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聚焦核心素养与优化课堂教学
2020-07-06徐磊
徐磊
【摘要】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以“突破自我,积极践行”的态度进行课程改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蕴含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之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表现,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核心素养 课堂优化
面对新课程改课,我们有些迷茫、困惑,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会认同新课改的价值理念,就会看到中国教育未来的光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以“突破自我,积极践行”的态度来应对。今天,主要从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蕴含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之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之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表现,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在当今教育形势下教什么?如何教?再次被提出并进行研究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研究“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体现与落实”,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重知识积累、轻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体现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数学探究活动,才能去感受、体验和发现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才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诱发创新的灵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要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例如,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在概念建构阶段,关于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数学符号语言描述,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去发现、创造,并在概念的形成阶段通过以下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如何用自然语言描述图像的变化趋势?
(2)如何通过图像上一点的运动和两点的运动来体现y随x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分别就函数y=x2的y轴左侧和右侧进行探究)
(3)任取的两个实数x1和x2代表区间内的“无数对”还是“所有对”?
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渗透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经过“有限—无限—任意”的探索过程,最终得出x1和x2的任意性。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完成了从图像直观感知到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的描述,实现了由形到数的解读。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心已由“教”转到了“学”,而且教师还要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四基”“四能”的落实指明方向,继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
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认为:“系统的力量在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过计划好的许多课时的共同作用,知识、技能和理解得以逐渐发展,产生出越来越复杂的结果。”系统,或者说,教学单元的各部分之间是看不见的,但又是最重要的。正是它们使单元结果大于课时结果之和。所以强调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单元与其组成部分课时,其教学设计关注的正是教学单元与其内部的关系。
很多教师单元教学的设计主体往往呈现“零散”的特点,即备课的时间和内容都是零散的,没有站在知识网络的高度进行思考,每次只能聚焦一至两个小课题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充分考虑知识的链接,人为地割裂的数学课程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之间出现错位或者空位的现象,当教师意识到存在问题并进行补救时,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宏观、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更伤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必须强化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理念,把高中数学课程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和处理,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方面予以强化。
三、教、学、评的一致性
这里所说的教,是指我们教师如何去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学是指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学习;以前,评是由教师承担的,而今则应该以学生为主角去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也要转变角度了。要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必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评价的标准。评价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促成目标达成的动力,它们是相辅相承的,所以当目标明确之后我们就要设计与其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
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在课前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出相应的预设,并制定相应的评价。
首先,评价时一定要与学习目标或学习活动进行,不能偏离,如果偏離了评价就会丧失其应有的效度从而失去评价功能。
其次,评价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其纠正错误,树立信心。现在部分教师对有关“激励”“赏识”的理念多有误解,在课堂评价上不敢对学生说“不”,只要有答,就是“好”“很好”“非常好”。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给予完全肯定的评价。但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做得很一般,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部分教师往往也是用一句肯定的语言作为评价。教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事实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因为教师对每一种学习表现都采用同样的评价用语,学生会感到分不清好与不好,看不到赞扬性评价的价值,结果是不珍惜,或者是无动于衷。二是教师在评价中不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学生自己又没有发现自己问题的能力。不能针对自己的不足开展进一步的学习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尽量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好就要明确指出好在哪里,不好,就要明确指出不好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
(二)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堂检测经常是随意找几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就容易导致测评内容与目标存在偏离,甚至偏离较大。如果测评没有和目标保持一致就无法检测到学习的效果,也就无法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的题目作为检测,从而对学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思考,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深刻领会新课改理念,挖掘教材要点,提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科学地将其转化为合适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不偏离航线,也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