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网络舆情特点与非正义性的表现分析
2020-07-04张颖
张颖
摘 要:在自媒体时代,公众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體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话语权的垄断。而在海量信息与公众有限的注意力的矛盾现实下,部分自媒体人为了增加网络流量,对于新闻的传播偏向于言辞激烈、个性鲜明的评论,有时为了追求时效性,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全貌不做考察,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自媒体乱象。从自媒体的特点与影响力出发,探究自媒体网络舆情特点与非正义性的表现,并初步分析目前中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现状。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非正义性;监管
Abstract:in the era of self-media, the public express their opinions through the self-media platforms such as microblog, WeChat, forum, etc., breaking the monopol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lf-Media,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truth from the false in the massive information with the limited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many self-Media chao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new era,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for self-media have also been issued accordingly.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self-medi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justice of self-media networks public opinio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upervis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self-media;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justice; supervision
1 自媒体的影响力
1.1 网络红人的出现
2015年,一夜之间爆红的Papi酱成了自媒体时代网络红人的代表,她制作的视频中充满了对社会与生活的调侃,表情与动作个性化十足,深得群众喜爱,短时间在网络上吸粉无数,累计粉丝达2000多万,相当于一个省级电视台的受众基础。而在国外著名的UGC(user-generated-content)平台YOUTUBE上,网络红人更是层出不出,早期通过魔力视频爆火的Zack king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制作的魔力视频、创意剪辑在Youtube上广为流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其专业性、娱乐性、受众广的特点自然而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网络号召力,让Zack king本人也成为众多公司想要签约的广告对象,Apple公司推出的Today at Apple的教学视频活动中便有和Zack king合作的。如此可见,自媒体时代,人人既是创作者,也是评价者。网络上虽然内容纷繁,但也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大浪淘沙,好的作品才能带来更多人的关注。
1.2 自媒体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影响
自媒体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调节剂,还是人们关注时事、表达看法的平台。近些年来,很多重大案件都在互联网上被热议。借助于各大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的评论与转发,舆论更是风起云涌。哈耶克认为, 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在自生自发中形成的, 而人类社会自生自发秩序一旦形成, 就具有形式上的抽象稳定性。自媒体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关注与热议,既有可能促进民意与司法审判的认同与一致,也有可能成为侵害司法独立公正的隐患。例如在杨佳案、邓玉娇案等案件中,很多自媒体人通过微博、论坛、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对案件中的司法流程、政府官员等进行道德审问。而在躲猫猫案、药家鑫案、孙志刚案、许霆案、钓鱼执法案等典型案件中,均显示自媒体舆论对法官判断的影响,最终改变了案件判决结果的强大力量。事实证明,自媒体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如果超出合理尺度,必将会给司法审判带来压力,对司法独立带来干扰,最终阻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2 自媒体报道的特点
2.1 “立场”与“事实”之争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康德曾说:“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的动机。”当法律正义和道德正义发生冲突时,就会将裁判的权力付诸法官,所以法官不仅要善于运用法律,还要深谙道德之道。
在自媒体时代的语境中,“立场”与“事实”的争辩越来越多。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观点,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各自为阵、互相讨伐。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提出了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在拟态环境下酝酿的新闻报道丧失了新闻最倚重的客观性。
2.2 自媒体舆论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曾说舆论是民众做出的针对社会中发生的各个问题和现象,而体现出的一种情绪和态度的集合,这种集合有着某种一致性和持续性,且夹杂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事件发展的趋势。
通过进一步剖析近些年来舆论对司法最终判决产生切实影响的案例,可以发现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即当事人越具有强烈对比性信息的案件越容易受关注。表1列出了典型案例与强弱对比的关系。
公众往往对当事人社会地位悬殊或者力量对比强烈的案件有强烈的猎奇心理,这也符合人脑结构中会讲故事的特点。人们更愿意去同情小人物,这也与公众自身的生活状态、心理活动比较接近,更能做到“感同身受”。
3 自媒体新闻报道非正义的表现
3.1 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介审判
大众媒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进行舆论监督。但在网络民意泛滥的当下, 很多媒体以舆论监督的名义, 频繁越位, 在没有掌握真相的情况下, 按照主观臆测的情节就对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更有甚者,因为深谙公众对于故事情节的偏好,扭曲现实,迎合大家的故事想象,甚至超越法律的界限, 未审先判。典型案例就是对“陈永洲事件”的报道, 语句带有煽动性和标签化的引导, 本该保持客观态度、充当监督者的媒体摇身一变成了审判者。而在2018年的“红黄蓝” 虐童事件的各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网络舆论一度达到令人恐慌的地步。而已有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肆意扭曲现实而捏造的故事成分会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即使后续有官方澄清,人们只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官方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3.2 传播虚假信息
数字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与受众有限的注意力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由于自媒体低门槛性的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源来散布消息。而公众们的新闻辨识能力不均衡,核实消息又需要時间与精力成本,这就是很多假新闻、伪科学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大肆传播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刷”新闻的时候,通常有自己的判断,但是社会上更多的网民对于互联网上的东西深信不疑。很多大学生都曾抱怨父母发来的推送,推送文章名称不外是《震惊!科学发现这样吃饭是在喂身体的癌细胞》《科学研究表明,常吃土豆能提高智力》等诸如此类。2018年夏天的一则《千万记住桃子不能和西瓜一起吃,产生巨毒》新闻瞬间火爆朋友圈,伪科学传播简直没有底线。可见,目前自媒体内容参差不齐,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十分有必要。
3.3 挑战道德底线
网络是了解世界的窗口,但是我们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色情弹窗频发,作为公众我们应该自觉抵制。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肃清网络空间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同时,很多自媒体人在文章中恶意篡改党史国史、诋毁英雄人物、抹黑国家形象,其采访趋向功利化, 存在侵犯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
4 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4.1 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在我国古代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舆,从车,众、多也;论,从言,议也。舆论二字放在一起就是众人的议论。《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了 2000多年前的周厉王止谤的故事,这是最早见诸史料的舆情监测案例。但周厉王一味压制民意最终获得被愤怒民众驱逐的下场。2010年年底, 发生在突尼斯的小贩自焚事件所引发的‘阿拉伯之春波及到了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 导致多国领导人下台。可见好的舆情监测工作,可以在事态未明朗之前,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4.2 监管思维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与研究起步较晚。自9·11事件后,美国便开始加强舆情监控,通过监控社交媒体, 收集个人信息、 行为和表现, 建立翔实的个人档案和社交圈, 搜寻罪犯和证据。与美国的监管模式不同,中国的监管是对敏感信息和网站的访问限制与屏蔽,从源头上删除不合适的内容,让敏感信息无法在互联网传播,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不良信息的不良影响。
4.3 网络舆情分析的技术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能收集到更多维度的数据,除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以外,更能收集到例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更多非结构化的数据。互联网上数据呈指数型增长,在重大事件爆发后,通过对关键字的检索,便能返回相关的新闻报道、热点评论。我们可以通过python的Scrapy爬虫框架,爬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jieba分词、LDA主题分析、情感分析等进行意见挖掘,第一时间把握广大受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点、态度等信息。
5 结语
自媒体的开放与运用在合理的监管下才能可持续发展,杜绝自媒体乱象,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管理法律不断出台的今天,政府对自媒体账号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属地管理和全流程管理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让网络空间不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江湖亦不是“丛林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爱军,秦小琪.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J].党政研究,2019(1):28-35.
[2] DAN GILMOR,We the Media:Grasrots Journalism byteh people, forteh people,Reiny MeSa,2006.
[3] XU J Y. Papi Jiangs Personal Branding Strategy on Sina Weibo Bangkok University,2017.
[4] 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16.
[5] 于卓平. 自媒体舆论对司法公正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6] 李叙明. 司法正义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王卫池.拟态环境下网红的传播符号学研究[J].东南传播,2019(3):93-94.
[8]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1.
[9] 杜少波.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6):260-262.
[10] SHAH Z, CHU J, FENG B, et al. If you care, I care: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ublic engagement via SNSs during crises[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19(59).
[11] 徐佩.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报道程序正义的再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127.
[12] SHI W. 2017 Big data mining of Chinese microblog posts:perspective of emotion analysis[J].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