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度推进,“经”“纬”融合
2020-07-04傅登顺
傅登顺
摘要:“快乐读书吧”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意在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将“快乐读书吧”板块看成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绘制“经”“纬”图,要做到:通过文体推进和策略推进,实现“经”度推进;通过与本册教材相关栏目内容的融合、与教材其他内容的融合,实现“经”“纬”融合教学。
关键词:“经”“纬”融合 快乐读书吧 “经”度推进
统编语文教材被称作“专治少读书,不读书”。为此,教材编者不仅倡导“1+X”的阅读教学,而且专门增设覆盖小学所有年段的“快乐读书吧”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意在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如何使教师精心设计的“快乐读书吧(bā)”转向学生自觉、自主享受的“快乐读书吧(ba)”,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养成读书习惯,不妨以“快乐读书吧”板块的内容为“经”,以教材的其他内容为“纬”,“经”度推进,“经”“纬”融合教学。
一、“快乐读书吧”的“经”“纬”图
综观一至六年级的教材,每册只有一个单元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与其他板块(或栏目)相比,其地位并不明显。但若把它看成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其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若想做到“经”度推进,“经”“纬”融合,须先明确“经”“緯”图。
(一)明确“经”度图
“快乐读书吧”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1。
结合下页表1分析“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编排,有如下特征:
一是单元布局合理有序。一、二年级皆安排在第一单元;三、五年级上册安排在第三单元,四、六年级上册安排在第四单元,三至六年级下册都安排在第二单元。内容编排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之势。
二是内容文体特点鲜明。板块指向鲜明,涵盖不同的文体,如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内容大都故事性强,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生发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进而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做到举一反三。
三是指导方法逐层推进。一年级,除了安排阅读文本,还编排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小贴士”。二年级开始,本着鼓励学生从读一篇到读几篇,从读几篇到读一本、几本地推进的原则,给出一篇带多篇的引导提示,让学生养成“以一带多”的阅读意识。三到六年级,开始采取“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的模式,开展阅读指导,实施阅读推荐,让学生综合把握文本特点,有方法地读。
明确“经”度图,目的是进一步了解的编者意图,掌握教学重点的推进梯度,为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打下基础。
(二)明确“纬”度图
“纬”度图主要涵盖两个层面:“快乐读书吧”所在单元教材内容构成的“纬”度图;“快乐读书吧”与所在教材其他单元构成的“纬”度图。
一是明确所在单元内容的“纬”度图。这是教学实施的前提。教材在不同年段将“快乐读书吧”板块安排在不同的单元,有其特定的指向。比如,低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将此板块安排在第一单元,是让识字助力阅读,让阅读辅助识字;中、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积累,就将此板块安排在中间的单元,作为勾连前后内容的衔接,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吸收与巩固。以三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为例,该板块属于第三单元。围绕阅读主题“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该单元安排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精读(略读)课文,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童话阅读的方法。《习作:我来编童话》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提炼、总结了阅读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学生阅读就有了抓手。在“快乐读书吧”板块中徜徉时,他们便能做到对童话阅读方法的举一反三。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适当把“快乐读书吧”教学前置,在后续单元教学中不断深化。
二是明确整册教材内容的“纬”度图。尽管“快乐读书吧”板块被安排在教材的某个单元,但它涉及的具体内容渗透整册教材。其中有一些内容是直接为“快乐读书吧”服务的,如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二年级的“我爱阅读”,三到六年级的“阅读链接”“资料袋”“选做题”等;也有一些单元(板块)与“快乐读书吧”相勾连,如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综合学习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等。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内容与“快乐读书吧”链接起来教。
二、“快乐读书吧”的“经”“纬”融合教学
如果说“经”“纬”图是“快乐读书吧”的施工图,那么融合教学就是具体实施。融合教学的内核是:“经”度推进,纵向发展;“经”“纬”融合,横向联系。
(一)“经”度推进
一是文体推进。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快乐读书吧”的教学,除了教学不同文体,还要瞻前顾后,通过文体比较阅读,落实差异点,找准相同点,掐准相通点,实现借鉴与迁移,做到拔节通关。如童话与神话,故事性特点都很明显,然而童话更具儿童性、微型性,适宜低年段阅读;神话则更具宏观性、情节性,适宜中、高年段阅读。童话是儿童的一种天然性的想象,是儿童理解万千世界的方法与形式,大多采用对话的形式和重章叠句的表述结构,展现的场景与儿童生活很贴近;神话则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想象来解释大自然的一种方式,语言大都具有生活性,表述结构神奇变幻,表现场景大胆、宏观,人物大都有超自然的神奇魔力。教学时,教师需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特质。同时,随着年段的提升,教学应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阶梯式提升教学难度与教学形式。如从三年级的童话向四年级的神话教学推进过程中,可保留两种文体的“故事性”的底色,但在内容结构与表达形式上,需要提出新的教学要求。
二是策略推进。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素养与阅读策略同步跟进。其间,教学应注重阅读策略的灵活调整。如,一年级,可依托“快乐读书吧”推进“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主要以享受阅读乐趣为出发点,强调构建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通过和父母、教师等的合作阅读,培养阅读兴趣,爱上阅读。二年级,可依托“快乐读书吧”推进“我爱阅读”的教学。此时,除了以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实现无压力阅读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单元阅读策略与方法,投入自主阅读、同伴交流,获得阅读的享受。三至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略读课文。这类课文没有字词要求和课后练习,只有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进行阅读思考,大致了解文章意思,并同步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的阅读中。需要注意的是,“快乐读书吧”每个年段的内容都有些许差异,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以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习惯,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三年级后就转向以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的形式,而且每一次都针对不同的文体,意在使学生从常规阅读走向文体阅读与专业阅读。这也是教师选取阅读策略时需要把握的。
(二)“经”“纬”融合
这里的“经”“纬”融合主要有两层内涵:一是指立足某册教材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整合与此直接相关的本册教材的其他板块的内容,如一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二年级的“我爱阅读”等;二是指立足某册教材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整合与此相关但又不直接指向阅读的元素。
1.与本册教材相关板块内容的融合。
如二年级上册“我爱阅读”是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的爱上阅读向初步掌握阅读策略的提升,同时又是三年级略读课文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的铺垫。厘清“我爱阅读”与“快乐读书吧”的整合关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我爱阅读”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实现无压力的阅读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单元中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开展自主阅读、同伴交流,使之获得阅读的愉悦。如果把二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的《读读童话故事》作为经度的话,与“快乐读书吧”直接发生关系的本册教材中的8次“我爱阅读”的内容就是“快乐读书吧”要融合的纬度。
表2是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每单元“我爱阅读”的内容与体裁。
本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被安排在第一单元。對这些内容细加分析后会发现,“我爱阅读”与“快乐读书吧”之间主要体现出三种关系:一是以“快乐读书吧”的《读读童话故事》为始,安排了8次“我爱阅读”,所有内容皆是“儿童体”,且以学生最喜欢的故事体为主体。二是“快乐读书吧”被安排在第一单元,内容指向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这与本单元的“我爱阅读”中的趣味浓厚的童话《企鹅寄冰》相结合,使学生一接触教材就会喜欢上阅读,有助于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三是从第一单元的童话到第八单元的童话,无论是内容选材,还是童话篇幅和阅读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第一单元只是要求学生大致了解童话内容,到了第八单元,则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讲童话故事,体现了阅读能力螺旋上升的编排意图。
当然,“经”“纬”融合还包括“快乐读书吧”与教材课文以及其他板块的间接融合。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好这两者的直接融合,然后再考虑融合其他内容。例如,第一单元有3篇童话课文,意在使学生对童话有初步、基本的认识。教学完“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教师就可以采用自学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我爱阅读”的《企鹅寄冰》,因为这篇文章的阅读难度比课文小,更容易吸引学生。之后,将“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与“我爱阅读”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猜想或对话的形式,深化对童话的认知,习得相关的阅读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回归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学生很快就能习得阅读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同步融入其他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与教材其他内容的融合。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中出现了像单元主题、语文要素、资料袋、阅读链接、阅读策略、“交流平台”等与“快乐读书吧”相关但又不直接指向阅读的元素。同时,“快乐读书吧”在教材中的位置也从一、二年级的第一单元移至二、三、四单元。这样看上去较为分散且与“快乐读书吧”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的内容,又该如何与“快乐读书吧”融合呢?笔者以为,需要将集中性与统整性相结合,将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
第一,集中性与统整性相结合。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快乐读书吧”的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文体性,由一、二年级的童话居多向中、高年级的中外童话、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民间故事等多种文体共存转变。而且,不同的文体往往会集中于某个单元。不同文体的文本,指向不同的阅读思维,需要教师既能把握不同单元不同文体的特质,进行集中教学,又能通过“快乐读书吧”统整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灵活迁移运用。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快乐读书吧”所在的第四单元主题是“神话故事”,与其直接相关的阅读要素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涉及内容有:精读课文《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略读课文《女娲补天》,《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普罗米修斯》课后的“阅读链接”。教学时,教师心中要有“一盘棋”,先要有序整合与神话故事有关的资源,并将其集中落实到每个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得法”,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用法”,在“交流平台”中“提法”,在阅读链接中“拓法”。最后,将这些“法”汇聚到一起,在“快乐读书吧”中迁移巩固,真正让学生课外阅读“得益”。
第二,基础性目标与拓展性目标相结合。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的上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涉及预测阅读、提问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的阅读等。阅读策略单元的“阅读策略”,不是针对某一文体的阅读策略,而是每位读者阅读任何一种文体时都必须具备基本的阅读策略。如果说“快乐读书吧”倡导的是指向文体的拓展性阅读,那这些阅读策略单元倡导的则是指向具体课文的基础性阅读。如此,教师需要将基础性阅读目标与拓展性目标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以教学三年级上册的预测策略为例,它是激发学生想象与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学时,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达成基础性目标,如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过联系题目、图画、故事内容等,预测故事的情节、结局等;通过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并尝试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通过教学《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和《习作:续写故事》,引导学生反复运用预测策略;通过“交流平台”,从不同角度强调预测策略的好处,提升学生对预测策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学“快乐读书吧”,教师就可以选取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拓展运用预测策略,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除了上文提到的“快乐读书吧”与所在单元内容、整册教材内容的融合,教师还应有更高的站位,进一步厘清不同册次教材“经纬图”之间的连结点,进而编织纵横交错的网络。毕竟,“快乐读书吧”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承担着深化整套教材阅读教学的任务。由此,教师要主动将其纳入教材系统,细致编织这张网,并处理好网络中各语文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让阅读教学的视野更开阔。
本文提及的“快乐读书吧”的“经”度推进、“经”“纬”融合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功底,除了能将教材功能发挥到极致外,还能借助课外阅读推荐课、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交流课、课外阅读分享课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真正做到“得法在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 娄屹兰.用好“我爱阅读”,走稳自主阅读第一步[J].语文教学通讯,2019(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