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飞翔,破解阅读低效之状
2020-07-04徐飞红
徐飞红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将以《奔跑的兔子》解读为例,针对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思维训练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低效;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87-2
笔者在指导学生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发现,现代文的阅读存在着解答低效的情况。这除了跟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有关之外,还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思维密切相关,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经常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教师在破解这类问题的时候应当培养“注重文本”的解题思维和技能。
“思维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只有在思维活动进行之时,学生才会拥有一个思维体验的过程;也只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力,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那么如何在阅读与鉴赏中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覺体验,从而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呢?笔者认为注重思维的引导提升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近期进行的现代文阅读训练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借助导图梳理文本
笔者认为阅读理解应当注重“原汁原味”,因为“阅读答案皆在文中”,当然更应当加强思维引导,主要培养学生如何理解文本、运用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让思维的洪流流淌在文本这个河床上。而思维导图就是以立体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文本,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局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所以教师指引学生审清题干后应回归文本,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搜寻的相关有效点进行推敲和辨析,进行深入理解与探究,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比如《奔跑的兔子》语段训练第二题“赏析文中的划线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不住奔跑的群体,在镰刀的挥舞下,在铁锹的阻拦之下,我们跳向河水。跳向河水并非兔子的叛逆,是它求生的本能。”考查赏析文中语句的特色,重点在于赏析语句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但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未正确把握写作手法,对句子的解读没有抓住关键点,主要是因为断章取义而使理解有失偏颇。例如此类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镰刀和铁锹当作人来写,把人比作跳入河中的兔子,写出了在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向前奔跑,向生活游去,但并不是为了梦想,没有追求只是为了求生,突出了作者对人们放下梦想只为求生的悲哀。”
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整个文本。就本班学生的学情看,学生的思维水平比较薄弱,而思维导图通过可视思维流动过程,可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有个全面而细致的认知。就《奔跑的兔子》这篇散文的内容,笔者构建了一个环状思维导图模式:
从思维导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兔子”贯穿全文内容,以“兔子”始,以“兔子”终,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兔子形象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而文中“李忠子少年大侠的形象到最后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大叔”“我扮演螺丝钉角色,以此为荣”,都意味着“梦想被瓦解,人们复制、趋同”。再抓住文章第八节“再见面时,大多都成了为命奔跑的兔子”,可以推理出这个“兔子”采用了象征手法,象征在人世间为命辛苦奔走的一类人,象征有过梦想、有过抗争,但仍妥协于现实的人。那么其中的“镰刀挥舞”“铁锹阻拦”即象征人在世间生存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束缚。
二、透过表层挖深意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尝浅辄止”的阅读心理,忽视了对文章的深入探究,这就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埋下了隐患。所以在教授阅读理解教学阶段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上,而是要训练学生透过字词的表层去理解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恰当的解题技巧。
比如上面的赏析题,把握了象征手法后,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体会蕴含的作者情感。文章第六节写到“我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被整齐划一、被相同的秩序相同的规则要求着。……众人以为的同龄人的那种叛逆,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在我朋友们身上也没有出现。”透过字面意思,可以从深层次、多角度发现曾经美好又个性鲜明的我们正演变为精神生活麻木、乏味、几乎一样的人。而第十段“一条街道复制着另一条街道,……复制无处不在”,连用十个“复制”,更是说明生活中的一切都存在复制、趋同,没有个性,只有千篇一律。那么上面所说的“镰刀挥舞”“铁锹阻拦”的目的就是试图把我们变成千篇一律的人。文章第三段“兔子在铁锹、镰刀还有镢头的阻拦下,飞快奔跑,纵身一跃,跳进了河里”,兔子的跳无疑是为了求得生存,那么“跳向河水”则写出了困境中的人努力寻找自己生活的出口,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
三、运用联想丰富体验
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是培育学生阅读思维的摇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就可以调动各项有利因素,激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进而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如《奔跑的兔子》第一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第一个词语“梯队”出现在“这种复制,让村庄成了空壳,让城市变得拥挤,让孩子的寂寞成为一个强大的梯队”这句话中,学生找到了相应的区间,但无法精准地把握“梯队”的特点,解题时思维单一、单向,只是停留在字词表面——“梯队就是孩子们远离父母形成的寂寞”。
这时在探究活动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以增强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解时,笔者借助学生喜欢看的古装剧作为切入点,让大家想象军队攻城时搭建云梯的情景,感受当时前仆后继的场面,把握住“梯队”形容人多,一拨拨的意思。再结合前文“那些跑到天边的父母复制着同样的渴望,远在家乡的孩子复制着同样的焦虑”,可见“梯队”指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孤苦的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不但多,而且一拨接一拨,仿佛永无止境。
四、依靠追问促进思索
在学生回答练习册上的答案后,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顺学而导,将会突破学生固有思维的窠臼,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其深入探究,捕捉有效点。
如理解加点词语含义的第二个词语“本能”出现在“但是隔着时间,在这种陈述里,我轻易就流露出自己的善良,而不是本能”这句话中,从学生的答案“去抓兔子”来看,学生显然是仅凭固有的生活体验,将“本能”想当然地理解为其本意“与生俱来的技能与欲望”,而不是对作者的情感世界有沉潜性的感知,忽略了前文的“虽然如果身在现场,我一定会站在人类的这一边,失落于他们的大意”,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追问,如何理解这里的“大意”?学生基本都能把握,“大意”是指在集体围攻下还是让兔子逃走的内容,而“失落”则是指对此的惋惜,可见“本能”是指对兔子逃走的惋惜与不舍。
还有学生认为这个“本能”指人类的善良。同样教师应顺势而导,披沙拣金,引导学生捕捉住文本中“我为这只兔子欢呼。如果作者身在现场,作者一定会站在人类的这一边,失落于他们的大意。但是隔着时间,在这种陈述里,我轻易就流露出自己的善良,而不是本能”这句话,二度追问,我的善良具体体现在哪里?“我为这只兔子欢呼”是为兔子的逃脱而欢呼,这才是作者善良的体现,可见从意义上来说,学生的理解完全相反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解题思维引领过程无疑是主要的,运用多元化的阅读理解思维,深入理解感悟文章的要旨和思想情感是解题的核心之处。因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维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水平的提高,对破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低效之状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浙江 诸暨 3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