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7-06孟悦
孟悦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日益发展,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对高校内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地方高校内控管理还存在内控及风险评估意识淡薄、内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监督及评价体系不健全,内控信息化水平及内控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的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内部控制 内控体系
一、高等学校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培养高学历优秀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财政部于2012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后,得到了不少地方高校的积极响应,各高校已逐步开展起对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高校的内部控制为了使学校实现自身的远景目标,保证高校稳步发展,对各项工作及经济活动有效开展进行监督和防控,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依赖于合理、执行力强的制度体系,及完备的配套内控管理体系。良好的内控环境对于单位合理配置资源,及各种事项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并进行有效评价、整改起着决定性作用,更对高校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日益发展,高等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对其内控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并得以改善。
(一)管理层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监督、管理的现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概念模糊,认为内控管理只是针对财务、资产、审计等少数部门的管理控制,缺乏整体管控观念,并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完整内部控制体系。在思想上,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遇到上级专项检查时,只是走形式、走过场,突击狠抓一阵子后就松懈了,缺乏长远的内控管理战略思维。
(二)内控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受近年来高校生源不断扩招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原有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及科研的需求。受财政拨款及预算外收入的限制,高校不得不引入银行贷款进行基本建设及设备投入。但按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使得高校無喘息之机,加大了财务风险,造成债务危机。不少高校为了招生宣传,一味地追求校园建设及硬件投入,却忽略了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此外,由于高校审计及监督岗位专业水平及能力、人力有限,部门形同虚设,未建立起一整套内控风险预警机制及评估、管控体系,导致学院签署的各类经济合同是否合法,各种经济业务合规与否,以及国有资产是否面临流失危险,各部门重要及不相兼容岗位等是否存在风险点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欠佳,给学校埋藏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内控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各地方高校一般均能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校岗位制度、工作流程、风险点防控等制度,但制度制定较为粗略,缺乏针对性,毫无可执行性。有些高校敷衍了事,照抄照搬其他高校内控制度,无法满足本校需要。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未设置内控建设牵头部门,构建完整内控体系,而是各部门制定各自的规章制度,缺乏整体统筹规划。部分高校财务、资产及其他管理部门虽有内部管控意识,但只注重个别风险点防控,并未对所有部门、所有业务全方位考量。且内控体系欠缺执行及考核、评价等相关机制,内控管理也只侧重事后追责,轻视事前风险评估、防控及事中监督,内控管理难免流于形式。
(四)内控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高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普遍现状一般为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自行选择厂商,开发建设只满足于本部门的业务系统,如财务、科研项目、国有资产、人事管理系统,以及经济合同签批系统、各类业务审批系统等等。各部门相互独立势必缺乏全局观念,造成各部门之间数据壁垒,不利于在各个工作节点中嵌入内部控制流程,影响对每个风险点的预警及防控。而且,学校数字化建设基础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如部门、职工工号等信息各部门之间均按不同编码规则编制,造成各业务系统间无法联通,造成数据割裂,形成信息化“孤岛”。
(五)内控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国内高校很少有设置独立的内控职能管理部门,多数是以审计等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全校的内控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偏少,对于学校各类财务、基建、领导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等内审工作已经疲于应对,对于内控管理关注甚少。其他各部门负责内控工作的人员也均为兼职,未经过系统化的内控专业知识培训,不具备内控管理能力。而且,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内控管理人员大多只了解本部门或其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从学院整体进行考量,设计、建立一整套适合本校的内控管理模式及内控体系。另外,如审计、财务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因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领导层重视不够,较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很难胜任综合性管理工作。高校内控的内部环境薄弱,仅仅依靠临时外包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学校内控管理进行梳理、构建,短期内只能生搬硬套标准化程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内控管理的现状。
三、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层重视,提升内控意识
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管理理念、形式、制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科学、高效治理学校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学校的领导层要率先提高内控意识,带头主抓内控体系建设,并通过媒体宣传、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和内部环境,带动学校各部门及每个职工参与到内控体系建设中。此外,还要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全校范围的内控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内控意识及管理能力,使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共促内控建设发展。
(二)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高校降低营运风险进行良性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风险识别、评估能力,并建立完备的风险应对机制。首先应在全校范围内树立风险把控意识,明确风险防控不仅是特定部门的职责,而应加强全员风险识别、评估能力及防范意识。学校应定期组织内控风险评估、防范培训,普及风险防控重要性和关键点。其次,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高校可根据业务类型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评分制确定风险级次,有利于进行风险比较。再次,高校应针对内部的资金运营及各个重要工作节点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对容易发生的潜在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确保在风险发生前或第一时间及时把控风险,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最后,对风险应对的方案进行优化、改良,从而提升风险防控水平,促进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
(三)完善内控体系,提高监督职能
完善的内控体系是学校高效运营的有力保证。高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应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不相容岗位设置、工作流程设置、授权审批制度及经济合同签订等。内控制度是学校组织运行的基础,可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设立内控管理的牵头部门。高校可设立审計部门为独立的内控组织和牵头部门,宣传及协调全校上下的内控管理工作,并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有效的监督能够促使高校预防和发现内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薄弱环节进行及时整改,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内控措施,保障内控管理的有效运行。为确保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高校除了指定审计、纪检部门,还可以借助第三方来承担内部控制及监督检查的职能。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综合管理平台
高校应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建设结合资产、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多部门的内控综合信息平台,形成各部门信息系统协调处理、信息共享的新局面。首先,应设置科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以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规范流程。其次,将信息化与内控管理各部门相融合,并设置各部门操作权限,系统对各项工作实施防控及监管,并结合绩效与评价模块对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力求不断提升内控管理能力。此外,应对信息化软件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并全力保障各项信息数据安全,对于学校和个人的隐秘信息要进行加密处理,按照工作职责设置用户权限,并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保证内控各环节正常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控服务质量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及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需加强高校内控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信息化专业知识,使其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结合内控管理方法,建设成一套及预警、监督、绩效及评价于一体的内部控制综合管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加强对内控人员岗位技能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可以考虑外出学习、交流,或聘请专业人才来校培训、指导。内控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轮岗,使其全面掌握各项业务知识,了解各环节运作情况。内控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考虑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设立专岗专职,并提高人才待遇及晋升优势,促使内控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及有效配合。
四、结语
高校实现内部控制总体目标,不仅要在思想上而且要从体制上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建设与实施。强化内部控制涉及的相关部门、岗位及各项工作的控制,严格约束高校内控管理涉及的所有人员,确保学校内控涉及的部门、岗位的合理配置及其权责的科学划分。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互相牵制与监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使高校内控管理真正从源头上、从制度上,做到防范风险、杜绝腐败、高效运营,从而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文静,郭慧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19(7):81-83.
[2] 葛钰杰.高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9(10):226-227.
[3] 倪娜.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会计师,2019(1):56-57.
[4] 吴佳妮,何桂菊.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9(1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