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途,不仅仅是同归

2020-07-04常锋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常锋

【摘要】初中数学,源于执教者不同的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路径选择往往通向的并不是“罗马”。不同的“起跳者”和“仰冲者”的心态,都决定了“撑杆跳”的高度和质量,决定究竟是“殊途同归”还是“殊途殊归”。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版  磁力场  撑杆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2-01

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然而,在数学学习的多轨道上,源于执教者不同的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路径选择往往通向的并不是“罗马”,不是殊途同归,有时竟然相去甚远。

一、课初:点燃兴趣的“情境版”

毋庸置疑,初中数学《分式及其基本性质》这一知识板块“承上启下” ——“承上”是指它是以前学过的整式,代数式的必然延伸;“启下”是指它是以后“分式运算和解分式方程”的必然基础。前后其实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关于“分式有意义条件”的讨论更为以后解分式方程和反比例函数打铺垫。面对这样的“桥梁式”的知识,应该需要教师一些特别的用心和用意。以下是两教师的开头设计:

【开头一】1.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内容略)?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开头二】设计游戏:请你从写有“整式”:2,3,s,a,x+y,t-2,的六张卡片任选其中的两张,然后分别运用四种运算,合成几个新的代数式,并就新的式子进行判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式?剩下的我们不认识的应该叫什么?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少一些沉闷乏味的现实版,而多一些新颖活泼的情境版。上述两种设计就是典型的“现实版”和“情境版”。显然,远离教师喋喋不休的“一问一答”,而代之以新鲜的游戏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点燃和唤醒学生,正所谓:“入境始于亲”。

二、课中:以生为本的“磁力场”

须知,你的“舌绽莲花”并不意味着学生的顺畅描述,你的思路清晰也不意味着学生的幡然醒悟,“你的‘深刻可能与学生没多大关系。”[1]。在这个意义上说,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充分放权,以生为本,让学生“舌绽莲花”,让学生变得深刻起来。仅仅因为“谁是课堂的主人和中心”的转变,可能会导致不一样的学习风景。

听过两节有关《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公开课,其中一位教师在初步引入有关分式的基本概念后,通过PPT课件直接出示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B都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其中A叫作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大家一定要注意“分式”和“整式”的异同点,要分清分式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在讨论“分式有意义条件”时,该教师也是直接灌输有关概念和注意事项,并直接从理论上进行两者的基本性质的阐述。

对比发现,另一个教师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不是自己侃侃而谈,而是尽可能放权,而且尽可能把权利分解到一个个小组内:各小组讨论一下:八分之四等于二分之一的依据是什么?今天学的这些还有字母的式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八分之四、二分之一等等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如果你分清了其中的不同点,就代表小组勇敢站起来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同样的,在讨论“分式有意义条件”时,该教师渗透了这节课一贯执教思路:“以学为中心”,让孩子们自我领会、自我练习、自我反馈、自我谈论,自我总结出诸如“分子的值等于0且分母值不为0”、“随时注意在怎样的条件下应用这个性质”、“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等一些基本结论。其中思路上的潜移默化、运用中的类比思想等等,不是教师直接告知,而是自主自悟而来,因為能够更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

三、课末:余音袅袅的“撑杆跳”

以下是某老师在《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临结束时的第一次设计:

【第一次磨课】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茫然的表情和似是而非的回答足以说明,这样的拓展延伸,既没有生命力,也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划痕。试想:理论性太强的问题,怎能让一个初中生去用概括出来呢?当然,这不能说全部的学生都没有从实际例子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能力,只是,顾及学生的年龄现状,生活经验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宜极力回避过于理论性较强的概括和延伸,转而进行更为熟悉和更为具体形象的探究和唤醒。

基于以上认识和“失败”教训,该老师重新设计了第二次磨课探究活动:

【第二次磨课】完成以下作业:1.已知分式在分式中,问x取何值时:(1)分式的值为正?(2)分式的值为负?(3)分式的值为0?(4)分式没有意义?

2.做几道分式应用题。(题型略)

探讨“x取何值”也罢,分式应用题也罢,都比简单地理论总结要好,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实践中理解到分式分母间的联系,真正意识到“由等式左边到右边需要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还是除以”的区别。“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进一步在分式应用题的练习中举一反三,将有可能打造数学学习中的“撑杆跳”的境界。

从最初的“情境版”到后来的“磁力场”,再到后来的“撑杆跳”,再一次证明“殊途有时不可以同归”。这其中,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情境呈现,不同的“起跳者”和“仰冲者”的心态,都决定了“撑杆跳”的高度和质量,决定究竟是“殊途同归”还是“殊途殊归”。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39.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