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中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2020-07-04李浩然张维
李浩然 张维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年受到中华文化情感向度异化、历史虚无主义冲击和文化话语被资本逻辑消解的挑战,亟待提升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民热爱祖国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文化自信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形成的文化认可和自信,二者具有契合性。提升青年文化自信需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互动,以爱国主义教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三方面同时发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053-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提升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然而,青年群体中有人乘着改革开放发展的东风享受各种便利,却对祖国文化妄自菲薄,面对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怎样提升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值得深思。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为提升和增强青年文化自信注入了新能量。
(一)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意义
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文化自信缺失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青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青年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全球治理面临复杂形势。新时代,自媒体蓬勃发展,青年群体利用互联网参与全球化社会交往,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青年正处于价值观、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正向引导不足,就易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极端爱国主义影响等,导致文化自卑或者文化自负。
1.青年对中华文化情感向度的异化
情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发挥得当,能极大地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各类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种花家”“小粉红”“厉害了,我的国”等正能量网络热词,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接收到的信息往往融入了信息编辑者的主观情感,如果受众较为理性且具有较高素养,或者编辑者立场较为客观,能较大程度还原事件真相。如果编辑者不尊重客观事实或者故意嵌入非理性情绪,受众缺乏理性判断被“带节奏”,基于虚假环境产生“伪情感”,造成青年对中华文化情感向度的异化。
文化自负,是指对自身文化态度上狂妄自大的文化优越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切都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自豪,但应当清醒认识到,我们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否则就会陷入不谙世事的文化守旧,最终沉浸在虚假的文化自负当中。还有的人恶意煽动青年排外情绪,通过盲目抵制外国商品和外资企业,暴力砸车砸店等极端行为表达情感,演变成“爱国贼”“高级黑”,再美其名曰“为中华文化扬眉吐气”。这类极端行为不以国家利益和客观现实为依据,而是诉诸空洞口号宣泄个人情绪,缺乏理性约束,最终同样导致青年对中华文化滋生扭曲的情感向度。
文化自卑,是对自身文化的轻视、否定态度。有的青年对我国党史、国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片面和匮乏,容易受到一些庸俗、不严谨、别有用心的不良信息所迷惑。譬如,各类粗制滥造的“穿越神剧”“抗日雷剧”等为了博取眼球,无视史实,用粗俗化、脸谱化的方式消费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不仅不利于青年培养文化素养,而且使他们对受到的文化教育产生质疑,降低文化认同感乃至文化自卑。
2.历史虚无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冲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深受“互联网原住民”欢迎,成为不少青年的生活“必需品”。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大众知识盲区,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通过“重构历史”“还原真相”等形式恶意抹黑岳飞、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等民族英雄、革命英烈,故意美化历史反面人物,歪曲篡改历史事实,操控网络热点事件控制舆论走向,否定中华文化而鼓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渗透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是非不分、颠倒黑白、歪曲客观事实,解构青年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感,使青年丧失理想信念,动摇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共同情感而瓦解青年的文化自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终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伺机发动“颜色革命”。
3.主流文化话语被资本逻辑消解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质上看,资本逻辑核心在于利益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逻辑也影响着文化和舆论。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披着文化外衣,嗅着资本的气味,“挖掘”每个可以利用的文化符号,试图在消解文化话语中获益。在资本逻辑驱动下消费民族英雄,譬如:微博大V和凉茶企业互动营销涉嫌侮辱革命先烈邱少云,自媒体发布不当言论侮辱革命先烈董存瑞和叶挺。有的自媒体为了流量不惜“毁三观”,炮制《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等负能量“网红”文章。以上种种恶劣形式消解了主流的文化话语。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有的青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资本逻辑驱动下将圣诞节、万圣节等带有明显西方宗教文化符号的洋节日包装成青年群体中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生活上受资本逻辑宣扬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義潜移默化的渗透,对洋电影、洋服饰乐此不疲,反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模糊,淡忘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美德。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契合性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源自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民热爱祖国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文化自信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形成的文化的认可和自信,二者在精神及实践层面上联系密切。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文化自信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增强需要依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的传统,爱国主义的不断丰富完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从氏族部落的集体主义到封建社会的忠君爱国,再到近代的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富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刻认识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数千年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多个民族慢慢融合形成的伟大民族,不断增强青年文化认同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不断增强青年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维护祖国统一和追求民族团结进步,使青年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前提
爱国是一种朴素真挚的情感,但爱国主义教育必然以文化自信为前提,不能缺乏文化的土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文化着手,引导青年对文化经历认知、认同、践行的递进过程,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如今爱国的表现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青年只有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辩证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关系,才能开展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中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策略
当前,青年文化自信现状亟待改善,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在于坚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并积极投身于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增强爱国主义事实和情感互动,树立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青年当中出现中华文化情感异化现象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情感错位,由于青年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碎片化、片面的弊端,使得事实与情感相违背。培养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知识架构,促进事实与情感相统一。
1.要构建客观、完整的文化事实
碎片化、片面的文化史实,必然导致文化情感的异化。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青年全面了解党史、国史史实。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客观翔实,避免带着主观情绪掩盖事实或者虚构真相,切忌一叶障目使青年产生“伪爱国情感”。同时,警惕别有用心者假借学术自由名义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向广大青年兜售“伪历史”。要让青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渐进、扎实地形成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理性抒发爱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
2.扎实、客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再由史实的认知上升到文化自信,抒发文化自豪感。总之,促进青年文化自信应当促进系统全面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自信相融相生,引领新时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培养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抹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全部视为文化糟粕,散播中华民族愚昧无知、具有奴性的错误观点,歪曲中国革命历史事实,全盘否定中国党史、国史的卑劣行径。因其目的在于瓦解中华民族自尊和自信心,削弱民族凝聚力,否定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诋毁党的坚强领导,妄图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目的。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所锻造出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发自内心认同我们的党和国家,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产生强烈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使新时代青年提升文化自信。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掌握文化话语权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现实基础在于中国进入新时代,世界赞叹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和中国网,中国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成就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有人以西方价值观标准质疑甚至贬损中华文化,东西方话语权的争夺在激烈进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话语表达方式,采用单向信息传播形式,便难以获得青年的认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应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青年爱国情感。提升青年文化自信还要注重爱国主义舆论话题的引导,主动占领爱国主义话题舆论阵地,牢牢把握主流舆论话语权。积极引导爱国主义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澄清事实公布真相,及时疏导不理智的“极端爱国主义情感”。西方意识形态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要及时应对,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重温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讲好革命故事,发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强音。同时,对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英烈,恶意散播谣言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善用法律武器予以制裁,避免造成不良情绪的散播。
参考文献:
[1]胡春湘.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5):71-74.
[2]王晓娟,任凤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5):119-124.
[3]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2):117-120.
[4]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0-134.
[5]王广婷.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117-120,55-5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7]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1):61-66.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