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中老年农民适应城市社区生活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2020-07-06张海钟张艳红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统计表儿女农民

张海钟 张艳红

(1.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2.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根据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网络案例报道和影视媒体故事,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生活发生了许多适应问题,这些适应问题突出表现为心理适应障碍,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格、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等等。但问题最大的还是中老年农民进城后的心理适应问题。中老年农民在农村生活时间长,适应农村生活和田野劳作、民俗文化和走亲访友、守望田园和丰收喜悦,进入城市后,面临一系列社会适应引发的心理适应问题,为此,将这些问题列为城市社会心理调查课题,以期通过调查来描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报告政府、资助决策、解决问题。

一、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被调查对象来自兰州市安宁区两个住宅小区,总共93 人,其中夫妻共同被调查者6 对12 人。其中男44人,女49人,51~60岁最多为78人。初中学历最多为65人,有4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是因为历史原因未能成为市民户口和国家公职人员。在城市居住半年的农民有11人,一年的农民33人,两年的农民28人,三年以上的农民21人。有的时断时续,加起来超过两年。为儿子儿媳带孙子孙女的农民46 人,为女儿女婿带孙子孙女的农民37 人,自己买房子自己住的有6 人,儿女租房养育娃娃的有4人。访谈得知,有的家庭夫妻同来城市带娃,其实男性是随着来到城市,因为一个人呆在农村无法吃饭。有57名农民表示,等把孙子带到三岁四岁,可以读幼儿园了,就回老家去生活。其中有8名老人属于兰州市本地人,周末可以回家去种地养殖走亲戚。有3名农民边帮衬子女边务工,平时为工地看大门、看仓库,为小区提供保洁服务。

表1 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二、田野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与方法

采用自己编制的问卷,结合访谈方法,利用笔者自己住宅和儿子住宅小区共同带娃方便,先进行聊天沟通访谈,随后将问卷带回家填写,过几天拿回。问卷包括20道题目,采用农民语言编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指导语:亲爱的老朋友,您好吗?为了协助政府机关、社区机构解决我们中老年朋友进城生活的各种适应问题,特别是心理适应问题,我们受甘肃省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委托,开展中老年农民进城市社区生活心理适应调查,因为按照我们农民的观念,50岁就算老年了,因此我们调查的对象是50岁以上。这些调查是无记名活动,对您和您的家庭不会有任何影响,请老朋友配合一下,只需要几分钟,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共同合作,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虽然是教授,也是农民的儿子,现在也是老年人,我妈说我都57了,实际我是属兔的,哈哈,朋友们,跟孩子们聊聊吧,填写一下吧!谢谢您了。您的老朋友张海钟教授率领学生们向您致敬。

三、田野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描述分析

经过准备和设计,我们进行了三年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涉及了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最大的不方便、最舍不得的事务、最大痛苦、带孙辈最大的烦恼、与晚辈生活最大的烦恼、感受到最大的好处、还想做点什么、与儿女发生矛盾后行为、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等。

如表2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最大的不方便主要是串门不方便,没人一块拉家常;其次是马桶不习惯,走亲戚不方便;再次是女人找不见路,男人手头没有钱不方便;再就是不能很好地使用智能手机和家用电器,时常产生焦虑。

表2 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最大的不方便调查统计表

表3 中老年农民进城最舍不得的事务调查统计表

如表3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最舍不得的主要是饲养的鸡鸭牛羊猪狗驴马,其次是家乡的亲戚邻居,再次是农村的房屋财产、种植的蔬菜庄稼。再就是祖先的牌位和祭奠的香炉。

表4 中老年农民进城最大的痛苦调查统计表

如表4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最大的痛苦主要是城市里互相不来往,心里有话没处说;剩菜剩饭都倒掉了,太可惜;其次是跟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没有共同语言,无话可说;看病太难,排队挂号看病太费时间;再就是家里讲个迷信无法烧香、厕所连着厨房,上厕所不舒服、非常想念老家的亲戚和本家、自己不能挣钱,给儿女增加负担等等。

表5 中老年农民进城带孙辈最大的烦恼调查统计表

如表5 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带孙子最大的烦恼主要是生怕娃娃带不好,儿女特别是儿媳抱怨;教养孩子观念和方式与儿女有冲突。其次是看不懂娃娃食品包装上的说明;有些行为被儿女说道、抱怨;其三是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还有就是对男人来说家里不让抽烟;不能亲孙子的脸。对女人而言,害怕孙子得病。

表6 中老年农民进城与晚辈生活最大的烦恼调查统计表

如表6 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与晚辈生活最大的烦恼主要是怕家里来亲家,语言需要特别谨慎;吃饭习惯不一样,吃不到一块。其次是担心他们吵架,怕家里来农村亲戚,不知道说什么好。其三是老家有红白事,自己没钱随礼,不好意思和儿女要。其四就是自己有病,不好意思说,怕给儿女添负担。还有说话声音大,被嫌弃;家里的卫生环境太麻烦。

表7 中老年农民进城主要休闲娱乐活动调查统计表

如表7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主要休闲娱乐活动:男人主要是下棋、打牌、打麻将、散步、聊天;女性主要是聊天、散步、跳广场舞、看电视、唱戏。几乎三成的农民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活动。

表8 中老年农民进城感受到最大好处调查统计表

如表8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自我感觉最大的好处是楼房有暖气;厨房里设施好,做饭容易;不用下地劳动让太阳晒。其次是和孙子在一起;各种饭馆、超市购物和吃饭方便。再次是楼房干净;能和儿女在一起。最后是穿戴比较整齐,不像农村土太多;小区有保安比较安全。

表9 中老年农民进城还想做点什么调查统计表

如表9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后总觉得还应该做点什么,有的觉得想发挥自己的技能特长,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觉得农村劳动还是好,自己挣钱自己花,心里舒坦;很多人想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养点鸡鸭,种点蔬菜,自由自在;有的想到农村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有时间说说话;有些想到全国各地去看看。

表10 中老年农民进城与儿女发生矛盾后行为调查统计表

如表10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如果与儿女发生矛盾,首先选择自己伤心落泪,不让儿女看出来;其次是离开城市回农村;再次是直接表达不满;或者是回到其他子女家里;最后是向农村邻居或者亲戚倾诉。

表11 中老年农民进城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询调查统计表

如表11 所示,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因为家务事不愿意公开。三成农民则不知道心理咨询,只有个别农民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四、中老年农民进城生活心理适应问题的对策探析

中国是一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很大的国家,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其生活方式与城市比较存在巨大差异,笔者20年前即开始中国区域和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1-4],在有关论著中,比较了城乡之间存在的生态环境、语言风俗、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差异[5-8]。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绝大多数农家子弟通过高等学校学习毕业或者高中毕业进入城市工作,将居住房屋购置在包括县城在内的城市,为了赡养父母或者抚育子女的需要,或者双重需要,将自己的父母或者岳父母接到城市居住。这些中老年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成为城乡双文化个体,其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心理问题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21世纪1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中老年农民子女绝大多数进入城市生活,而农村的种植养殖农业又无法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中老年农民不得不随子女进入城市。但因进入城市的新一代大学生和打工仔收入微薄,赡养父母成为青年一代的巨大负担,便造成一系列经济问题。这些经济问题和前述调查得出的结论,使得中老年农民处于高度焦虑状态。特别是失去农业农村农民生产方式和人情社会的人际关系系统,其烦恼、焦虑、痛苦、不安乃至特定情境的恐惧情绪,随时随地困扰着这些农民的认知和行为,而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尚未获得系统的发展,需要党政有关机构给予高度关注,采取一定的对策给予关心和关怀。

按照笔者的田野调查和观察叙事,中老年农民进入城市生活,主要问题是无法适应城市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也无法适应代际交流的困难,缺少休闲生活形式,找不到发挥自己余热的工作岗位,丧失了农村亲戚的交流系统。至于其它的看病问题、厕所问题、交通问题、吃饭问题,都是容易适应的习惯。只要解决了交流共通、休闲生活、发挥余热三大问题,基本就可以保证其晚年生活质量。为此建议,城市管理部门深入调研,统计分析,加快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城市社区交通系统建设的同时,按照最近国务院10 部门发布的社会心理服务系统建设发展的文件,加快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普遍设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创造条件培育中老年农民的休闲技能,创造条件为身体较好的农民提供发挥余热的岗位,促进中老年农民的城市社会融入,提升其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9-10],为建设更广泛的和谐文明社会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统计表儿女农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天山儿女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江湖儿女
神奇的统计表
家有儿女欢乐多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