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的策略
2020-07-04周露
周露
【摘 要】高校护理专业包含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人体解剖、生物化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等专业知识,是一门集医药、护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于护理面对的客体为病患者,因此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护理专业中人文关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促进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护理专业;人文关怀
引言:护理人文关怀、哲学人文关怀,二者在本质含义层次,存在所属关系;护理人文关怀具有局限性,哲学人文关怀具有一定普遍性;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是人文关怀教学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有:优化病患者生命活力、增强病患者就医期间的舒适度、为病患者提供专业优质服务,促进病患者在就医期间获得良好治疗,有助于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1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体系缺少逻辑性。传统的应试教育,成为护理专业教育的主体模式,制约着护理专业教学良好发展;应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护理能力的唯一标准,弱化了护理专业的学习价值;护理专业学生为获取优异的应试分数,以记忆书本知识为主,学习方式呈现片面性,减少护理实际操作的锻炼机会,弱化了护理学专业的人文关怀理念,导致学生缺少人文理念,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长久发展。
第二,教学理念缺失人文关怀。大多数高校,逐渐意识到人文关怀教学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人文关怀教育。例如,在护理学专业中设立公共课,包含《思想教育与法律基础》,作为人文关怀的代表性课程。然而,高校护理学专业公共课在实际运作途中,呈现学生逃课、课堂学生状态松散,成为高校思政教师慷慨激昂的独角戏,导致人文关怀教育停滞在课程规划阶段,教学层次缺少实质性进展[1]。
第三,人文课程占比较少。高校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教学,实际推行期间,落实人文教学举步维艰;基于护理学专业课程学习压力、医学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导致护理专业学生无暇分身;护理学专业课教授、医学基础课教授,对人文关怀的教学宗旨缺少正确认知,认为人文关怀是思想教育课程,与其专业课、医学基础课无关。实际上,高校在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时,应矫正护理学专业教授、医学基础课教授、公共课教授的教学认知,灌输其正确的人文教学理念。基于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的偏差认知,导致人文关怀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成分不足。
第四,人文师资力不足。基于高校各专业授课教授对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的偏差认知,高校护理学专业教授、医学基础知识教授,较为关注自身学科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的教学技能不强;人文知识、护理学相关知识,二者领域知识难以实现融会贯通;思政教授面向全院学生,难以把握全院的专业知识精髓,具有知识的普遍性、专业的受限性,在宏观角度为学生讲授人文思想,无法将人文知识代入学生专业课中,严重制约着高校护理学专业人文关怀教育发展[2]。
第五,人文教学方法具有滞后性。高校将思政教育列为公共课,作为各院、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由于授课群体的普遍性、学生参课基数庞大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弱化了人文关怀教学的中心思想;人文教学呈现出滞后性、形式化,无法发挥人文关怀的教学价值,影响着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 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护理专业课教授、医学基础知识教授,应正确认识人文关怀教学理念,重构专业教学、基础知识教学体系,为学生呈现别开生面的课程;完善教学体系,让护理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医学基礎知识学习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职业价值,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益于护理专业学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完善护理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应重点融入人文关怀思想的专业课程包含:语言学、体育健康、历史文化、护理学导论、医学社会学、临床护理等;其中语言学,结合护理专业、医学基础知识,提升护理专业学生交流技能,避免与病患发生矛盾;临床护理,属于操作类专业,具有大量的实验课程、典型的护患纠纷案件,应科学挖掘临床护理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3]。
临床护理中常见的纠纷问题:①基于病患者的就医心情,处于急躁、被关怀的边缘化情绪状态,属于非正常情绪范畴,护理人员与病患者接触较多,极易与病患者及其家属发生争执;护理人员如若不能设身处地理解病患者,语言生硬、语气懈怠,与病患者之间极易产生纠纷,影响护理人员仕途发展。②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就医途径的便利性,为人们生命健康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与此同时,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成为业内竞争的要素之一,护理人员工作成为服务考核的重要内容,病患者投诉频发,直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成为社会备受关注的焦点。③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薄弱,存在违规现象,比如:拿错药、打错针等[4]。
综合利用临床医学教程,为学生引入诸多实际案例与纠纷,加强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规范;以实际护患纠纷点,展开临床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满足医疗机构的人才要求,顺应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需求,发挥人文关怀教学价值。
2.2注入人文关怀教学理念
高校应提升护理专业教授的人文知识教学技能,为其引入正确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让人文关怀教学成为护理专业课程、医学基础知识的精神支撑,改善专业知识的枯燥性,提升护理知识学习乐趣。在日常教学中,护理专业科目教授、医学基础知识教授,以专业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化护理学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效能[5]。
2.3合理规划人文课程比例
第一,专业课融合人文知识。科学规划人文课程比例,缓解思政教授独立承担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压力;让护理学各专业教授、医学基础知识各专业教授,在授课前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涉猎章节重点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校方教学管理人员查看各教授的教学设计,缺少人文关怀设计,给予指导与纠正,人文设计充足的,给予认可;将人文知识融入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每节课程中,深化人文关怀教学理念[6]。
第二,校园文化辅助人文知识教学。高校应定期举办人文活动,缓解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升华其人文素养;人文活动包含:护士节、护理专业学生授帽仪式、护士实操比赛等,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2.4扩建人文师资队伍
高校公共思政课程的教师队伍呈现单一性,导致思政教师难以承担全院学生的人文教育大任。高校应扩建人文师资队伍,合理规划思政课程的学生参课人数,提升思政教学价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护理学各专业教授、医学基础知识专业教授,应定期参加人文关怀思想培训,来全面提升护理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质,为思政教育提供助力,全面建设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
例如,高校定期举办人文关怀教学讲座,让护理专业各位教授自由发言,表达人文关怀教学的实际效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状态、学生人文知识接收状态。通过定期研讨人文关怀教育,不断提升高校人文关怀的教学水平。
2.5优化人文教学方式
高校传统的人文关怀教学具有一定滞后性,通过拓建人文师资队伍、优化人文课程比例、加强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改革人文知识教学方式;优化人文知识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提升思政教学效率,为高校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优化高校护理专业各学科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7]。
结论:综上所述,护理人文素质逐渐成为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基础需求、医疗机构对护理就业人员的考核指标、高校护理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学,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就业环境,综合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有崇高人文素养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诗雪,姜兆权.护理學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6):63-65.
[2] 邓思慧. 中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 岳亮,朱艳平,范国正.结合中职护理专业特点,探讨人文素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13-114.
[4] 蔡梦影,付可心,郭英.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42-44.
[5] 刘景,杨金辉,苏晓艳.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J].名医,2019(10):274.
[6] 林杰.高职护理“五位一体”人文关怀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80-81.
[7] 范宇莹,孙宏玉,常广明.高等护理教育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1257-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