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2020-07-07周道会
周道会
【摘 要】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其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课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转变教学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语文课堂因学生自主学习更精彩。教师可从激发兴趣、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坚持批注式阅读几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发兴趣;转变方式;鼓励质疑;批注式阅读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新时期的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催化中国教育从“三维目标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型变革,而课堂,正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改变“师道尊严”的面孔,放下作为权威和“知識的化身”的架子,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有意义的知识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由学生自己建构的。
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形象地表现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差异,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乐学善思,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变得“我想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播放动画,吸引注意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五彩缤纷的图画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动画辅助教学,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时,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会感觉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精卫填海》。看了有趣短小的动画片后,再学习文言文,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绪在课堂上飞扬。令笔者惊讶的是,学了这课后,全班孩子都会背诵这篇短小的文言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笔者意想不到的。
(二)动手画画,激发兴趣
小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当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完成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语文课文中,有些知识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如果通过画一画再现知识,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亲自画图,不仅能清楚明白地了解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这样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笔者让学生拿出彩笔,根据课文描述,画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语文课上画画,学生兴趣盎然,每一个孩子都认真构图,细心着色,在有趣的作画中,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间。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变得“我会学”
以前的学习方式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新世纪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不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笔者把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小组,首先制定了小组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生字,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笔者及时检查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对生字掌握得非常好。然后各组成员讨论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最后由各组推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快乐的交流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
三、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变得“我要问”
朱熹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知识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以往的教学课堂上也充满了“问题”,只不过发问者并非学习的主体——学生,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学生成了被动回答者,有时看上去简直像是被一环套一环地“追问”、“盘问”,教学中谁该是发问的主体,恰恰搞颠倒了。
在教学中,笔者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小学生是天真纯洁的,他们非常喜欢提出问题,作为教师,笔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学生共同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预习这一课,笔者要求他们至少提出五个问题,写在家庭作业本上。小学生乐于思考,一个个问题列在了本子上。如:五粒豆最后分别到了什么地方?五粒豆中谁走得最远?五粒豆中谁最了不起?……各学习小组组长负责收集问题,整理问题。课堂上分小组学习,讨论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如果组内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出来全班商讨,共同解决。如:第一学习小组组员提出“为什么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个问题,组内成员不能解决,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明白之处,笔者引导全班学生细读课文第21自然段,找到了完美的答案。学生主动质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当他们探求到问题的答案,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四、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变得“我要想”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精彩段落、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符号、线条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小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个性、有深度、有思考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都可以作批注。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为了促进小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每学一篇新课前,笔者都会布置批注阅读的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在书上作五处批注,上课前笔者会认真查阅学生的批注作业完成情况,在课堂上把完成得好的学生的批注通过展台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如:笔者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时,检查学生的批注作业完成得很好。有的在课文“我真个羡慕得要死”旁批注“我特别期待能上台表演。”有的在“我想上台露脸是露不成了”旁批注“我想上台露脸的愿望破灭了。”有的在“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旁批注“我不会豁虎跳,惹得同学们笑我,我非常难堪。”……学生的批注各式各样,阅读感受真切动人,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了颇丰的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会学、要问、要想”,应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给学生一个激情飞扬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因学生自主学习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J].教育研究,1999(03):67.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汤琴.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J].阅读,2013(28).
[4]隋志远.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J].2018(0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