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双筷子说开去
2020-07-04刘斯宇
刘斯宇
中外历史上,不仅有假的皇帝,还有真的假皇帝。假的皇帝很多,过足戏瘾的当推沙皇俄国时期的格里高利·奥特列皮耶夫。他曾经在俄国贵族家做奴仆,接受过宫廷礼仪的熏陶,估计从小心里就种下了做皇帝的梦。当因缘巧合,他以前任沙皇流落民间小儿子的假名号被推上皇帝宝座的时候,着实认真了一把,推行新政,赢得了民众的支持,最终被识破(P44)。真的假皇帝说的是中国的王莽,假皇帝是王莽代汉建立新朝之前的称号之一,也是他篡政之前最后一块遮羞布,不久之后他就把这块遮羞布也去掉了,改朝换代做起了真皇帝。有趣的是,这两位真假皇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高超的演技派,善于自我包装;也都是疯狂的改革派,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其中尤以王莽为甚,高峰的时候一天颁发一个律令,细致到一般百姓的饮食起居都要管到。《汉书·王莽传》里就专门提到一个与筷子有关的典故。
筷子本是平常物,有些时候也会作为“礼器”,形制、摆放都有很多讲究。华夏先民烹制熟食,最早是石烹,直接在火上烤,后来发明了陶器,有了水煮。作为最主要的早期文化遗址,位于湖北荆门的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制的鼎、豆、碗等生活用具,表明新石器时期烹饪技法就很成熟,早就告别了茹毛饮血(P57)。大抵在这个时候,人们就用上了筷子。进入殷商时期,随着铜器发明和动物油脂被利用,与烹饪相关的器皿、技法更加多样,古人的餐桌上已经十分丰富。屈原的《楚辞》中明确提到了煎、煮、蒸、炖、烧、烤等十几种烹饪方法,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饮食特色。筷子也从竹制到木制、铜制、象牙制,变得越来越高档美观。
老百姓都能走上餐桌,举箸而谈,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商周到秦汉,中国饮食之礼讲的是席地跪坐。周公用礼来约束人们,规范封建等级,不同的身份使用的几案、器皿大小高低都不同。“分餐制”最早也是出现在周朝,通过分餐给不同身份的人上不同的菜,彰显等级差别。随着中国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慢慢演变,盛行于贵族之中的分食制也随着贵族的消亡而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共食制,人们的起居也从席地坐转向了垂足坐,济济一堂,围桌而坐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P22)。
从“分餐制”到“共餐制”,不仅仅是饮食文化的转变,更是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转变。为表达对丈夫梁宏的尊重,妻子孟光每餐举案齐眉。在这里,丈夫和妻子是分餐的,不仅吃的食物种类和吃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吃的方式也不一样。放到现在,哪个做丈夫的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妻子不喷你一顿才怪。
更何况,中国人爱热闹,重情谊,对吃的痴迷、聚的渴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疫情隔离期间,很多人学做各种点心美食,放到朋友圈里晒一晒,相互点赞和品评,生活的热度不减。不少人心心念念的就是一份生煎包、一碗热干面(P51)。看一座城市的人气,不要看其它,就看这座城市从早点出摊到夜市收摊中间的时间距离(P46)。按照这个说法,很多城市早已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P58)。
历史的演变有着自身的逻辑,很难超越阶段。王莽玩了一把穿越,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身败名裂。历史密码只能作为镜鉴(P40),拿来复盘未免贻笑大方。相反,很多偶然事件会改变事物的走向。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吓掉了筷子,也引起了警觉(P52),才有了出走徐州的后事发生。疫情改变着世界格局和國际秩序(P30),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或许就是从摆放在餐盘上的一双公筷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又会呈现新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