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推动长寿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7-07师明萌
师明萌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深刻警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是一切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公共卫生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实施国家战略就没有保障。要完成中央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图,最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为战略实施提供保障。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将大健康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明确要求长寿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我们要抢抓机遇,以推动发展大健康产业为抓手,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提供公共卫生安全支撑。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长寿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战略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内畅外联一体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经济增长极,本质要求是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健康。人的健康必须依托发达的健康产业作保障。成渝地区有丰厚的大健康产业资源,为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长寿区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带来难得机遇。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催生了大健康產业新动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把成都和重庆放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来谋划、来考量,前所未有地强化了成渝地区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补链成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更加深入。长寿区处于重庆“一区两群”连接点,是成渝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在医药产业、化学工业、研发平台、大数据中心、康养资源等领域地位重要、优势显著。重庆市五届市委八次全会将长寿区作为重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战场,既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建设产业配套、链条互补的大健康产业集群的现实要求。成渝地区的深厚医药资源、医疗实力、产业基础激发了各地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强大动能,必将促使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有利于长寿区利用已有的医药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成为直接受益者;有利于长寿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提升关联度,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提高影响力。
(二)成渝地区雄厚的医疗实力为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渝地区拥有大量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重庆两地拥有三甲以上医院118家,华西医院、西南医院、重医儿童医院等一大批医院,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四川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院校均为国内知名院校,科研能力在国内名列前茅。背靠成渝地区雄厚的医疗实力,长寿经开区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四川大学开展“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长寿区中医院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交流合作,成为该大学中医药学院实习医院。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医学科研院所寻求“产学研”结合的意愿将更加强烈。长寿独特的产业优势将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便捷通道,成渝地区高水平医院、医学研发平台与长寿的交流合作将更加紧密,必将牵引长寿大健康产业发展。
(三)成渝地区群聚的产业园为发展医药产业提供了平台支撑
成渝地区将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放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突出位置。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成都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世界级、万亿级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建设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成渝两地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国际医学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国际生物城4大园区,园区的企业数量、产品实力、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力度等在全国领先,形成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两极”。长寿区紧邻主城,背靠重庆两江新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两大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随着这些园区的发展壮大,医药产业的溢出效应将更加明显,有利于长寿区承接相关配套产业,壮大产能、提升规模,使长寿区成为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形成医药产业集群。
(四)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扩展了市场空间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地,在成渝地区交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万吨级船舶可常年通江达海,有成都、重庆向东的渝利、渝怀、渝万铁路,与重庆母城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沪渝高速长寿段向外与沪蓉高速互通,使长寿成为成渝地区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物流的快速、低成本优势,增强了长寿对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资源的吸引力,有利于在串联渝东北和成渝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开通重庆长寿至广西钦州铁海联运班列,使长寿成为功能全面的水陆联运物流枢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同合作将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大健康产业资源要素向长寿流动,有利于长寿医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长寿与四川邻水等区县相邻,明月山隧道的建设将打通串联广安、华蓥、邻水、渝北等地,形成区域“环线游”,促进长寿成为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重要连接点,进一步拓展长寿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长寿借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
长寿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医药产业扎实,一些医药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找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落脚点、发力点,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既是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长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实力雄厚的医药产业是推动发展壮大大健康产业的最大底气
医药产业在大健康产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连市场,下连产品终端,是实现产学研转化的关键环节。长寿医药产业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地位关键。一是医药企业聚集。长寿经开区是国家西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庆市化学医药主要承载地,已入驻园区的18家生物医药企业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重庆市医药产业重点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形成了從药物研发到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市场以及欧美、东南亚、非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二是产品占据市场份额大。园区企业中,英斯凯化工是全球最大的镇痛药供应商,康乐制药是全球最大的抗疟疾类药品原料药厂家,福安药业的替卡西林钠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市场的90%、氨曲南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市场的70%,凯琳制药公司的克林霉素系列产品常年保持美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位。在疟疾、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等疾病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创新研发基础扎实。区内建有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5家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家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初步成为辐射西南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基地。
(二)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基础为壮大健康服务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健康管理服务的新领域,展现出大健康产业的无限前景。健康服务市场广大,要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支撑。长寿区已有的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先人一步、基础扎实,为加快“互联网+健康”融合和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新业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具备大健康大数据中心的承载能力。重庆首个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即将在长寿建成投产,成为全市第二数据中心基地,具备承接重庆市大健康大数据中心以及全市统一的“医养健康云”建设的数据承载能力。二是具备特殊人群健康监测的应用平台。长寿区正和千寻位置网络公司(中兵北斗产业公司和阿里巴巴联合成立)建设北斗高精度位置应用示范基地。该基地建成后,将具备高精度定位和监测能力,为发展社区健康管理、居家养老以及特殊人群健康状况监测提供重要技术保障,为发展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模式创造了条件。三是具有巨大的家庭健康服务发展潜力。长寿是“重庆市智能家居建设基地”,以启尔电子科技公司为代表的高新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智能小家电、医疗设备等领域。智能家居产业的整合发展能满足群众个性化健康需求,将为长寿在居家健康管理、家庭医疗等家庭健康管理上释放巨大潜能,有利于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养老、保险、体育跨界融合。
(三)不断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奠定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长寿医疗卫生服务软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是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构建起完善的区—街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共有医疗机构555个,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4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高级职称471人,中级职称1053人。二是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长寿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院、大坪医院、重庆市中医院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紧密交流合作,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区中医院针灸科),国家级农村中医特色专科1个(区中医院中医妇科),市级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共11个,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加强。三是发展智慧医疗优势明显。区域智慧医疗平台加快建设,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预约诊疗、远程诊断、业务协同、融合支付、综合监管五大功能奠定了扎实基础,有望成为全市首个建成该平台的区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标准化、智能化、智慧化。
(四)丰富的养生长寿文化资源为康养服务业发展增添了无穷魅力
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休闲、健身、养生成为新风尚。长寿区是全国唯一用“长寿”二字命名的区县级行政区,“长寿·人人向往”成为最好的康体养生名片。一是长寿文化土壤丰沃。从先秦时期巴寡妇清经营“长生不老之药”丹砂享誉全国,到北宋儒学大宗师谯定“百三十岁犹存”,再到“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的文星拜寿星故事,“长于文·寿于和”的价值理念已深深植入寿文化的核心内涵。这既是长寿区的特色养生文化符号,也为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二是“康养+旅游”深度融合。长寿区拥有长寿湖景区、菩提山景区、长寿古镇景区等3个4A级景区,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首站。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长寿湖龙舟赛、长寿湖半程马拉松赛等品牌运动赛事享誉国内外。文化旅游、体育运动等产业和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长寿独特的人文环境、众多的赛事活动、优美的自然山水,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潜力。三是“康养+农业”初具雏形。长寿慢城、清迈良园、橘香悦动村、渔乐仙谷等一大批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将加快实现乡村旅游与健康养生有机结合。依托国家级农业园区发展柚、橘、鱼、蛋四大特色农产品,“自然长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2019年入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影响力越来越强,有利于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业态发展。四是“康养+养老”前景广阔。作为“康养+养老”重点项目的区中医院医养中心,将投资1.4亿元,建成面积3.5万平方米。长寿区人民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建成2个养老服务中心。桃源医院、化工园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开设了医养结合病区。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与社区养老服务站(敬老院)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医养服务,基本实现19个街镇医养结合全覆盖。“康养+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健康养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三、制约长寿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
大健康产业涉及范围广、链条长,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健康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调研发现,长寿虽然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扎实基础和显著优势,但在产业聚集、创新研发、医疗服务、康体养生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制约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势产业未形成聚集效应
长寿经开区是重庆医药企业的重要聚集地,虽然发展规模在扩大,但同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园相比,单个企业及整体规模均偏小。一是产品比较单一。医药产品以化学药为主,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位置,品种多、规模小,附加值不高、就地转化率低,缺乏制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二是产业规模不大。作为国家西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慶市化学药主要承载地,医药产业虽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产值不大。长寿区2019年医药企业产值仅为33.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5%,产值与产业的重要地位不匹配。三是产业链条聚未成群。医药产品出口比例大,但供应链、产业链协同体系尚未完善,吸引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动能不足,尚未形成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
(二)产学研深度结合程度不高
医药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长寿区与成渝地区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研发的广度深度不足,创新研发水平亟需提高。一是合作范围不广。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是全要素、低成本的多功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但与成渝地区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合作还不够广泛深入,引进数量不多,在推动成渝地区全方位、深层级合作上还有明显差距。二是创新研发领域不广不深。长寿高新区葛兰组团是全市唯一的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实际上却以休闲食品、食药品包装、农副产品精加工等产业为主导,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不足,研发实力不强。同时,医用生物材料、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存在明显短板。三是人才引进储备不够。招才引智力度欠缺,对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资金保障不足,部分龙头企业虽然拥有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但运行运转不实,没有真正发挥研发作用。科研投入不足,资金投入停在账面上,没有真投入,致使高端人才依然比较匮乏。人才引进培养环境还不够优越,制约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三)医疗服务产业保障支撑乏力
医疗服务体系是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发展大健康产业最重要的基础。虽然长寿区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但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基础支撑保障不力,现有医疗资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捉襟见肘。一是医疗资源整合深度不足。区内有大量民营医院、养老机构、康养中心等医疗资源,但缺乏有效整合,在推进组织管理一体化、学科建设同质化、业务拓展全面化上还有差距。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未能得到高效利用,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略储备,致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征用酒店宾馆作为隔离场所的情况。二是医疗保障不充分。医疗机构总体数量在主城都市区21个区中处于平均水平。三级甲等以上医院仅有1家,少于周边的涪陵区(2家)、垫江县(2家),4家二甲以上医院编制床位2053张,实际开放床位1963张,年住院7.5万余人次,仅能满足群众日常看病需求。缺乏疫病防控专业医院和必备应急场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限。三是医疗技术人才短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在重庆主城都市区21个区中位于中等水平,每千户籍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医护人员流向西南医院、大坪医院、重医附一院等医院,导致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只能承担日常医护工作,不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
(四)康养产业潜能释放不充分
健身康体和养老养生是造福群众的民生事业,产业潜能巨大。如何将好山好水的生态优势、文化旅游的区位优势潜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发展康养产业的现实优势,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很不足。一是“康养+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除长寿湖、菩提山、长寿古镇外,区内大量山林资源、乡村文化资源以及大洪湖等河流湖泊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不少优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二是“康养+农业”缺乏吸引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范围单一、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与成渝地区乡村旅游项目整体性、互补性不强,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的精品项目不多,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足。三是“康养+养老”体系不健全。养老机构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功能性补充不足,社会资本参与不多,医养结合体系尚未健全,医疗机构的技术优势和养老机构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努力抢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先机,着力打造长寿大健康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打造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
(一)找准目标定位,打造成渝地区重要大健康产业基地
发展大健康产业,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找准目标定位,方向才能明确、路径才能清晰。从长寿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环境来看,具有打造成渝地区重要大健康产业基地的独特优势。一是有良好的医药产业基础。化学工业实力雄厚,医药产品丰富,在国际国内的医药产业链中占有明显优势。二是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高新区支撑。长寿区集聚了大量产业,产业互补转化性强,与医药、医疗、康体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融合发展。三是有丰富的康养资源。长寿湖、大洪湖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旅游休闲养生的绝佳场所。四是养生文化独具魅力。合和理念深入人心,守望相助风气浓厚,恬静淡泊的人文特点有利于养成礼乐仁寿的社会氛围。五是气候温润、物产丰美。自古就是“天府膏腴之地,川东鱼米之乡”,赛事众多、有机食品丰富,有利于形成美食养生、运动健身的效应。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突出规划引领,深谋战略布局
把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推动长寿大健康产业发展纳入重庆市、区两级“十四五”规划,争取跑出加速度、实现大跨越。一是推动其纳入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把握重庆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主动对接市级部门,把大健康产业的建设内容、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细化长寿区“十四五”总体规划。组织大健康产业相关领域主管部门,研究细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医药产业发展、研发平台建设、康养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统一规划,增强系统性、协调性。三是融入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布局。依托长寿区化工医药产业、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康养产业等优势产业,加强与四川、重庆有关市、区、县合作,在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找准突破口、着力点和落脚点,占据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和辐射效应。
(三)强化政策支持,打造产业洼地
建立出台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体系,加强要素保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一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针对长寿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壁垒”,积极主动对接相关市级部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政策难题,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通政策落实的全流程。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针对大健康产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强化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进一步拓展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力引进医学类高等院校,依托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市医药学校等院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要素保障。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准入制度和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市场准入、生产许可、经营许可等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快中试、研发平台等机构和生物医药专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改善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
(四)用心研发创新,立身化学医药技术最前沿
发挥化工医药的产业优势,围绕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尖端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建设区域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高地。一是着力搭建平台。依托经开区科技创新园、高新区中科未来城等平台,整合国家级孵化器“中孵高科”、重庆市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众创空间和跨域孵化平台、重庆市院士工作站等资源,积极引进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形成“政府搭台、企业主体、院校参与”的协同合作效应。二是加强区域合作。瞄准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推动企业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成渝地区高等院校深度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三是鼓励自主创新。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联合相关行业协会设立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自主创新和优秀科技人才予以奖励,对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资助,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五)补链延链扩链,打造医药产业集群
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深化国家西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庆市化学医药主要承载地建设,着力建设成渝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医药产业重地。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依托长寿经开区综合化工的产业优势,扶持做强福安药业、康乐制药、博腾制药等带动性强的医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等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競争力,持续占据全球医药产业链条重要环节。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上游原料企业和下游生产企业,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推动长寿区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融入两江新区水土产业园、重庆高新区医药产业孵化基地、巴南区国际生物园区等市内重点园区发展,加强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国际医学城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不断提升规模、做大做强。三是攀登价值链顶端。积极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新型药用辅料等产品,着力布局诊断试剂、高值耗材、医用材料、康复辅助器具等医药相关产业,推动产业链向国内紧缺的产品方向和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延伸,推动医药产业向价值链顶端攀升。
(六)融合大数据智能化,拓展健康智能新领域
树立“互联网+健康”思维,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的潜力,促进大数据智能化向大健康产业领域渗透。一是推动大数据与大健康产业融合。依托“同城双活”数据中心,积极参与全市“医养健康云”建设,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大数据管理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二是推动智能化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挥高新区智能家居产业优势,加大研发生产力度,推动智能家居与社区健康管理、家庭健康管理、家庭医疗等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新产品。三是推动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做强千寻位置网络科技公司、沛能科技、启尔电子等企业,积极推动研发生产社区排查、智能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智能设施设备,为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七)升级优化康养产业,打造重要康体养生目的地
发挥长寿地处主城下游和东部、“一区两群”连接点的区位优势,用好“长寿·人人向往”文化旅游名片,升级优化康养产业体系,将长寿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康体养生的首选目的地。一是打好“长寿牌”。“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的山水画卷,“稼禾早熟、物阜民丰”的田园美景,“丹砂益寿、洛学入川”的经典典故,无不催生人民对人文长寿的美好向往。要做深做透“长寿”二字文章,深入挖掘“长于文·寿于和”的文化内核,深度融合长寿文化、水电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进一步唱响“天赐长寿·人人向往”。二是打好“湖泊牌”。完善长寿湖景区饮食、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着力推进康养、医疗、防疫一体化建设,打造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要基地。增强长寿湖铁人三项赛、龙舟赛、半程马拉松赛等品牌活动吸引力,高标准打造滨湖康养旅游度假区。加强与四川邻水等周边区县合作,充分利用湖泊、溶洞、温泉、寺庙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民宿、温泉等产业,加快建设大洪湖湖泊旅游区。三是打好“乡村牌”。主动对接主城和周边区县居民休闲、养身、养生、养心需求,围绕“柚、橘、鱼、蛋”四大优势产业,深化特色绿色农产品发展,唱响“自然长寿”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现代农业园建设,以长寿慢城、清迈良园、平伟农业等乡村振兴项目为重点,打造一批都市休闲观光示范点,建设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四是打好“山林牌”。以保护为前提,围绕古村落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文化挖掘等内容推进明月山开发,推动明月山广安、华蓥、邻水、长寿、渝北“环线游”,推动五华山生态旅游区(长寿—邻水段)一体化发展,推动邻水、长寿、垫江生态旅游一体化,打造森林养生康养品牌。
作者: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