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若干思考
2020-07-04赵闻刘会如
赵闻 刘会如
摘 要: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但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育的运用上也有一些弊端,并可能导致新的教育不公问题的出现。为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数字鸿沟”现象,并通过各种合理手段巧妙应对,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优势。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数字鸿沟”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2]等任务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被明确强调,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视可见一斑。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表现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与难题。由于我国存在着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大等问题,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很难做到分配公平。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教育资源也极为短缺。面对种种由于历史和现今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整套体系来加速教育不公平这一问题的解决。
首先,教育信息化弱化区域教育差别,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教学资源及其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偏远地区、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便相差甚远。教育信息化可使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之中共享。例如,不同学校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友好联系使师生互相学习交流;不同地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帮扶”关系,使学校图书馆、教师网络课程、教学资料等资源设施得以共享。信息技术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使教育资源得以更优质和合理的分配,从而减轻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互联网,可以让教学面向不同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学习,优等生可以选择能力提升,并加快课程速度;薄弱生可进行网络课程二次学习,找来不会的内容反复学,学到会为止。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沟通在心理上产生的特殊感觉,易于与学生进行频繁而深入的沟通,进而与学生成为朋友,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取得了不小进展。然而,在这些“大数据”的背后,我们必须清醒,不能忽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很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教育“数字鸿沟”的存在。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而导致的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差异,是“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国家政策支持,这一“鸿沟”尚且容易跨越。但是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差异,直接导致相同的网络环境造就差异巨大的网络教学效果。拿教师来说,拥有较高网络技能和素质的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一切网络资源,录制慕课或微课来丰富教学。相比之下,那些网络技能和素养处于劣势地位的教师,则最多只會使用简易的PPT来授课或上网找段视频来播放,难以实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真正进步。这种新情况下的数字鸿沟,显然更为可怕,更具破坏性,是已有的社会不公平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反映,并可能会使已有的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剧,乃至产生持久不公平的结果。
其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资本的学生,其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客观存在。如,发达地区及家境良好的学生,可能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电脑、平板、网络、手机等数字媒介一起成长,“其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深受数字化电子媒介的影响”。与此相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可能在十几岁以前都不曾接触到互联网。这种信息技术素养的原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公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间教师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存在差异。培训机会的后天性差异实质上也拉大了不同地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基于此,如何通过政策倾斜消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机会差异,如何通过补偿性原则缩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原生性差异,是教育信息化下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直面的新挑战。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举措
首先,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从统筹推进转向精准投入。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已有较好的基础。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针对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面上统筹走向精准建设。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部门的协作是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共同需要,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个性需求则各不相同。如,由于交通不便及经济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更多是网络的接入和基本设备的投入;又如,一些城市薄弱学校由于政策的普惠支持和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配置水平与优质学校基本无异,但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导致设备空置和浪费,这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更多的是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基于此,如何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需求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投入和精确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效能、促进教育公平的着眼点和关键点。
其次,着眼于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应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网络观看其他的优秀教学视频,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综合提升自身的素养。全国中小学教师还可以参加培训,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学历教育等。包括众多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的机构、高校等,也都搭建了专属的教师培训平台,教师在闲暇时间,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与交流。
为了激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及创新的积极性,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探索在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优质教育资源只有真正开放共享,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才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红利,进而缩小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新华网,2015.
[2]马健云.从“数字鸿沟”的填平到“新数字鸿沟”的跨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