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优势与措施

2020-07-04厉广辉侯蕾夏晗赵传志赵术珍范仲学尹俊玉王兴军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芦笋盐碱地

厉广辉 侯蕾 夏晗 赵传志 赵术珍 范仲学 尹俊玉 王兴军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滨海盐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种植模式为粮棉二元结构,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芦笋是一种多年生的食药同源型蔬菜,是出口创汇型农产品,经济效益高,且耐盐碱性强,还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在黄河三角洲发展芦笋产业有独特的优势,可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改良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提出了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芦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156.4+2:S644.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20)04-0159-05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astal saline land in China, its conventional farming was low in economic benefit because of the single cropping pattern with grain and cotton. Asparagus, a perennial plant, is an export-oriented vegetable with medical value in China. It shows high stress tolerance and economic benefit, and could improve the saline-alkali soil, so it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pioneer plants for the saline-alkali soil. There are unique advantages to produce asparagu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production of asparagus could make remarkabl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by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y. In this article, some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asparagu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Keywords Asparagus; Yellow River Delta; Saline-alkali lan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黃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也是世界上造陆速度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现有耕地约70×104 hm2,未开发盐碱荒地约67×104 hm2[1,2]。“十五”计划以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一直被列为国家规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部于2013年启动了“渤海粮仓”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中度和轻度盐碱地。黄河三角洲高盐低肥的耕地资源条件,加之传统的粮棉种植结构,使得该地区整个农业种植效益低下[3,4],近几年植棉面积逐年缩减[5],因此,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亟待调整。引进种植耐盐碱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该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芦笋是一种耐盐碱性强、经济价值高的食药同源型蔬菜,可在含盐量0.3%左右的土壤中正常生长[6,7],是中国加工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单一蔬菜品种[8]。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对于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开发利用现状

黄河三角洲形成时间较晚,多种生态系统交错,生态环境总体比较脆弱。该区的原生植物大多是盐生植物,生态和经济价值较低,难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国家和山东省对黄河三角洲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和治理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盐碱地改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10]。通过对黄河三角洲连续的 TM 卫星影像分析发现,自2000—2010年该区盐碱荒地面积所占比例从33.95%降至10.25%,耕地面积从29.67%增至45.54%,大量盐荒地被开发成耕地,主要土地利用或覆盖类型由盐碱地变为耕地[11]。但是,黄河三角洲仍有大面积盐碱地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同时又有部分耕地因盐渍化问题退化,可见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形势仍很严峻,也意味着该区土地利用潜力较大[12]。

黄河三角洲地区在植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植棉面积占山东省的40%以上,棉花收入占该区农民收入的30%以上[13]。“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由于棉花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人工成本不断增加以及不稳定的市场价格,使得植棉成本逐渐增加,比较效益大幅降低,导致黄河三角洲植棉面积逐年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山东省2018年的原棉产量仅有2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56%,黄河三角洲棉区面积大幅降低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年均降雨量500~600 mm,年均蒸发量900~1 400 mm,降水季节性分布极不平均,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3]。黄河水占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总量的90%以上[15]。目前生产中盐碱地改良措施仍是采取大水压盐的方式,用水量大,加之引黄灌溉的统筹调度,黄河可用灌水量减少,农业灌水缺口压力持续增加。据统计,东营市2015年农业用水缺口达4.32×108 m3。黄河三角洲地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6),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16]。必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灌水利用效率。

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可行性和优势

2.1 芦笋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

芦笋是一种食药同源的保健蔬菜,被誉为“蔬菜之王”[8]。芦笋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地区,生态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盐碱和耐贫瘠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多数芦笋品种在浓度为0.3%的NaCl胁迫下能正常发芽生长,有些品种在0.5%的NaCl胁迫下仍能发芽,总体来说0.4%的NaCl是芦笋种子发芽的耐受阈值[17-19]。将芦笋幼苗移栽至含盐量0.3%的滨海盐碱地,成活率可达85%以上,且移栽后缓苗期短,生長旺盛[20]。

芦笋为多年生宿根性植物,植株高大,地上部茎叶每年可自然更换1~2次,是土壤覆盖和有机质来源。芦笋根系发达,根深可达3 m,具有巨大的地下鳞茎盘,形成密集的网状根系,有利于固定表层土壤,吸收深层土壤水分。芦笋叶片为针状拟叶,茎表皮具有蜡质,蒸腾损失小,保水能力强,适应性广。陈光宇[21]和毛丽萍[22]等分别研究了种植芦笋对南方和北方沙化盐碱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致认为种植芦笋可改善沙化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持水性能和养分含量,降低盐碱度。在盐碱地种植芦笋,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可改良土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芦笋可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

2.2 芦笋是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想作物

芦笋是多年生植物,一次定植可连续采收10年以上。芦笋也是一种可以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定植后3~8年为芦笋的丰产期,8年后产量显著下降,主要是因为根系产生的自毒物质积累抑制了自身根系的生长[23]。芦笋自毒物质的种类包括有机酸、酚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可增加尖孢镰刀菌的活性,导致根腐病逐年加重,使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受影响[24,25]。老笋区易发生连作障碍,导致定植成活率低,植株生长势弱,产量和品质下降。黄河三角洲中轻度盐碱地适合芦笋生长,基本没有种植芦笋的历史,在该地区发展芦笋生产,能更好地发挥出芦笋的增产潜力。

山东省两年生以上芦笋666.7m2平均产量约为1 000 kg,每千克常年平均地头价约为10元,较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现有农作物效益高,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若采用设施栽培,实现冬季采笋,每千克地头价约为20~30元,效益更为可观。利用芦笋耐盐碱和喜“新茬”的特点,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大力发展芦笋产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沿黄流域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效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2.3 黄河三角洲具有高质量芦笋生产和出口区域优势

芦笋在我国是一种出口创汇型蔬菜,传统出口白芦笋罐头为主,占世界贸易量的50%左右[8]。近年来,我国生鲜和速冻绿芦笋开始进入国际市场[26]。山东是芦笋生产和出口第一大省,每年的白芦笋罐头出口量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7],主要销往有传统白芦笋消费习惯的欧美国家,绿芦笋出口市场主要为日韩和东南亚国家。随着芦笋进口国对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提高,绿色有机芦笋的国际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日益成为影响我国芦笋出口的主要因素[28]。虽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质量不如高产田,但该地区土壤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又是芦笋“新茬”地,病虫害较轻,采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有利于绿色无公害芦笋的生产。此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具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产业化程度高,可提高产业效益,这对提升我国芦笋出口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具有积极意义。黄河三角洲地处东部沿海,海运出口更为便捷,较内陆地区可大幅减少中间环节,节约运输费用和出口成本。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利富得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芦笋罐头和速冻芦笋系列产品,曾远销日本、澳大利亚、欧美等国家。

2.4 芦笋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芦笋嫩茎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游离氨基酸总量可达42.14 mg/kg,含有18种氨基酸,并且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的理想氨基酸模式。鲜笋硒含量可达17~33 μg/kg,食用芦笋可改善人体膳食结构中硒不足的问题[29]。芦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芦笋列为上品之上,强骨髓,久服轻身益气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芦笋瘿结热气,利小便,具润肺镇咳、祛疡杀虫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芦笋中富含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药理作用[30]。

芦笋主要作为生鲜蔬菜食用,传统的加工主要是速冻和罐头,其营养和药用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加工原料的30%以上作为下脚料被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随着人们对芦笋营养保健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多样性的芦笋加工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加。近年来,相继研发生产出芦笋汁、芦笋粉、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酒、芦笋口服液、芦笋化妆品、芦笋药品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31]。芦笋生物量大,秸秆含粗纤维42.5%、粗蛋白质13%、钙1.77%及多种畜禽必需的氨基酸,在饲料开发利用上具有较好的前景。发酵后的芦笋秸秆不仅可用作食用菌基质原料,还可用于制造生物有机肥和生产沼气,这些都是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32]。芦笋大健康产业逐渐成为热潮,首届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于2018年11月在张家界成功召开,芦笋已成为食药同源蔬菜之首[33]。芦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大提高了其附加值。

2.5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芦笋种植的经验

黄河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平均无霜期222天,10℃以上积温4 428℃,适宜多种芦笋栽培模式。利津县北宋镇1991年从国内外引进种植了UC800、UC157、早生帝王、鲁芦笋1号等芦笋品种,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 333 hm2,666.7m2平均单产500 kg以上[34]。利津县芦笋产业园区是黄河三角洲唯一一处稀特产业高科技示范园,北宋镇被授予“中国芦笋之乡”称号。利津县外贸公司、山东绿洲醇食品有限公司、东营利富得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都开展过芦笋加工出口业务。

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措施

3.1 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第一,芦笋种植回报周期长,当年没有收益,应创建多种形式的产业补贴机制,降低芦笋生产成本和风险,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第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集约化生产,并提供金融、保险等资金支持。第三,建立芦笋科技园区,完善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黄河三角洲區域公用品牌或申请地理标志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第四,将芦笋纳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对于巩固山东芦笋产业强省地位,促进黄河三角洲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关键生产技术

芦笋生产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农业新业态,应联合国际、国内科研部门和高校的力量,集中解决该地区芦笋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第一,尽快培育一批适应不同盐碱程度的耐盐高产芦笋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技术,建立标准化的制种基地。第二,建立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的芦笋栽培技术体系;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研制芦笋生产的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第三,大力发展设施栽培,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进行肥水精准管理,实现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芦笋嫩茎采后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容易纤维化,降低食用品质和营养成分[35]。开展采后保鲜贮藏技术研究,延长货架期是芦笋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重要因素。第五,政府、当地企业、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各级科研院所等联合成立研究院,建立研发平台,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省科技厅园区提升工程项目支持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在省属利津农业科技园区开展了盐碱地芦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芦笋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 延长产业链,提高芦笋产品附加值

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芦笋+”的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经营者收益。通过“芦笋+旅游”的“农文旅”发展模式,打造芦笋田园综合体或芦笋特色小镇,消费者可以在园区内体验农事操作、旅游观光、芦笋文化、产品鉴赏一条龙旅游服务。利用超微粉工艺开发系列芦笋加工产品,提取芦笋活性成分,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形成“芦笋+大健康”的发展模式。

3.4 保护环境、改良生态是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发展的前提

黄河三角洲中度和轻度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第一,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剧毒和高毒农药名单,通过有机肥和微生物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利用环保型替代品减少化肥使用,推广绿色、有机芦笋种植技术。第二,建立省、市、县三级质量追溯体系,实行芦笋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全程跟踪监控,杜绝质量不达标产品进入市场,从农业生产的源头到末端倒逼生产者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第三,发展循环农业。开发芦笋秸秆生产动物饲料、有机肥、食用菌基质和沼气发电等利用模式,既可避免因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

3.5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从业者科技水平

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是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笋农种植水平,是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培养基层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以农技推广单位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推广机制。探索院地、院企合作及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等推广模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定期开展的科技服务月和科技开放周活动,可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12396”三农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博士工作站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刘立军, 李玉涛, 刘泽鑫, 等. 基于盐碱地改良的生态循环共生模式构建与示范——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J]. 山东国土资源, 2019, 35(8): 59-63.

[2] 王卓然.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3] 高明秀, 吴姝璇. 资源环境约束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7): 60-66.

[4] 秦基皓, 安振, 张梦坤, 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复种模式产量和效益比较[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8): 34-37.

[5] 孙玮琪, 赵洪亮, 徐勤青, 等. 山东省棉花生产转型升级目标、实施途径及建议[J]. 中国棉花,2016, 43(2): 1-5.

[6] 曹岩坡, 戴鹏, 戴素英. 盐碱地芦笋育苗技术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7): 36-38.

[7] 陈罡, 卢昱宇, 管安琴, 等. 芦笋综合利用及耐盐性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12): 50-53.

[8] 彭柳林, 余艳锋, 周开洪. 中国芦笋出口市场分析[J]. 中国蔬菜, 2015(7):6-10.

[9] 董玉峰, 王月海, 韩友吉, 等. 黄河三角洲地区耐盐植物引种现状分析及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 32(4): 117-119 .

[10]宋静茹, 杨江, 王艳明, 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改良措施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7): 95-97.

[11]张成扬, 赵智杰. 近10年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定量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1): 151-158.

[12]王文倩, 高明秀, 朗坤. 基于模型组的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趋势预测[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3): 81-86.

[13]韩若冰, 胡继连. 设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保护区的政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10): 151-155.

[14]刘格格, 葛颜祥. 山东省棉农种棉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棉花科学, 2019, 41(4): 41-49.

[15]庞桂斌,张保祥,张双.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用水水平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6):416-420.

[16]白清俊, 张庆华, 闫永銮, 等. 山东省灌溉农业分区农业用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09, 28(5): 15-17.

[17]李凤玲, 李鹏. 耐盐芦笋引进品种筛选试验[J]. 中国种业, 2005(6): 38-39.

[18]胡淑明, 乜兰春, 陈海媛, 等. 11份芦笋种质材料耐盐性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3): 167-170.

[19]曹岩坡, 戴鹏, 田建华, 等. 盐胁迫对芦笋种子萌发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4): 39-41.

[20]陈罡, 管安琴, 卢昱宇, 等. 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芦笋萌发的影响及盐碱地育苗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8): 136-138.

[21]陈光宇, 罗绍春, 占丰溪, 等. 南方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58-61.

[22]毛麗萍, 巫东堂, 郭伟民, 等. 芦笋种植对冷凉沙化区土壤改良的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19(1): 180-185.

[23]李国栋, 叶俊松, 尹俊玉. 芦笋连作障碍原因与调控措施[J]. 长江蔬菜, 2009, 9(5): 31-32.

[24]王连平, 谢旳烨, 方丽, 等. 设施连作芦笋根腐及蚕沙治理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19, 60 (9): 1514-1516.

[25]尹玉玲, 周劲松, 汤泳萍, 等. 芦笋连作障碍中的自毒物质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 38(5): 204-209.

[26]刘海清, 陈光宇, 刘恩平, 等. 中国芦笋产业国际竞争力探讨[J]. 中国蔬菜, 2012(5):15-18.

[27]臧传江, 许念芳, 焦健, 等. 山东省芦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果菜, 2017, 37(12): 54-56.

[28]陈光宇. 中国芦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世界农业, 2013(10): 181-186.

[29]张岳平, 翟华香, 谢启鑫, 等. 芦笋及近缘种重要活性因子与主要功能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34(4): 363-367.

[30]孙胄轩, 黄雪峰, 孔令义. 芦笋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09, 11(6): 9-11.

[31]任君, 毛丽萍. 芦笋的功能及开发利用前景[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4):93-95.

[32]胡新龙, 张岳平, 陈光宇. 芦笋废弃秸秆利用现状与高效开发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7): 55-57.

[33]陈光宇. 药食同源之新兴产业——芦笋大健康[J]. 中国农村科技, 2019(1):66-69.

[34]杨爱华, 杨锡亮, 扈清明, 等. 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2):18-19.

[35]宋京城. 芦笋的营养保健功能和保鲜技术[J]. 食品与药品, 2006, 8(7): 70-72.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芦笋盐碱地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芦笋择株选径采摘器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随意春天
坐蒸汽火车游芦笋之路
盐碱地变良田
盐碱地变良田/盐碱地为什么不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