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2020-07-04张雪梅
张雪梅
【摘 要】5E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本文利用5E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科学概念并且实现概念的转变,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5E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建构理论
5E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开发的分五步的探究教学模式,这五步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因其英文单词首字母均为E,故而简称“5E教学模式”[1]。5E教学模式常用于学科课堂,既可以具体应用于某一个课时,又可以用于某一章节或课题[2]。
“吸引”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提出与学生将要学习的生物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这一目的[3]。“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该环节中是活动的主体,可通过实验探究建构出新概念。“解释”是5E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探究”环节中,学生虽然对要学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可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定义新概念,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与完善。“迁移”是对新概念内涵的扩展、理解和应用。教师在该环节中要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概念,并使其规范使用新概念。“评价”是5E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如在“吸引”环节,教师可以提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在“探究”环节,根据实验探究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等等。在中国,岳仓锁[1]、李珊珊[4]等已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笔者也尝试将“5E教学模式”落实于高中生物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重视概念教学,有效地将新学习的概念内化至已有的知识概念体系之中,使其生物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的内容,在初中生物认识的基础上,本节从分子的水平学习细胞,学生可对细胞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为后面探究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做铺垫,因此本模块是学习本章节乃至整个高中生物的基础。教材从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层层深入到化合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其重点在于掌握组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难点则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因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习,他们初步具备了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加之在初三化学中对元素相关知识略有了解,并且对有机物也有一定的认知,比如鸡肉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为了使课程不枯燥、学生不分心,本节内容将采用直观教学与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不同的视觉、具体化的语言策略帮助其理解正在学习的科学探究单元,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重点讲解碳元素。
2.探究脂肪、蛋白质、糖类等生物组织的鉴定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最基本元素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构成百分比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整个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统一性。
2.阐明生物体组成的基本元素及化合物,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教学设计与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节采用5E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已暴露出对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的前科学概念并理解科学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细胞组成的有关问题,并且养成作出合理假设、寻找研究思路的好习惯,使学生运用收集到的证据对问题或者前科学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够回答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当然,有效的教学模式很多,笔者不能轻易断定该模式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产生多大的教学效果,所以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设计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岳仓锁.基于5E教学模式的“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8(8):53~55.
[2] 李林.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 刘欣颜,麦纪青,刘恩山.运用5E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取向[J].教育导刊,2017(6):48~53.
[4]李珊珊.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血糖调节”一节的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9,44(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