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散曲《潼关怀古》英译的五象美比较研究

2020-07-06董丽慧

青年生活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散曲

董丽慧

摘要:元散曲亦称“乐府”,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种诗体,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当代对于散曲的翻译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如唐诗和动宋词,所以散曲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五象美”是辜正坤教授提出的诗歌鉴赏的理论原则,具有中国诗歌和汉字的特点,本文将以《潼关怀古》的英译本为例,对王宏印和周方珠先生的英译进行五个维度的研究。研究发现,王宏印的译本在视象、义象、事象和味象等方面更能体现《潼关怀古》的美学价值,周方珠译本在音象上更胜一筹。

关键词:散曲; 《潼关怀古》; 五象美

1.导语

元散曲作为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体制。小令短小精悍,是一个宫调下的一支小曲,也有同宫调和同一个题目下数支小曲组成的“重头小令”;套数则是同一个宫调下多个曲牌连缀而成的散曲。与格律严谨的诗词相比,散曲的句式长短句相间,灵活多变,加上俗语方言的大量运用,生活气息浓烈,有俗文学的倾向。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元曲多描写人民疾苦、厌世之情、自然美景和爱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经典作品,是一首典型的同情人民疾苦的小令。

“五象美”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著作《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中提出的诗歌鉴赏原则理论,具体包括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味象美,从“事”、“音”、“义”、“事”、“味”五个维度对诗歌美学价值进行系统的、理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对诗歌翻译提出合理的意见。

2.《山坡羊·潼关怀古》原诗和译本

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元天历二年,关中地区遭遇旱灾,朝中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到关中救灾,张养浩散尽家财前去关中,路上亲眼目睹灾民生活疾苦。此小令便是在前去赈灾路上,深感人民生活艰难而不由怀古伤今,对人民产生深切的同情。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王宏印译本:

Pondering on the History from Tongguan Pass

Peaks stand high,weaves rise high.

The Tongguan Pass guards the gate of capital,

Changan, I see you, in low spirit, oh well.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d taken place here,

Before their places were reduced to dust.

Rises the empire, the people suffer.

Falls the empire, and the people suffer,

周方珠譯本:

Meditation on the Past at Tongguan

To the Tune of Sheep on the Hillside

Peaks seem gathering,

Waves seem roaring,

Tongguan fortress is topographically impregnable.

Gazing at the capital,

I feel gloomy and miserable.

Sentimental to pass the war sourc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Myriad imperial palaces once so grand are razed to debris.

Rise of an empire, the populace suffer,

Fall of an empire, the populace suffer.

3.《山坡羊·潼关怀古》英译比较

3.1视象美比较

“视象美”可具体分为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前者指的是诗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后者是诗歌的外部形式。语意视象的翻译需要将意向在外语读者头脑中重现,从而重新构建诗的完整意境,语形视象则需要考虑到诗的形式尽可能对等。形式对等对于中英翻译几乎不可能,此处重点分析语意视象的翻译。

原曲短短七行小令中共提到了七个物象“峰峦”、“波涛”、“潼关”、“西都”、“秦汉”、“宫阙”和“土”,两个译本都将物向比较完整的呈现出来,不同之处在于这些物象所处的状态。王译本中峰峦的状态是“stand”,波涛是“rise”,周译本中山的状态是“gathering”,水的状态是“roaring”,从时态和词的选择来看,前者使用一般现在时给人以常态的静景,而后者使用正在进行时给人以动态之感,似乎更加贴合中文中“聚”和“怒”二字体现出来的宏伟气势。接着,对于“潼关”的翻译,王译本更加注重潼关和西都的位置关系,用“guards”一词增强读者头脑中的空间感,强化了潼关的重要作用;周译本则直接阐述出潼关地势险要难以攻克,给读者留出的余地相对较少。

中间两个小句中“西都”的英译,王宏印和周方珠都增加了西都是首都“capital”的信息,王译本进一步明切指出其名字“Changan”,长安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古代都城整体设计、建筑特色仿佛已在眼前,因此比形象“capital”更加具体鲜明,其本身也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感和无穷的想象空间,给此小令增添了无数分量,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也许是会造成误解或者理解困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周译本更加简单易懂。

就视象角度来说,王宏印让物象处于相对静态,而诗人在宏大静景中处于动态,动静结合,构成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历史厚重感,更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读者;周译本相对而言更加紧贴原文,使用一系列拟人化的动词,意向清晰,随想象空间缩减,但为外文读者扫除很多障碍。

3.2音象美比较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和曲而歌,因此音韵节奏十分讲究,“音象美”指的就是中文诗歌的韵律节奏给人带欣赏主体带来的美感。“山坡羊”作为曲牌有其本身规定的平仄韵律,《潼关怀古》即是严格按照此曲牌的格律填词,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并且一韵到底,读时轻重相间,节奏感强。

比较两个译本可知,汉诗英译基本不可能做到音韵的移植,但是周译本更加照顾到押韵,最大限度的做到了“aab,bb,cc,dd”的韵脚,这种多个韵脚的押韵方式也正符合英文诗歌的押韵习惯,比如十四行诗的“abab,bcbc,cdcd,ee”式押韵即是如此。就音象角度而言,王译本更倾向于现代诗歌的自由诗体,对元曲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移植;而周译本符合英文诗歌的传统,以古体诗译古体诗,仅仅做了空间上的转移,更能体现出中国古体诗歌押韵的特点,带给读者以音律层次的美感。

3.3义象美比较

“所谓义象美指的是诗歌字词句或者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辜正坤,2003: 28)散曲的义象翻译,首先整体主题需要忠实,其次风格明确,再次细节字眼所体现出的特殊意蕴需要呈现给外文读者。此小令的主题毫无疑问,从写景到怀古最后到同情百姓,“山坡羊”的风格多给人感情真挚而纯朴之感,雅俗共赏。

从主题来看,两个译本都从怀古主到议论,丝毫没有偏离。表达怀古时,王译本比较直接简短采用口语形式“Changan, I see you, in low spirit, oh well”,接着再下两行写失意的原因,仿佛落寞心痛之感难以抑制,喷涌而出;周译本则采用了“ gloomy”、“miserable”和“Sentimental”三个表示心情的词来分别客观描述面对“西都”时和想到“宫阙万间”的心境,相较而言更加理性安静,怀古的情感浓度似乎有所降低。最后議论部分,两位译者都把兴和亡译成“rise”和“fall”,表明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落,区别在“百姓”的翻译上,王译为“people”,周译为“populace”,两个词意基本相同,但在字典中“populace”的解释是“the common people”,也就是说populace更强调平民百姓,不包括达官贵族;严格来说“people”意义更广,但是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只能说两位译者对原曲中“百姓”的理解侧重点不同。就上下文和诗人当时的情境考虑,张养浩作为仕途中人,可能此处的“百姓”指的是相对社会底层的人民——“populace”。

就义象角度而言,两个译本都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和诗人落寞悲痛的心境,王译本采用的过去时态和口语表达等方式更加突出了怀古的主题,并且符合“山坡羊”曲牌的抒情特点;而最后的议论在“百姓”的翻译上周译本更贴合原曲的上下文语境。

3.4事象美比较

“所谓事象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之类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辜正坤,2003:33)合理运用典故可以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对于读者来说也更容易接受,情节和篇章结构相对比较宏观,在诗歌中基本可译。

典故翻译需要视情况而定,有些典故容易理解,稍作解释即可事半功倍,而有些典故则无需作过多解释或者可直接阐明其深层含义。此小令中“山河表里”四字曾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出现过,即“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是说晋国山水环绕的地形,此处无需说明这个引用来源也无妨外文读者理解潼关的险要地势,因此两位译者都没有对山河表里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直接指明其地势险要难以攻克。

诗歌的篇章结构主要体现在情和景的关系或者议论部分与描写部分的关系,翻译时,两位译者都按照原曲的结构安排,从写景进入,然后触景而生苍凉之感转入怀古,最后从怀古当中引发深刻的哲学议论:朝代更迭,受苦的都是百姓。两个译本的区别在于情节上王译本似乎更加跌宕起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诉说自己所见所想,并且运用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的对比,在中间直接抒情诗部分达到高潮;而周译本虽然也是以第一人称,但是全曲采用一般现在时,情节相对比较平稳。

所以就事象美而言,两个译本基本相似,但王译本情节上因为有开端、高潮、结局部分而更加完整。

3.5味象美比较

诗歌的味象美指的是诗歌的视象、音象、义象、事象等在读者头脑中造成的综合性感受。换而言之,味象美的体现需要前四种象的共同作用,即将外在的画面、音律和内在的结构典故和诗的义理和谐的运作起来,浑然一体,才能译出诗味。

总的来说,王译本是静态的三维画面,简洁的译法创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因此诗的内在意境和意味更加浓烈,而音律方面,王译本似乎没有多做考虑,义象方面来说,该译本更突出主题和情绪。周译本则是动态的平面画,但外形更能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特点也更符合外文诗歌的句式以及韵律要求,义象美方面,最后的细节上周译本更加谨慎,但重点没有前一译本明显,情节上似乎也没有做过多考虑。因此,在视象、义象、事象方面王译本相对更胜一筹,而音象方面则周译本更胜一筹,也许正是由于外在形式方面的顾虑而需要其他方面的迁就,所以综合比较,王译本似乎更有韵味。

4.小结

综上所述,辜正坤先生提出的五象美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能从各个方面合理的分析诗歌的美学价值,并且能通过深入研究分析,理性的评判诗歌翻译的质量。

王宏印的译本在视象、义象、事象和味象等方面更能体现《潼关怀古》的美学价值,周方珠译本在音象上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在诗歌翻译中,过分强调音律或句式的转移会或多或少因为形兼顾而折损诗歌意境或情感等方面的美感,从而完整保存诗歌的“味”。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宋濂 ,赵埙 ,王祎,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3]王宏印,英译元曲百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周方珠,英译元曲二百首[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散曲
论张可久散曲的日暮情怀
知却把功名作云烟
如何辨别鼎足对与燕逐飞花对
从统计方面看散曲“雅”的特色
元散曲中的避世思想
《录鬼簿》中剧曲家的“分期”研究
从“发愤著书”说看元代散曲创作
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散曲文化教育基地”
气象百千入毫端
冯子振籍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