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的启示

2020-07-04曾雪阳

新丝路(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官德孔子

摘 要:品读《论语》,在零散的对话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的轴,那就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它展现了圣人超脱的人生境界与大智慧,包含了孔子所认同的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美德。其仁学思想向政治领域延伸出的“德治”“德化”理念,成为后世乃至当下汲汲追求的完美的政治愿景,也为当代官德建设提供了美好的蓝本与路径指引。

关键词:孔子;仁学;官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1]而当前,需要大力加强党政干部的官德建设,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而孔子作为整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毫无疑问,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孔子“仁”的精神境界与修养方法对当代官德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仁”的核心要义:当代官德建设的思想引领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毫无疑问,“仁”是最为突显,也是最富有思想智慧的内容,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一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一定会首先想到“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其中“仁”排在第一位。在孔子之前,人们仅仅是注意到了“仁”是一种美德及其外在的表现,而并不怎么去关心“仁”的精神内化。而孔子在吸取了前人关于“仁”的一系列思想的基础上,对“仁”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赋予了“仁”最丰富的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十分重视“仁”这一古训,并自觉地强调“仁”是“礼”的内化和深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修养体现。据《论语》记载,颜渊(颜回)曾求问于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2]171“克己”即克制自己的那些不符合“礼”的欲望,“克己”的目的就要符合“礼”,这里的“礼”可以理解为就是一种规则、规范,其实包括孔子经常提到“道”“天命”等命题,它们在思想内涵上都与“礼”有相通之处。孔子还讲了具体“克己”的外在表现,不要随便“视”“听”“言”“动”。“克己复礼”可以理解为今天加强官德建设的一条重要价值引领。今天,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不就是要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不去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不就体现出了高尚的官德了吗?当然,领导干部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还要注意,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并不是讲要完全克制住自己的一切正当需要,孔子讲的是要克制不符合“礼”的言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当欲望一旦与“礼”,也就是与党纪国法相冲突时,就一定要做到克制自己,再说白一点,也就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白哪些是正当的需求,哪些是违反“礼”的非分之想。自己心中要有数,这个“礼”的最低界限就是党纪国法,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就需要克制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是难也要克制住自己,难也要做到。这就叫官德修炼。

“仁者爱人”之“仁”。品《论语》,可以发现,孔子除了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之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定,那就是“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應该包括黎民百姓。“仁者爱人”,也就是心存为他人着想的善。在整部《论语》中,孔子有关“仁”的其他说法,基本上都是围绕“爱人”的具体表现来展开论述的。或者是论述“爱人”的基础,或者是论述“爱人”的条件,可以说没有一条不包含“爱人”内涵。孔子主张“重人命、轻钱物”“务人事、远鬼神”“无本事、不好色”“悟现实、重生活”等都是围绕“爱人”之仁的具体体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爱人”,它表示的是一种极其广泛的人我关系,主要是指要对他人心存善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一种情怀。今天讲官德建设,对领导干部来说,记住孔子“仁者爱人”这一古训,首先要做到对生命有敬畏,对下属、对员工、对百姓有关爱。心中存爱、行事有爱,就会让很多决策部署与人民距离更近,更具温情,更得民心。官德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伴随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长期修炼形成的自然而然的习惯。就像《论语》所记载的,危急关头,把人民的放在第一位就是官德的最朴实却最深刻的诠释。把对家人的爱、对亲友的爱扩展延伸到对更多的民众的爱,提升为博爱,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泛爱众”,从而将“爱”这种情感提升为理想追求,即“仁”的境界的追求。

二、“仁”的精神境界:当代官德建设的价值追求

在孔子“仁”的思想内涵中,特别重视不同人的不同精神境界。基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领悟而分别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这也是《论语》开篇强调要学习“圣人之学”的要义之所在。能够在学中感受到快乐、修炼到真谛,也就是接近于仁的境界,而不是局限于自然欲望的沉溺、也不局限于功利境界的狭隘,在道德境界中徜徉,将超道德境界作为永远的追寻。《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提到“仁”与非“仁”的论断,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君子”与“小人”的范畴。显然“君子”倾向于“仁”,而“小人”倾向于非“仁”。在孔子看来,对义利的取舍关乎人品和精神境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坚守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孔子并非完全否定人对利益的追求,但是要尊崇规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要符合“礼”(规则)的意思。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仁者”要把道德原则的“义”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与生命目标,在义、利不可兼得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义”的价值。孔子还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正常欲望,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而绝不要去得到,因为即使用不正当方法得到了这些富贵对人来说也都是浮云。孔子也认为,人们也都想摆脱贫困,但是,如果要用不正当的方法来摆脱,那么,也宁愿守着清正廉洁。

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足和谐统一语于君子的坚守,这是孔子主张的一种更高的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学生颜回树立了丰碑。颜回将对物质的索求简陋到极致。他专注于自我道德的修炼,致力于圣人之学的领悟,他在悟道中获得满足与超脱,这就是人的“活着之上”的快乐。孔子一再赞叹颜回的这种物质超脱与精神执着。超功利境界是一种无所牵绊的自由的境界,也是善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斤斤计较、惟利是图的小人是根本达不到的,就是有道德的君子也未必都能达得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精神快乐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吃粗粮、喝白水也可以,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也可以。人们不禁要问,一般人都难以忍受这样的困苦,为什么颜回却感受到其中的快乐。那么,颜回到底“乐”什么呢?从《论语》中可以看出,颜回之乐就在于“仁”,在于“道”。

孔子高度肯定颜回的人生境界并自叹不如的检醒,为今天的官德建设提供了一种价值的考量。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时常叩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来当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严肃地指出的,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就不要来当官,当官与发财应当两道。选择了当官,选择了做人民公仆,就不能去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应当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仁”。这个“仁”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且,实事求是地讲,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物质生活也绝不可能像颜回那样艰难,所以这时候,只有稍稍提高一下精神境界,而不被眼前的金钱等物质利益遮蔽了高尚的心灵,道德水准就会提高很多。当物质欲望的放纵摧垮精神家园,超功利的理性之境、希望之花很难在现实世界立足。当利益成为一切行为一切关系的考量时,罪恶的深渊就已经张开了吞噬的血盆大嘴。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白,自己当官究竟是要追求什么。古人崇尚立德、立言、立功等三不朽,每一项均是奉献自己照亮社会与他人的伟业。作为今天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立德、立言、立功,而千万不要为了个人的一些物质利益而让自己成为千古罪人。

三、“仁”的修养方法:当代官德建设的路径启示

孔子提出要整顿社会秩序,从人的内心深处寻找价值共识,那就是“仁”。“仁”是人在精神上的纽带,是将个体的人凝聚成社会群体的磁石。“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这两条核心要义强调要实现社会凝聚力,社会成员就应当在尚“仁”求“仁”这一价值共识之下,加强自我修炼、实现自我克制,珍惜生命、关爱众生。这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如果每一名党政干部真正做到了遵守党纪国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做到了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和“爱人”之仁。党政领导干部随时把这两条要求作为自己的思想引领,那么官德建设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界定了“仁”的核心要义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那就是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超道德境界。孔子主张君子应当追求道德境界,也就是按“礼”来行事,就是按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要真正达到一种“仁”的精神追求,孔子提出了更高的境界要求,就是以颜回举例,颜回的安贫乐道就已经达到了一种超道德境界。也就是人为信念而活着,精神世界的丰富弥补甚至战胜了物质世界的贫困。现实的苦难并没有阻碍或改变颜回对“夫子之道”的坚定持守。这是古代君子对道的坚守与弘扬,这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革命年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一种超道德境界的豁达。在党的历史上还有很多英雄人物因为达到了一种超道德境界,所以能够在危难中为了理想而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人的道德境界不可能天然生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孔子总结的仁的境界是一种至善至纯的人生境界,并非一时一事之暂时状态,而是终其一世的不懈追求。党政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使命与职责,就应该孜孜不倦以修炼自己“仁”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官德素质。孔子认为修炼“仁”的方法无他,一是学习,二是反省。孔子主张的君子之学就是要学习那些先贤圣人,学习他们是怎样成为“仁”的。就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不是说一个知识水平低就一定道德素质低下。但作为领导干部而言,必须学习各种与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之外,还要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人文知识素养,心中常常升腾起一种“仁”的那份境界,自己言行就会提升很多层次。正如孔子所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一个标杆立在前方,尽可能地接近目标,道德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自省的修炼方法,就是告诫自己,无论思想和行为都不能违背“圣人之言”,违背“礼”,违背“道”,违背“天命”。要反思自己和贤者、圣人还有什么差距,应该在比较中自省、内省。《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这也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究竟还有那些不道德的言行发生。不要说一日三省,至少要做到一日一省。這样,力求自己的道德境界每天都在向上运行,即使暂时不能向上,也要先保证不要下滑。孔子晚年曾追述自己一生的修养过程和精神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88修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止于至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张燕婴.《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

曾雪阳,女,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官德建设。

猜你喜欢

官德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古代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
道德健康视域下的官德价值审视
党纪“官德”内容的示范效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道德阵地
孔子在哪儿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