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关系的实践研究

2020-07-06刘艳丹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与学关系课程改革

刘艳丹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是关键,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就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智力的开发者、未来的设计者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完成未来教育赋予教师的新使命,成为一个的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与学 关系 实践

實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就长期教研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有的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具有至上无比的权威,有的则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力求限制教师的权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应当成为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

(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基于彼此心理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它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

1.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

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彼此需要正确的认知,这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师生之间的认知和评价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

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同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利用师生情绪体验的相互可感性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配合,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师生之间积极情感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依赖四个阶段。

(四)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传道授业为媒介的沟通中形成的,是在由学校教育组织制度决定并按角色规范进行工作性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实质就是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或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其特点如前所述。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它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控制可以起到师生间正式关系所不能起的作用。它有利于消除规章制度在师生关系中的副作用,可以使师生之间进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交往,缩短由外来因素所形成的心理距离。

二、在教与学的顺序上,应坚持先学而后教,学了再教

传统的教学观是强调教师的教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在先,学在后,教学就是教师教了学生再学的活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手中掌握的真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样,教师就成为天经地义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则成为自然顺从的“接道、受业、解惑”者。在这种教学关系下,学生能学的教师教,自己能做的教师干,自己能说的教师讲,学生完全成了教师知识的填充者,教师塞多少,学生装多少。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学了教师再教。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重难点问题、有益于思维开发和情感教育的问题进行点拨强化,共同解决。

三、在教与学的内容上,学的内容应远远大于教的内容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教的内容就是学生学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学生学的就是老师教的。在此背景下,学生的思维遭到限制,创新精神被抹杀,学习成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复制和粘贴。新课改认为,课程不等于课本,课程资源的范围遍及学生学习的各个角落,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兴趣爱好等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共同开发、利用、认识、创新课程资源的过程。

四、在教与学的过程上,两者是相辅相成教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割裂成两个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学的内容也就是教师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师所教的一切都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大纲教材的理解、教育参考资料和个人经验、上课前准备好的;学生成了绝对的“学”者,学围绕着教转,其后果是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的教学观认为,“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任务”。

五、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应积极探索一切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科学方法的教育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调的,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成了教师唯一的教学法宝,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学习完全成为在教师思维牵引下被动接受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首先,我们要确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这一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分享快乐,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关系,又促生着新的教学关系。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是关键,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就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智力的开发者、未来的设计者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完成未来教育赋予教师的新使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教与学关系课程改革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