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的渗透

2020-07-06杜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研究性

杜军

中国传統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瑰宝。虽然,如今时代高速发展,经济迅猛发展,对一个国家而言,外显的强国是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但与此相对应的内在则是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没有内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外在的发展便没有根基,不可能长久。所以文化决定国家的发展是否长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年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中国的未来才会蒸蒸日上。作为老师,深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便是文化的滋养。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特质,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它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文化的内核却是统一不变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甚至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相互转化。影响着一个人的今天与明天,更影响着中国的今天与未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儒家思想内涵

如何在教学中展开中国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清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它的显学意义在于促使一个人有追求、有理想、有担当的勇气,有匡时救国的仁义,这便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世世代代都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站在时代的前沿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无论是曾经危难之时,还是盛世之中国,每一代中国人都从儒家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理想,承担为国为民的重任。孔子言:君子谋道,不谋食。便是儒家思想给予中国人最好的理想,用儒家思想武装自己,让人生充满斗志与阳光,以一己之力承担一国之未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如果都有此决心,便是中国之喜,中国之幸!用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青年,必然会改变中国,甚至改变世界。

2.道家思想内涵

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表面上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但追其文化根源,儒道思想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思想互补。儒家思想告诉人们知进,而道家思想告诉人们知退。在一个人生命历程当中,需要儒道思想的相互调和。道家思想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理法与教育。这种思想给中国人的思想注入了臆想成分,使得一个民族文化中拥有了浪漫思想。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当中的务实派,道家思想就是浪漫派。

道家思想究竟追求什么?就其思想的影响来看,我们可以把道家思想归结为遁世绝俗,隐栖山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一些文人便隐居于山林,成为了后世人所说的隐士。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也同样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渔夫、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闲适坐于松阴之下,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人生观。而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也充满了道家的情调,采药之师何处觅,此山之中,云深之处。这种企慕自然的情调,流露在中国诗词当中,成为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古朴、淳朴之风,虽是道家的追求,但也绝非和儒家思想完全绝缘。孔子的哲学当中也常常追溯尧舜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甚至孔子也希望人能且耕且读,妇女能从事纺织。这种情调多多少少也有着道家的思想。所以说儒道的思想是有相连成分的。

如果说道家思想推崇自然与自觉,那么儒家思想便是崇高理性,尚修身。这又是儒道思想的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儒道思想都成为了中国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思想相互融合,又相互斗争,此起彼伏!

3.佛家思想内涵

释者,佛也,佛者,禅也。所以有云“谈禅说道”。在唐朝,禅文化空前繁荣,禅师们不但精通儒家经书,也精通大乘佛法。北宋之后,禅学发展到最为鼎盛时期。佛家思想与儒道思想相比,佛家思想更强调“觉悟”的内在意义。可以说“悟”是佛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没有悟就没有禅,生命就不会透彻、通透。悟对于禅宗而言,就像太阳的光和热一样。对达到悟的智者来说,通过对佛法的认识,生命当中所有的矛盾都会统一。生活当中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没有什么不可以释怀,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禅宗都使生命获得一种满足感,从而实现了生命的提高与净化。悟是佛法中的心花怒放,是茅塞顿开。最为典型的便是苏轼的人生。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苏轼都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因为佛既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又是一个没有定相的人,一个无所做,也无所得的人。佛法是教一个人如何走向自己内心的一条路。礼佛绝不是向外求佛,是向内的。如果一个人靠的是学佛法,念佛经去寻觅佛,就永远见不到佛,永远无法理解禅宗的真意。在某种意义上佛法和道家思想有着相近之处。

二、抓住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深入解读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但并非每一篇文章都要体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如果老师在授课中没有抓住文本内涵,而强行灌输传统文化,就会使教学变成政治说教,变得空洞而乏味。解读文本的内涵要体现语文课堂的丰富性、生活性、文化性、思辨性、批判性等等。怎么才能体现语文课堂上文化的继承性呢?需要语文老师精心挑选课文,将课文认真分类,使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课文发挥其最大价值,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时间深入研读文本。

高一阶段的第一篇古文《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将古文讲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落实古文字、词、句、意的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精神的可贵。用现在的话来说,烛之武的精神便是家国情怀。烛之武之行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担当与责任。本来是一个被弃用的老者,深知在战争中出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这样国亡与己亡的关键时刻,烛之武选择了以国为重,挺身而出。这种为国前行、不畏生死的精神,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正是一代代勇于奉献和勇于请命的国家英雄前赴后继,使得华夏民族无论遇到怎样的侵袭,都会屹立不倒。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内在巨大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的支撑,华夏民族或许如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慢慢衰弱,甚至灭亡。

《陈情表》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孝”的典范。孝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感受孝的伟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社会学生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已经慢慢在淡化,甚至把爱当成很微不足道的事。学生常常会因为同学或者朋友的一次关心而温暖落泪,却忽视了身边最普通、最细小、最亲近的父母之爱、亲情之爱。他们会觉得平常的关心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份平淡的爱,有时甚至把爱当成负担,当成恶意,变成矛盾。通过学习《陈情表》,学生体会细微之处见真情的伟大,不忘恩情首先是从父母、亲人开始的。学生明白,在一个人人生无路可走的时候,永远站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有些爱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积水成渊,一天天一年年不知疲倦的爱,就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的爱。

道家思想在课文中以《逍遥游》为首选。这篇文章是《庄子·内篇》的开篇之作,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道家思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篇文章讲的什么是逍遥,换一个词也可以说什么是自由。庄子讲了其名为鲲的鱼,化而为鸟,怒而飞的故事。大鹏鸟自由吗?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这个故事的关键在哪里?其实作者是在借寓言来告诉读者只有超越才能获得自由。其名为鲲的鱼首先超越了自己化而为鸟;其次是努力地向上飞,实现了超越;最后是大鹏鸟凭借风力扶摇而上。这一次次超越有内在的超越,也有外在的帮助。但大鹏鸟受到了其他鸟的嘲笑。庄子想告诉读者:小知不及大知,反对小聪明,提倡大智慧。这种超越就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超越生命。

一个人不要被自己的世界所束缚、所拘束。更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在道家思想里,道可以贯穿于大至宇宙生命,小至一草一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道家思想鼓励人们从自然之中感受生命,顺应万物的本性,自然发展就是自由。而万物本性不同,能力不同,所以自由相对于万物而言是不同的,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万物是否自由。当蜩与学鸠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大鹏之时,便是不自由,这就是小知。道家思想告诉我们,自然之道即为人生之道,就如万物有枯荣、有生死,一个人也会有着这样的生命经历。当认清万物的生命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平静地接受生命的各种形态。想通此理,人生便超越了个体生命,超越了思想的局限,而使生命更加自由。

由《逍遥游》引出道家思想的作用,在人生之中,道家思想是否有用?接受生命的形式是不是消极的呢?道家思想有什么不足之处吗?让学生充分思考,深入研究。生命中,儒道思想的进退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

日常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的篇目较少,很难让学生能够集中进行深入研究。传统教学达不到专题研究学习的目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选修读本教材,让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

选修读本《先秦诸子选读》,人手一册,这样就有利于研究学习。但研究性学习又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读本。要将选修读本与课外材料相结合,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材中有《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荀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墨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一共7个主題内容。研究性学习重点选择儒道两家思想研究。有特殊选择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板块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而定。研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深入了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小组分工、问题设置、资料收集、小组汇总、小组展示等环节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能撒手不管,应该分期定时召集小组成员开会,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进展,根据小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给予跟踪指导,提出建议,以完善学生的研究。

以儒家思想为例。选修课本的《论语选读》只是节选了《论语》的只言片语,如何深入了解儒家思想,还需要老师重新设计教学,分配任务,让学习小组展开研究性学习。了解儒家文化首先要研究孔子,所以我会分配几个任务给学生,比如孔子名字的由来、他的身世、他的样貌、孔子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的特点、什么叫礼崩乐坏、孔子的财富理念、孔子对生命的热爱、孔子对饮酒饮食的研究、结合时代谈一谈儒家思想的表现,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从课外的读物中提取想要的内容,最后各个小组的成员把自己所搜集的内容进行整合、展示、分享。

研究性学习,既要抓住老师所给的课外的这一些内容,同时也要抓住选修读本《论语节选》中的文章,老师可以把它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来讲解和深化研究。比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政治理想篇,“当仁,不让于师”的师生关系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智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仁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利益关系篇,“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篇,等等。研究性学习既要从选修课本出发,同时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课外材料,深入研究孔子思想的精髓。

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要让学生懂得研究儒家思想,其实是向孔子学习做人、做事、做官,也要让学生明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潜心钻研学问,而是要学以致用,扎扎实实的学本事、干实事,为民生立命,为万事开太平。

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我相信我们引以为傲的应该是汉字,是汉语,是儒释道中的精神文化。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始终不变。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一代代的中国人如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的教育开始,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不可推脱。我想用曾子的一句话来表达一个语文老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二中学]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在洒扫、应对、进退等日常举止上是可以的,但这些都是枝节,根本的道理却没有传授。子夏听说了以后,大不以为然:不从人伦日用入手,怎么能认识天道性命呢?

理学家对子夏的话非常推崇,认为“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又说“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真正的道理无所不在,道就在人伦日用中,不是离开现实另外有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就是常道,要重在从人伦日用中去体悟,这就很好地贯通了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是贯通的还是分离的,这是中西哲学乃至中西文化的一个关键性差别。

中国文化缺乏逻辑吗?

有人说中国文化缺乏逻辑,要有也就是先秦名家有一点。这就让人奇怪了,逻辑和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逻辑怎么说话?中国人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说话的一套规则。汉语是语境逻辑,是在一定语境次序中决定这个词的词性和含义,而不是脱离了语境去抽象地分析某个词,也不是脱离了语境、形式化地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

如果认为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那么,就会觉得中国没有逻辑。可是,中国人几千年说话都是颠三倒四的吗?中国有中国自己的逻辑,只是我们没有挖掘出来,或者说,因为西方人没有认识到。

停留在概念、思维的逻辑分析与纯理性,在中国文化里确实没有发展。但中国文化的实践性,不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吗?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什么要用西方哲学的标准否定中国自己的哲学呢?

——《北京日报》2020-05-12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道家研究性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漫画道家思想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