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要素选择与价值探析

2020-07-04刘云云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教学效果

刘云云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党和国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应有之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运用教材中的中国故事并拓展课的途径和内容,深入挖掘有價值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命题,在多个场合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的表率。《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是注重中国故事的渗透,把中国故事落实到每一册中,着力用中国故事来引领学生精神人格。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任课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充分挖掘及讲解教材中的“中国故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笔者以《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要素选择与价值探析。

一、认真钻研教材,理解运用“中国故事”

教材中关于中国故事的课时有很多,其类别亦是丰富。经统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中国故事的课时共计105课时,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多角度表达中国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诉求,多样化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故事;二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为追寻梦想、实现价值而坚韧勤劳、机智勇敢、创新创造的治国理政的故事。它涵盖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故事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追梦的故事;三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反映时代进步、社会变迁、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故事。这三类故事以不同比例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运用这些中国故事,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传播好中国声音。

以部编版一年级第十课《吃饭有讲究》为例,这一块分为两个内容:“干干净净吃饭好”,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洗手;“我在餐桌上”,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就餐礼仪及餐桌文化,属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我在餐桌上”这一板块以绘本为主要呈现方式,该绘本故事选择了在家就餐时的典型场景,共四幅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家庭就餐的礼仪与文化,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的就餐礼仪与餐桌文化,笔者设计了“文明就餐,我最棒”这一环节,并对应设置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火眼金睛”。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将书本的四幅图展现在屏幕上,并选取了三幅能够反映就餐文明的图片:一幅为小朋友夹菜时不停搅拌,一幅为在吃饭时用筷子指着人说话,一幅为在学校吃饭时保持安静、整洁。要求学生自编故事对图片进行描述,且指出图中的就餐行为哪些是文明有礼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描绘图中的故事,并对图中的行为能够准确分类。学生在此活动中可以初次接触到中国的就餐礼仪。

活动二:“小小辩论家”。在学生有了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赛:“放学回家饿了,可不可以不等家人直接先吃饭。”正方,可以不等家人,先吃饭。反方,即使饿了,我们也要等待家人,不可以先吃饭。在辩论的过程中,由学生来列举各种理由,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在情感的碰撞中明白就餐等待家人,不仅是文明有礼的表现,也是对家人的关爱。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就餐礼仪的了解,明白餐桌礼仪不仅是人际交往和谐的重要条件,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的优秀传统更是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二、统筹课堂内外,深入挖掘“中国故事”

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讲好中国故事,还需拓展课的内容和途径,在立足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红色故事、传统节日、红色基地等社会资源,深入挖掘身边的中国故事。《吃饭有讲究》这一课涉及中国就餐礼仪的仅仅只有四幅图片,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中国的餐桌文化。在仔细研读课标及教材的基础上,笔者挖掘出中国餐桌特有的文化——筷子文化,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餐桌礼仪我知道”这一环节,并对应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传统文化知多少”。中国与外国就餐形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人使用筷子,外国人使用刀叉,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因此,在这一活动中笔者提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筷子文化的相关资料,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由学生来讲述“中国故事”。针对学生讲述不足的教师进行补充,加深印象。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道德与法治课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正确指导学生的行为。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了解到了如何文明有礼的使用筷子,为以后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筷子奠定基础。

活动二:“就餐礼仪我会用”。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采用小组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演绎出家庭就餐的行为。在学校,我们很难了解到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课时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餐桌礼仪亦由公共场所转移到家庭生活。让学生不仅知道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应怎样文明就餐,还了解到家庭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

活动三:“寻找雅膳之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传统的故事,更应立足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故事,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导行”的作用。在此活动中,学生回顾在班级就餐过程中哪位同学的行为表现最好,值得大家学习。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示范,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点亮道法课堂,领悟善用“中国故事”

在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授课的感召力,提升课堂亲和力和有效性,并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一)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授课的感召力

所谓感召力,即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仪表等去感化、召唤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能将晦涩难懂的道德和法治理念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并且产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和法治理念。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通过讲述“筷子文化”等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从而提高教师授课的感召力。

(二)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故事相对于理论概念来说具有生动性和情境性特征。在讲述过程中无需讲述者刻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就会生动形象起来,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吃饭有讲究》这一课中,通过分角色表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学生家庭生活中就餐的情景,并了解到家庭就餐相关礼仪。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双向互动方式让课堂变得“活”起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优良品德,从而提高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方向,树立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璀璨的历史、优秀的文化及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文化自信。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通过讲述筷子文化、中国的就餐礼仪,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明白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的优秀传统,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