其它控制变量中,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科技教育的投入增加有利于降低雾霾污染以及CO2排放,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科技教育的投资有利于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抑制环境污染。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人口的集聚、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加雾霾污染与CO2排放,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改革尚未完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金融资源仍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环境污染,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房产领域,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二)稳健性检验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如果忽视这种因素影响,则可能因为遗漏重要变量出现估计误差,因此本文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4。在三种空间计量模型中,ρ和λ均显著为正,这验证了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正确性。以CO2排放为被解释变量,可以发现消费升级有利于降低CO2的排放,这与本文的基准模型回归结果相同,虽然在空间杜宾模型中,邻近地区消费升级与本地区CO2排放量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邻近地区消费升级对本地区CO2的排放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降低本地区CO2的排放,这与本文的基准回归相同,但是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却会增加本地区CO2的排放,这是因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伴随着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并且这种转移是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单向转移形式,因此,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本地区转移,由此带来了环境的CO2排放量的增加。
政策建议
为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政策启示如下:第一,要坚定不移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会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二,要统筹产业发展,污染型产业的转移虽然会利于本地区环境保护,但是却会给被迁移地区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说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区域污染必须要站在全局高度,统筹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对于高污染企业要坚决取缔。第三,技术进步是抑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技术的应用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