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0-07-06籍莹莹
籍莹莹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却又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目前的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和科学化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学生的不善写,是由于教师不善教,其实这才是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观摩名师公开课、梳理教学实录,基于以上认知和精心梳理总结,结合精彩教学片断,集中阐述精彩的作文课堂的几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策略 教学实录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但众所周知,目前的作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确如杜少凡、倪岗所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不善教,学生不善写,成了困扰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学生的困惑、教学中的精彩之处、教学讲座的笔记整理、专家引领介绍等。经过整理和研究,我也有了自己的全新認识和经验,如今梳理下来,希望可以为探讨作文教学的规律,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有效的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灵活独特的作文体例
(一)本节作文环节和特色介绍
李华老师说,最简单的转折就是“让一个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说一句含有特定内容的话”。那么转折之后写什么(板书:转折之后)?李华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两种思路,一是可以写感悟(板书:感悟),二是把感悟具体化为温暖的场面(板书:具体化为温暖的场面)。最后进入结尾部分,此处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李华老师建议一般同学做到两个层次就可以,而有写作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做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就事论事,(板书:就事论事)也就是要给事件一个结果。第二个层次,中心升华。(板书:中心升华)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从一件事到一类事;(板书:一件事到一类事)第二,从一个人到一类人。(板书:一个人到一类人)第三个层次,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开头描写结尾还是描写(板书:描写),开头写景的话这还写景,写冲突的话还写冲突。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同景不同情(板书:景:同景不同情)。二是找到一个可以体现冲突的物(板书:物:同事不同果)。
(二)作文的创造应该是灵活且灵动的
以开头部分为例,以下为当时的教学片断:
师:文章的开头,我们能不能不按照这种写废话的形式先写一个4、6排比句,“温暖是什么”适合放在哪,放在结尾,我们能感受到温暖之后。我们尝试用电视剧的方式,用电影的方式来写,你有没有看偶像剧的时候?
生:有。
师:有没有任何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一出来以后先是这个特别帅气的男主角站在这朗诵6个排比句?(生哄堂大笑)
师:那往往是什么,先是一个特写,漂亮的女主角走着走着,突然咔嚓一下摔倒了,这时候帅气的男主角出现了,从她身边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对吧?一开始就看见了后面就没故事了。我们一定要把体例记下来(板书:描写)。
详写一件事的开头可以写景,也可以描写事件的冲突之处,不主张开头一定要写范文中的优美排比句,这就显示出体例应有的灵活性。两种思路,却都强调了开头的重要作用:要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情况灵活选择,学生的思维活了,写出的东西才会“百花齐放”。
这样的作文开头引人入胜,抓人眼球,而且内容与下文叙事密切相关,也容易写出只属于“我”的故事。接着看转折之后的写法,同样是两种思路:一是写感悟;二是写具体化温暖的场面。感悟好写因为是自己体悟出的,所以更深刻;场面好写因为“触动心灵的东西往往记得更牢”,李华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才能使他们“有的可写”。
再看体例的结尾部分,李华老师提供了三种思路,分别是就事论事、中心升华、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同样有两种思路:第一,写景,同景不同情;第二,写物,同事不同果。换句话说,学生在结尾部分就有5种不同的选择,学生可以开放思维,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三)范文的来源应该是真实且新鲜的
生活实例来自生活,是学生普遍共有的生活体验,以此进行示范和引导,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体例的所指。比如,以下这个片段为李华老师在讲事件冲突激烈之处所举的例子:
师:我先问你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什么年纪,你们已经足够大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了,而你们父母却认为你们非常小一定要把你们按在手下的这么一个年纪。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一件比较突出的事情是你和父母一块上街,最可恨的是一块上街是买你的东西,更可恨的是你们标准不一样的时候,最后的选择必须得听他们的,有没有?我喜欢这个,他们喜欢那个,他们非买那个,因为他们出钱。
生:对(频频点头)。
“事件冲突激烈之处”这个说法对小学甚至初中的学生来说其实是有点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此处李华老师以“买衣服时父母和你意见不一致”来引导学生什么叫“事件的冲突”,学生深有同感,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大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引导,才是科学的引导。
由此可见,把生活实例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方式,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这样的例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使作文课上的有意思,同时更重要的,还是把抽象的、复杂的体例模式生活化,让学生听得懂,听得高兴。
二、把握学生的脉搏,引导准确到位
(一)“对症下药”——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容易出错的点是什么
比如,李华老师知道小学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们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特点,因此她巧妙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到开头的排比句“温暖是什么”到后来的“我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到后来写“我真的好温暖,妈妈我爱您”这样的写法是“典型的小学生作文”“四类下的作文”,现在我们应该“长长本事”了,来引出这堂课的“详写一件事”的体例。这个体例本身就是突破传统作文训练模式的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
(二)“投其所好”——非常了解学生们的特点
学生肯定是想写好作文,但就是却无从下笔。李华老师总是知道在哪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纠正过来,在哪里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应该用什么方式引导,那应该用什么办法启发。
三、结语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其实可以大有作为的。作文课中教师的科学引导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把握到学生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特点,了解他们的易错点,是展开教学的重要前提。李华老师的案例之所以成功,我想正是她对这一前提把握得透彻、到位。也因为这个前提,她能针对学生不擅长的选材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他们把材料具体化,指导他们关注生活细节,写出真、善、美,写出他们的生活细节,写出他们的独特体验,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少凡,倪岗.写作与写作教学——也谈写作能不能教,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11,(04).
[2]钱林波.唤醒那个独特的我——观摩写作指导科“一个人与一座城市”[J].语文教学通讯,2011,(04).
[3]陆建生,丁坤.呼唤中学作文教学的质性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