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反思
2020-07-04杨成君
杨成君
【摘 要】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存在情绪不稳定、心理敏感脆弱、追求个性自由等特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青春期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学生能够接受管理并服从管理,这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初中班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管理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现阶段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现状,就具体的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现状反思
作为班级主要管理者,班主任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实际管理需求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从而给学生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带领学生实现共同目标。然而,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阶段,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习方法的改变、学习内容的深化,加上青春期学生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严重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导致如今班级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在本文中,笔者就当下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现状以及自己的几点反思进行简单阐述。
一、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现状
(一)重视强制性管理而忽视学生自主管理
初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自控能力不强。正因为如此,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取强制性管理手段,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班主任一味地强制性管理,导致学生个性被压抑,不仅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1]。这是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重制度管理而忽视情感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成效。虽然很多班主任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很少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为了树立权威,在学生面前摆出高姿态,学生不敢亲近。在对学生的管理上,班主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学生难以感受到爱、温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
就当下初中班级管理情况来看,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习惯性采取“说教”的方式,给学生“摆事实”“大道理”,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于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普遍比较抵触[2]。这是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但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采取强制性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渴望自由、空间、平等,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当采取强制性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既突出管理的强制性,同时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比如,哪些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哪些行为应当予以奖励以及如何惩罚、如何奖励,班主任让学生一起讨论,然后起草。这种由学生亲自参与制定的规章制度,相对于班主任自己独自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起来更加容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依从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又如,班主任可以废除传统的班干部制度,而采取轮流值日制度,让全班学生轮流值日,担任班干部,负责班上的纪律、卫生等各项事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管理效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还能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二)采取制度管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系列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当是刚柔并济式的管理,既有硬性的管理制度,也有柔软的情感教育[3]。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敏感、脆弱,若是班主任一味地进行制度管理,很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或者让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抵触等不良心理。所以,为了实现高效管理,班主任应当采取制度管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对于犯错的学生,班主任要按照制度对学生予以相应的惩罚。但是在惩罚之后,班主任应该找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分析犯错的根源,然后再给学生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实施这种制度管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既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情感体验,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三)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味地说教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诸多教育和管理实践活动所证实的。在对学生的管理上,班主任既要落实理论教育工作,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例如,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告诫学生要团结友爱,给学生讲解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在这个基础上,班主任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团结友爱”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班主任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团结别人的重要性,这就可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良好行为的转化,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三、结语
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要想落实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当前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班级管理实效性。作为班级管理的负责人,班主任要慎重对待,深入研究新课改要求,积极借鉴其他班主任的优秀管理经验,再适当地调整管理方式,采取强制性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班级管理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翠.学生自我管理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高新区,2018(10):84.
[2]杨全才.有关提高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学周刊,2019(23):162.
[3]黄忠谊.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對策[J].亚太教育,201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