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融合创新
2020-07-04梁明凤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升华,最终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各地在实践“两山”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样本。该文以景东县生态脱贫为例,剖析了景东县在实施生态脱贫中践行“两山”论的措施及成效,并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若干建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融合创新。
关键词:生态观;“两山”论;生态脱贫;产业振兴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新时代的实践意义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两者存在统一性,互相联结而彼此依存,自然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而人类反过来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依靠自然。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也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对立关系,人类除了与自然相处之外,社会也是必然产物,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常常向自然索要资源,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愈演愈烈,在此过程中自然将逐渐经受不住无止尽的挖掘而枯竭,出现生态污染,又反作用与人类。
我国一直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经济发展中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并提出相关举措,以绿色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前进的主旋律,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到新时代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他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部分与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指出我们现在需要拥有生态和文明互动转化的思想,两者呈现正比关系,同时两者的融合才是应对我国现有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能够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打造。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际舞台上发表过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他表示当面对现在的生态难题我们除了要为当代人考虑之外,更要关注子孙后代的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好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所提到的“共同体”,它结合新时代人类对生存與发展的需求,打破国家和种族的界限,以全新观点看待矛盾问题,梳理利益关系,以追求更为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国情与发展需求与之有机结合,提出适合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论体系。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我国最早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地方。15年来,安吉县是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缩影,成为检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笔者调研发现,践行“两山”论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全国到处都有,我们云南也有很多,景东县只是其中一例。
二、云南景东县在实施生态脱贫中践行“两山”论的措施及成效
云南各地把建设绿水青山同推动地方发展、老百姓增收致富和扶贫脱困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在护卫绿水青山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精准扶贫中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景东属于滇西边境片区贫困县,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十三五”以来,景东确定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全县上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
1.科学建章立制,合理利用生态资源
首先,景东县在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出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哀牢山保护条例》《景东彝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等制度。并结合县情,合理科学制定农、林、牧生态循环种养、退耕还林还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等绿色制度。
其次,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树立底线意识,严守生态红线。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为全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打好基础,为生态扶贫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强化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在强调生态资源可持续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合作社、企业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林下资源开发、生态观光、徒步探险等生态产业,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县,通过国家层面的支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人口进行生态补偿、推进生态补偿脱贫。
2.发挥景东生态优势,积极实施生态脱贫
云南省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同扶贫脱困相结合,推进生态治贫、绿色脱贫和精准扶贫。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景东的一张重要“名片”,2015年景东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授牌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TEEB)示范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达545.06亿元年;2016年景东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景东积极实施生态脱贫的基础。
牢固山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红线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生态脱贫。一是实施环境治理。扎实做好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整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违规采石、采砂行为。二是集约利用土地。实施13个乡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曼等排沙等3个土地整治、200户地质灾害零星搬迁、曼状小流域和董报坡耕地治理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点供地、零用地、闲置地的作用,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国家森林抚育项目;深入推进破坏野生渔业资源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3.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全国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八个一批”成为各地扶贫的常规“动作”,产业和就业扶贫是重要抓手。从笔者平时走访调研脱贫效果来看,景东县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产业和就业脱贫是主要抓手,也是长效和最根本的措施。景东县在产业扶贫方面既考虑了利用全县的生态资源实现产业化;又考虑在谋划产业的同时实现生态化,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树立起“景东样本”,值得推广。
4.推进一二三融合,实现农文旅有机统一
“山高陡坡切割深,耕地破碎”,“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景东县情。发展扶贫产业依靠的是山,念好“山”字经,这既是景东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是脱贫攻坚的出路。基于这种发展理念,景东县多年来一直把发展“林、药、牧、渔、旅”五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的方向,也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大量的原生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值,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实现增收,实现“一产接二连三”。
近几年,景东县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和久远的农耕文化,厚重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按照“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富县”三大战略思路,紧扣“探两山秘境、品银生文化、赏川河风光”的旅游发展主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通过旅游和服务业带动旅游产品的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三产带二促一”。通过全域旅游这个平台实现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农、文、旅有机统一,构建产城景一体化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和就业脱贫一批的目标。
三、生态脱贫中暴露出的新问题
景东县精准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期按时完成脱贫“摘帽”。今年5月,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景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生态脱贫中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1.基础设施欠账多,投资建设成本仍不足。景东县距离省市较远,受自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制约,加大了投资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加之群众整体素质偏低,脱贫难度大。
2.扶贫产业单一,科技含量低。种植业中烤烟、蚕桑、咖啡等支柱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种养殖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产业发展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结构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化。
3.旅游产业发展缓慢,效益甚微。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地区配套设施不齐全;缺乏资金打造旅游景区。
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5月,景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今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仍要坚持绿色惠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1.做“优”一产,夯实三产融合的基础
做“优”一产,要借力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景东县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面积占4.5%,耕地面积仅有3.33万公顷,这给做优农业种植业带来难题。基于县情,景东县逐步培植形成蚕桑、烤烟、茶叶、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畜牧业、特色果蔬、淡水渔业、生物药业等特色新兴产业;景东也是云南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普洱市的“粮仓肉库”,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
做“优”一产,就是结合县情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巩固提升烤烟、茶叶、蚕桑、核桃等传统产业。要坚持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适度规模化是未来景东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做“优”一产,还要坚持农业发展的標准化和品牌标准化。最终提高景东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含金量、美誉度和影响力,最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品牌价值。
2.做“强”二产,打通农业增值的关键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农产品加工业是核心。也是带动景东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做“强”二产,就是要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壮大农业经营实体。依托浙江大学、上海金山强化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扎实推进景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无量山乌骨鸡保种厂建设。落实澜沧江流域绿色产业规划,创建3个有机农业示范区。实施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发展省级、市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业庄园和家庭农场。
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引进、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烘干、精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产后损失。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加大集成技术应用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3.依靠生态资源,大力培育旅游产业
七彩云南生态资源良好,美景遍布全省各地。景东县有林地面积36.9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2.84%,森林覆盖率达70.73%,是全国、全省重点林区之一,拥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
景东县要依靠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对接国家政策,着力培育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启动银生古城、菊河石寨等一批展示银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优势的综合载体建设,加快亚热带植物园4A景区的申报前期工作,加快推动景东“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积极启动川河县城段水景观、黄草岭精品酒店、黄草岭至班崴旅游公路建设。有序开发“养生休闲度假游、民族文化研究游、生态科考探险游、无量哀牢自驾游”四大旅游产品,努力打造“大美之土无量景东”旅游品牌。围绕普洱“景景镇”区域协同发展规划,谋划布局乡村旅游线路建设,推动全县旅游“点”连“线”、“线”扩“面”,绘织景东全域旅游立体画卷。
总之,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银生文化、民族文化是景东县可利用的最好资源。用活“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景东一定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的景东特色生态发展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融合创新树立标杆,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云南作出样板。
作者简介:
梁明凤(1984--)女,汉族,中共景东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