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2020-07-04陆健
陆健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人才标准的日益提高,人们在重视学校基本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倍加关注德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理解及认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以推动学生学科水平及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教材文本、教学方法、写出真情四个方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进行细致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德树人;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知识丰富的学科,其教学活动不仅可为学生传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及运用技能,而且还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但是,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片面重视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由此可见,深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十分必要。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汉语是我国特有的语言形式,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将语言文字教学作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字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文化的情感,从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我国的“方块”文字形态优美、魅力无穷、内涵丰富,教师应积极寻找语言文字中教化学生的契机,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通過描绘父亲的仁慈形象,彰显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假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解读“父亲”这两个字入手,给学生开展一次深层次的孝道教育,使得学生都能对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父爱”有深度感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父”字的甲骨文写法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形体是“一手举杖”或“手持斧头”,帮助学生明确其意思是“可发挥教育、带领及保护作用的人,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父亲”在自己需要保护、需要帮助时都做了些什么,使得他们都能从点点滴滴感知到父亲像自己生活中的“导航灯”、“大树”,从而真切感知到父亲是我们一生中最该敬重的人。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把早期金文中的“亲”字展示给学生,该字左边为“辛”,右边为“見”,意思为“探望”,表示“探视监狱中的人”,可延伸为有血缘关系的亲近之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引导学生从解读字词入手,可让学生从根源上对汉字的内涵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可激起他们最原始的、本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
二、从教材文本入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文本,探究文本内容与立德树人理念的契合点,了解教材文本的静态特征,挖掘出最善良的人文知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点亮精神世界的导航灯。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观沧海》这一首古体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为学生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形式,想象诗中描绘的“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使得学生在“欣赏”壮观美景的同时,还可对诗人豪迈乐观的精神、阔大的胸襟以及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思想情感有深入的感知。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皇帝的新装》这一童话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对比文中大臣与小男孩及老百姓的表现,使得他们对趋炎附势的丑恶有真切的了解,从而强化美丑意识,最终产生爱憎分明的正确思想情感。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语文文本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大意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关注蕴含在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使得学生都能感知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推动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并主动抵制假恶丑,这就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从创新教法入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语文是一门鲜活的、生活化的课程,教育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因此,要想让学生真切体会蕴含在课文中的各种情感与思想,仅仅依靠学生的感悟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生活体验,以便获得更为真实、直接的感受和体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与观念的形成。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初中生普遍活泼好动,对各种活动有较高的参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全新的形式将德育润物细无声、生动有趣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有所成长,并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大胆颠覆传统的讲读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尽可能获得较多的写作背景素材,然后就人物性格特点在小组中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内容编排成舞台剧,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真实感受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特点,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冰冷的金钱关系有深刻的感知,以便帮助学生对亲情的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感受,最终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兴趣普遍较高,都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因此均可获得大量直观的思想感受,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快速提升。
四、从写出真情入手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写作是评价与衡量学生语文能力及思想素质的常用形式,究其原因,是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作品可集中反映作者的知识水平与思想水平,可细致凸显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恰当地把写作教学作为教育的新契机,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抵制无病呻吟及假大空作文,做到知行统一,用文字展现多彩生命,从而让学生在构思作文、选择素材及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敢于说真话、追求积极向上事物的思维习惯,这就可推动学生在情感及道德层面上获得较大提升。
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桃花源记》这一篇古文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节主题为“我理想中的生活环境”的课程,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就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真实流露感情,将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所思所想如实地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在展示自我情感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较高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就为学生道德素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都比较感性,如果能给予他们机会表达真实情感,他们都能在思考和表达中不断端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立德树人意识,并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学业水平及道德水平的同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2]程林.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选编与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