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善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融合

2020-07-04姜倩倩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姜倩倩

【摘  要】  随着德育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不断渗透,在现阶段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开始逐渐形成新颖的教育思想,以便更好地落实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从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反映了德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从善教育找寻落脚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从善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善”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也是最为核心的价值,当前社会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而略显浮躁,在这一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善”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摒弃逃避心理,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认可先贤的高尚品格。“从善教育”理念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积极关注生活元素,以便在创建完善的从善教育体系中,让学生能够一心向善,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分析教材基本内容,找出从善教育结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要来源,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不仅包含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指出了学生需要培养的道德修养,而这些内容与从善教育中的基本要求不谋而合。所以,在课前,教师可以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找出知识点与从善教育思想之间的结点,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优化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从善”的品质,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走进我们的老师》中,主要描写了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教师的内心世界等知识点,而当学生了解了教师职业中的辛劳付出后,学生也能够学会尊敬和感激教师。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步入教师的职业、走入教师的内心,从而在强化自身体验中尊重教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当我们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谁求助呢?”“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是谁教给了我们知识呢?”“老师在为我们讲知识前都会做哪些准备呢?”“老师辛苦不辛苦呢?”等问题,让学生在逐步解答问题中了解教师的工作,以及教师职业中的不易之处,从而学会体谅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学会感激教师。

显而易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从善教育内容,并采用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依次解答问题中逐步形成从善思想,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二、积极关注生活层面,实现从善实践教育

实际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起点,也是道德与法治知识服务的最终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从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做一个一心向善、有高尚品格、有道德修养的人,而生活情境的创建就是推动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有效方式。所以,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立足于生活中的元素進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让学生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从而推动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强化学生对道德素养重要性的感悟。

比如,《父母多爱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父母默默的爱,激发学生的感激和感恩之情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入手,进行导入和施教环节的设计。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今天早上你们在家都吃了什么早餐呢?是谁为我们做的早餐呢?”“在平时的生活中谁给我们提供资源,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呢?”等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在头脑中钩织出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切身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之后,在施教环节,教师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况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提高理解的效果。在课堂的最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预留“记录父母三天内为我们做的事”的作业,延伸课堂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课下去发现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从而进一步激发感恩之情。

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细节,钩织生活化的教育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萌生从善思想,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主动引入案例分析,诱发从善情感动机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进行从善教育中,对于一些道德上的情感和知识认识不明确,造成无法切身理解道德观念,以至于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案例,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分析中,直接触及社会上的道德问题,拉近学生与社会道德问题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基于对案例的了解和分析,诱发自身的情感,推动自己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

就拿《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节课的教学来说,其中主要讲解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对当代学生道德素养的要求,而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将优秀传统美德进行内化,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看到乞讨者在街边乞讨的场景,随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你遇到这个乞讨者,你是否会给他钱财呢?”的问题,部分学生回答:“一看他就是骗钱的,我不会给他钱。”之后,教师为学生总结当前的社会现状,许多乞讨者是假扮的,目的就是博取人们的同情心,从而获得钱财等,所以,学生如果不给乞讨者钱财也是正确的想法。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呈现乞讨者拾荒的场景和被采访的视频,在视频中乞讨者讲述自己乞讨的原因,以及自己对施舍者的感谢等,让学生看到乞讨者的善良。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是否给予施舍,让学生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主动给予帮助。

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直观案例,能够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受,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案例,历经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形成爱心,在提高分辨意识的同时给予他人适当帮助。

四、促进辩论活动开展,强化从善教育理解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是需要通过教师进行传递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来源于教师,这对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基于从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将学生放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为学生创建辩论机会,让学生围绕一个道德观念或者一个故事进行分析和评判,从而不断深入理解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授《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弘扬我国古代科技,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的赞赏之情,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辩论活动开展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古代的技术陈旧,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应用价值,所以我们应当摒弃,积极地引入先进科技”的论题。随后,教师规定正方持有“应当摒弃古代科技,积极引入先进科技”的论点,反方则持相反观点。教师给予学生进行自由辩论的机会,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在交流、讨论中逐步认识到古代科技存在的价值,肯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

可见,教师为学生创建辩论活动,能够让学生占据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使学生在围绕辩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中,逐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从善教育理念是对德育教学理念的细致阐释,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育工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蒙上了一层“善”的面纱,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余,也能够主动地向善,做一个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