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
2020-07-06刘姝蕾刘湘国
刘姝蕾 刘湘国
【摘要】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成自身工作职责的需要。本文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应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新型课堂这一观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育核心能力 新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213-01
1.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的途径
1.1加强心理学课理论知识学习
强化心理学专业知识,让自身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丰富自身的视野和教育实践经验。具体可以深入了解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等相关心理学知识。
1.2摆正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理念
心理健康课不是把心理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是教学生如何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心理学。而是要用这些理论知识,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后,去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训练
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学生谈心、辅导,去解决学生轻度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驱力、感知力、注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身心素质保持良好的状态、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课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1.4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辅导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途径,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能力。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心理知识讲座、写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等实践,锻炼辅导员心理教育教学能力。
1.5利用网络及社会资源开展工作
通过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知识库自主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水平,通过网络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同行进行讨论、分享。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举办的心理沙龙等心理支持系统,与同事们面对面交流、彼此支招、共同解决难题。
2.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应大膽开展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模式。具体可以将课堂进行如下设置:
2.1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在首次上课过程中,应注重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平时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打造的这种人际间的吸引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表达、让学生说“心理话”,让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心理健康课能对他们产生的帮助。通过在课堂上讲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平等交流,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学生,丰富阳光的内心世界去感染学生,打造属于自身的人格魅力。
2.2打造“体验式”课堂
在传统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应更注重师生互动,适当加入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和心理情景剧对课堂形式进行创新,让大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与他们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让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借助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表达。例如;在讲授自我认知这一章节时,利用学生对心理测试这一兴趣点,可以插入多元智能测评量表给学生测试,让他们清晰的认识自我;在讲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章节时,分组让学生走上讲台出演心理情景剧,演绎属于自己的恋爱困惑,然后教师用正确的恋爱观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
2.3创造“活动式”课堂
“活动式”课堂是一个更为开放的课堂,设计“活动式”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简单而有趣的心理活动。上课时走出教室,甚至迈出校门。例如:在讲大学生人际交往这一章节时,通过开展你馋我行、鼓舞飞扬等富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讲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这一章时,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心观看心肺复苏视频,请医务室专业老师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示教,同学们参与其中,真实感受生命既脆弱又神奇。通过设计这类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珍爱生命,还可以帮助到其他人。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去建设和积累,作为一项事业去推动和发展。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而心理健康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我们更应该近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化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辜负国家和社会给辅导员赋予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
参考文献:
[1]肖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D].中央民族大学,1998.
[2]陈新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刘姝蕾(1993年-),女,湖南衡阳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湘国(1964年-),男,湖南桃源人,研究方向:铁道通信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