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0-07-04赵跃姜甜甜

现代交际 2020年9期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赵跃 姜甜甜

摘要:文化自信蕴含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丰富的内容,利用全媒体传播平台及其优势,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剖析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必须使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校园环境建设、主体自觉意识、网络平台构建之中,从而为培养出富有“四个自信”的大学生作出贡献。

关键词:全媒体 文化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061-04

文化自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底气,同时文化自信蕴含的丰富内容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宝贵资源。在当前全媒体传播格局之下,在充分把握文化自信内核的基础之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全媒体时代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意义

利用全媒体传播格局与平台,将文化自信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2]。全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生产发布的时效性、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内容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程度、参与人员的数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为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利用新技术与新平台,开创出具有时代特色、大學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从而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全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舆论传播的真实性和网络的安全问题,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错误的引导,因此,唯有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使其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加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从而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空间,筑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载体,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意志品质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其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作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1。文化自信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的智慧。将这些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意志品质等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为其提供丰富且优质的资源、正确的价值引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同感。丰富育人内容、优化育人环境、拓宽育人平台,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全媒体时代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网平台对全国20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线上问卷,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程度、所接受过和感兴趣的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了解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共收回有效问卷153份。深入分析调查数据,为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行性路径的提出提供参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3]2。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选择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传递给社会成员,将意识形态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在政治方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达到了高度契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方面,7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所学的思政课融入了文化自信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将名人名言、经典诗句、英雄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宣传栏等形式呈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各高校会利用学校的学生组织和社团,以各项文体活动、红色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以提高其兴趣;各高校都开放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现在很多高校又利用起新兴媒体如抖音、快手等,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于学校官方账号的关注度,极大地提升了官方信息的影响力度,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有所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淡薄、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强和教师的文化涵养有待增强两个方面。新时代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方面,对于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教学能力、责任感等要求均达到75%以上,还有少数大学生提出高校教师应具有时代感和发展观。每一位教师不只要完成授课和科研工作,更应该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华文化的精髓才可能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然而,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对中华文化的内容掌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教师专注于其专业方向的研究,学习中华文化的时间较少,而且将其片面地归结为思政课等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就更加无法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方面,只有21%左右的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其较为模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33%左右的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自由、平等、公正观念与西方价值理念的区别;80%左右的大学生意识到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但是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并不透彻,理论层面的学习需进一步加深。而且对于学校另行举办的文化教育活动,大学生的自觉参与度较低,未能树立起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意识。另一方面,在全媒体的传播格局之下,信息传播之快、之多、之广,给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渗透带来了可乘之机,还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广泛性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肆虐,这对于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必须进一步提升,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选择。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与利用不够充分

在文化自信的传播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载体建设与利用不够充分的現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是指通过举办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得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当前,高校已经开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但是在参与人员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强制参与的现象,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从而对中华文化进学生头脑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在活动的举办形式上,拘泥于宣传教育、宣讲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老套形式,不够新颖,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集中体现于高校校园文化之中,当前文化建设的过度市场化倾向消解了文化深层内涵,这种错误的过度倾向可能会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象”工作,对深层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特色和生动性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面,60%以上的大学生接受的是课堂讲授、讨论学习等方式;30%左右的大学生接受过利用网络平台的思政课授课方式;50%左右的大学生在思政课中进行过课外实践,但形式单一,以调查报告形式居多。总体而言,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师讲授层面,实践层面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网络平台的使用未得到普及。

三、全媒体时代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针对当前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各高校应明确自身职责,实现学校、教师、学生联动,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向课程育人、环境育人、自我教育、网络育人等路径的建构发力,探索出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可行性路径。

(一)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课程育人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载文化自信内容的重要载体,将文化自信内核全方位融入其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之中,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研究,优化教材编排

教材作为师生上课的重要参考,是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纽带。因此,教材编写组应善于结合不同阶段中国发展的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有机渗透进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之中,并及时更新完善;更要巧妙地将新技术应用于教材编写之中,例如开放图、文、声、影并茂的在线电子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可以随时看、随声听,也可以实现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极大地弥补了纸质教材的局限性;在纸质教材的每一章节设置全国师生在线讨论区的二维码,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全国线上资源共享,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愿意学”的课程。

2.完善教学过程,丰富课程内容

在精致的教材编写基础之上,还需要配以教师的详细讲解。教师首先要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将文化自信内核融入课堂教学中,坚持正确价值观引领;在讲解过程中,利用课件、影像等教学资源,充分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与人物、事例,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听得懂”的课程。最后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理论实践并重。在大学生感兴趣的思政课授课方式方面,76%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应该进行实践教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4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利用网络平台更有利于学习。以上数据表明,思政课的授课方式要不断进行创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各高校、各思政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学生实际,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问卷调查的实践形式,带领学生们“走出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主动学”的课程。

(二)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探寻文化育人特色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环境的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其深刻影响着校园的氛围,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文化自信的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建设中,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的效果。首先,合理规划校园设施建设,营造高雅校园环境,以此来给学校师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师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中获得情感上的陶冶。其次,深挖大学精神本质内涵。大学精神、校训、校歌等皆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绝对不能将其变为一句句简单的口号,更应该让每一位在校的师生都能够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内涵,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在校园显著位置和道路两旁设置经典诗句、名人名言等宣传标语,并设置线上线下专题展览区用来展示革命英雄事迹、古今文化经典,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读经典、论经典、懂经典的良好氛围。另外,陈先达先生曾指出:“没有自己民族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民族特征的民族”[4]。因此,要以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为载体,举办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本着不遗忘传统节日、不遗忘节日意蕴的原则,创新形式,让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上重新闪耀光芒,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忆祖先、尊传统的良好风气;要善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扶持学校京剧、汉服、武术等社团,以学生兴趣为指向,寓教于乐,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最后,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举办文艺晚会、书法、绘画等宣传教育活动;与当地博物馆合作,完善线上和线下校史馆建设,提供全方位的详细讲解,让在校师生能够了解学校历史,同时“走出去”,走进当地博物馆,充分了解地方历史,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之上将爱校与爱国充分结合起来;并且以线上和线下特色文创产品为载体,以学生更亲近的方式呈现校园文化蕴含的丰富内容。

(三)用文化自信浸润高校活动主体,强化主体自我教育意识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自觉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认知,并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具有自主性、内向型以及社会学等特征”[5]。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文化自觉意识有所缺乏的现状,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起自觉接受文化熏陶的意识。

1.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三好学生的积极作用,树立榜样,形成学先锋、学文化知识的风气,并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校园专题网站宣传模范事迹。

2.教师提升自身水平,将中华文化带入课堂教学

每一位教师,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找到自己所学专业与相关中华文化的契合度,提升自身文化涵养,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

3.学生提升文化自觉意识,自觉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

要主动并善于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自觉参与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并且提高自身辨别信息的能力,远离庸俗文化。

4.将文化自信融入师生生活实际

在食堂、宿舍等地方的布置上下一番功夫,融入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浸润师生生活,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网络平台构建,着力打造网络育人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移动电子设备的兴起与普及,网络平台的使用也就成了大势所趋,71%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平台更有利于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也体现出了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使用网络平台的认可和接受,将文化自信的精神与内容同步移入网络空间的建构中,既可以拓宽文化自信的传播路径,也可以极大地提升受众的参与范围与积极性。

1.构建全方位网络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QQ、抖音等平台的阵地宣传作用,提升发布内容的质量,同时提升在校师生对于内容的关注度。

2.提升校园主流媒体话语权,积极传播正能量

主流媒体应进行及时、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提升其在全校师生中的威信,打造成为值得全校师生信赖的校园主流媒体。

3.开设校园文化学习专题网站,优化网站设置

例如,开设文化知识竞猜、闯关答题等趣味页面,并且让所有答题者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校園及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校园特色文创产品作为激励,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一些传奇故事、英雄事迹等古今经典以3D模拟场景的形式重新呈现在专题网站的科技之旅一栏中,实现古代经典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碰撞,在欣赏经典的同时感叹于科技的魅力。

4.加强网络监管,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以学校的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定期对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宣传力度、网络安全进行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予以表彰、整改与惩戒,充分发挥与利用各二级学院的优势与资源,提高网络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做好网络舆情监督工作,设置专门的舆情监督小组,对校园网络舆情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陈先达.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5]陈秀荣.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40-41.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