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性金融支持“走出去”业务模式的思考

2020-07-06林明星

财经界·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业务模式走出去建议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  走出去  业务模式  建议

开发性金融是中国特色的支持发展的金融,起源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与转型。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是国家开发银行在中国的成功发展,其在中国的业务模式总结为“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这套实践中总结出的模式,使得国家开发银行有效服务了中国近20年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强烈需求推动了国家开发银行海外业务发展。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派出首个海外工作组,开始探索开发性金融服务“走出去”的业务模式。通过十五年的国际业务发展,国家开发银行秉持开发性金融理念,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实施差异化的支持与服务政策,有力的支持了中资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一、开发性金融“走出去”的困境

经过20多年的成功实践,国家开发银行总结出了“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然而,若想在支持“走出去”业务中将该模式直接复制,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国家开发银行在推动政府项目选择过程中,操作风险相对可控。然而,国家开发银行在与国外部分国家通过“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合作选择项目时,需要直面问题。合作项目的最终确认往往是多方利益角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未来实施的经济效果,使得项目风险提高,这与该环节在中国实施的情况截然不同。其次,第二环节“开发性金融孵化”在中国实施时,是充分将政府信用转化为地方建设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补齐“信用建设”的短板,以“信用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得到各级政府部门有力支持,通过“融智”帮助政府优化制度建设,通过“融资”助力政府提升财政信用水平。通过“开发性金融孵化”,银政间合作不断磨合,经济发展、制度优化与信用建设互促共赢。第三,在开发性金融逐渐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后,引导商业性金融逐步入场。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开发性金融项目市场化出口。

为此,因国施策,按照一国一策模式开始调整开发性金融国际合作的业务模式,按照国情的不同,以不同的业务模式服务中资企业更好的发展走出去业务。

二、因地制宜,搭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桥梁

在发展国际化业务的初期,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对象主要是亚、非、拉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方式沿袭了在国内的模式,即首先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的直接合作,然后与当地政府尤其是主要负责规划、基建、民生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办公室,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机制,最后,筛选项目共同推动业务发展。

针对上述困境,国家开发银行调整工作思路,加强与当地政府、当地金融机构以及多边金融机构合作,将“开发性金融孵化”调整为“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培育”;以双边、多边的地区发展规划合作为切入口,充分对接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和中国制造优势,将“市场出口”调整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与当地政府、当地市场合作入口”,搭建中资企业与发展中国家政府合作的桥梁。

以印尼雅万高铁建设的项目为例,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开发性金融搭建印尼经济发展和中国制造“走出去”之间桥梁,一方面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海洋强国”战略的对接与融合,另一方面融资、融智支持中国铁路成功承建该项目,将其打造成为我国首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高铁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开发性金融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示范性项目。此外,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建装机累计容量近2200万千瓦的各类电站,引导中国制造帮助当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支持文莱恒逸年加工800万吨原油石化项目等产业项目,引导中国制造优势完善当地产业链条,提升当地工业化发展水平。

三、因势利导,拓展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平台

由于中资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高度依赖中资金融机构的支持,导致了虽已经过20多年“走出去”业务的大发展,中资企业仍在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程度和资金融通的国际化能力等方面表现得十分弱势。与中资企业在发达国家开展的“走出去”并购投资所不同,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资银行“走出去”显得更加低调与审慎。

2000年以来,中资银行不断加大海外业务投入并加快海外分支机构设立,海外业务比重明显提升。这使得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既要作为境内机构的结算代理行开展低风险业务,又要在受到属地资本金和人员规模约束的不利条件下,作为属地中小銀行实施属地化风险经营与管理。即当中资企业从境内发起海外业务时,境内商业银行基于企业长期信用判断及海外业务前景给予金融支持。而当中资企业完成海外子公司的收购或者投资后,由于属地化风险评判和资本金规模限制,海外机构往往无法及时提供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时急需的后续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此种经营模式割裂了中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境内外风险与信用的整体评判,难以满足企业在海外发展的需要。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制度性短板,对于中资企业的“走出去”业务,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各类并购和投资业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多维度探索新的模式。首先,与中资商业银行、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多边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区域重点商业银行等搭建全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其次,帮助中资企业获得所在国银行尤其是所在国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深化了中资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资金合作的程度。第三,通过补充资金、分担风险等模式,扩大中资企业在当地商业金融机构的授信规模,以便利于服务中资企业的本地化发展。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成功扩展与各国金融机构广泛合作,互利共赢、风险共担,向“一带一路”沿线金融机构累计授信1034亿元等值人民币,有效促进了双边经贸合作、重点项目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联合金融同业共同支持三一、徐工、中车、华为等一批企业在海外并购与投资业务。

四、新常态下开发性金融“走出去”业务模式的建议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发展的重点也逐步发生变化。经济新常态下,开发性金融必须逐步调整业务模式,提升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能力。

第一,继续加大开发性金融与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同业合作,提升“走出去”业务的金融服务能力。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继续推广成功经验,建立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合作机制,将开发性金融在项目开发培育和中长期资金方面的优势与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属地化管理、风险控制与结算代理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既提升“走出去”项目风险防控能力,又能更全面的服务“走出去”业务的金融需求。

第二,促进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与属地国经济发展的正向融合。经济新常态下,开发性金融应更加注重项目经济效应之外的社会促进作用,因此,分析筛选时,应优先考虑该项目对于属地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才是项目自身的经济可行性,如绿色、可持续性产业“走出去”,或者符合属地国经济发展的“走出去”项目等,都应是开发性金融的扶持重点。这种方式,既能扶持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又能促进属地国经济增长,推动项目属地国与中国经济的正向协同。

第三,不断加强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的全球竞争力。重点支持头部企业参与重要资源、重点行业的全球化布局,引导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进而实现全球范围的产业优化、调整与转移。在发展中国家,重点支持中资企业产业园等经济聚集体的建设,实现由头部企业带动的优势产业链整体“走出去”。在发达国家,重点支持研发中心的建设,借助外腦实现中资企业的提质升级,不断加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深入开展,开发性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调整,服务中资企业在新常态模式下积极投身全球化布局,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加大境外投融资力度,不断提升项目所在国与中国经济的契合度,定制化的推出开发性金融服务策略,切实服务双边及多边经贸,使之继续成为服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小五.陈元.开发性金融的理论沿革、属性与发展[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9(03).

[2]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02).

[3]陈进.刘曦子.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国际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12).

[4]林明星.中资企业并购德国中小企业内在成因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7(6).

猜你喜欢

业务模式走出去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大数据时代企业新型供销合作关系建构
融资租赁创新业务模式
“新”IFRS9与IAS39的比较分析
线上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