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课堂重构研究
2020-07-04吴美琴
吴美琴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组成部分,而初中科学课程则是始终关注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则是要求科学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积极构建科学课堂教学,并进一步通过理性思维与抽象思维来实现科学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中获得提升,同时基于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科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18-2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促進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填鸭式的教授知识,并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出发,深入探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素养培养领域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一、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现状与分析
结合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科学教师往往也非常注重科学实验探究,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完成了基本的重构教学探索,但是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导致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从实际的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
从实际的调查结果上而言,很少有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变通科学教学内容,重新构建科学课堂,大部分教师仅仅是从科学教材的权威性出发,同时对于科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基于应试教育背景,即使部分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重构的想法,但是往往会局限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高效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师受到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课堂重构策略
1.基于科学探究,创设情境,高效引入科学内容
大部分科学知识主要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中,不妨将特定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实现科学问题的高效解决,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引导学生从具体情景过度到抽象思维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们可以深入其中,熟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例如《温度的测试》教学中,在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直接让学生们进行实验认识温度现象,然后引出温度变化的科学原理,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将极大的降低,为了有效改进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重新构建教学逻辑,创设问题情境:直接拿出一个温度计,向学生提出问题:温度计为何可以测量温度,主要是依靠什么科学原理呢?学生们深入探究,拿出温度计,握住下端的玻璃泡,观察水银柱的变化,观察温度计的水银柱与之前有什么变化,然后教师再讲述热胀冷缩的原理,学生瞬间就理解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为学生接下来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基于科学实验,还原现实,深入体会科学本质
科学理论知识与定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同时科学家经过自己的科学实验完成探究任务,往往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如果将科学实验与历史结论高效结合在一起,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单纯给学生讲解科学历史,那么整个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就变成了历史教学,科学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不妨从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对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进行演变,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具体的科学认知,那么学生对于科学的本质将会了解的更加深入,必然会懂得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实现高效科学课堂教学的重构。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主要是依据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用力才能让它不停的运转下去,如果失去了力的作用,那么运动就会停止,如今这样的观点在很多学生的眼中依然是合理的,但是早就在三百多年前,人们对于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进行了科学实验,并获得了在光滑的平面上,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下,将会永远地运动下去,之后笛卡尔对此理论进行了补充,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会永远运动下去,最后牛顿在总结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牛顿第一定律,利用科学史的形式解释其结论,那么通过科学实验一定会让学生们对科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基于生活实验,创设冲突,归纳分析科学概念
大部分学生都是带着经验走进科学实验课堂的,但是学生们在之前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概念认知,对于学生的科学概念有的是正确的,但是也有的是不正确的,这些错误的概念对于学生后续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重构科学课堂中,应当深入探究科学概念的重构,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概念,并推翻自己之前的错误的科学概念的认识,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往往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同时也会为学生对后续的科学知识的衔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科学实践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科学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带着原始的认知冲突完成科学实验的探究,也就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色散的相关内容,因此对于光路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反射规律,并学会利用光的反射、折射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科学认知,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实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当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例如: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是实际的鱼吗?播放动画水中插鱼,分析叉不到鱼的析因:因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偏离法线,而人的眼睛总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鱼的虚像,促使学生完成基本的科学认识,并让学生可以高效地认识到科学知识重构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妙不可言。
4.基于智慧课堂,拓展知识,完善学生科学体系
在当前的初中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高于学生本身的认知体系的,如果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中,单纯的关乎学生的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科学体系的培养,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当善于从实际出发,借助信息化方式为学生们打造科学智慧课堂,实现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认识科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加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汽化与液化》科学教学中,如果将生活中所有的汽化与液化的现象一一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小视频,展示汽化与液化现象,比如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会变干;家里的窗户上常常出现水珠等现象,并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重构科学课堂。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还应当关注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作为科学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实现高质量科学探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夏兆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新概念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19,37(08):32-35.
[2]竺张定.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分析[J].华夏教师,2019(02):81-82.
[3]陈绪杰.初中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76-177.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武阳中学,浙江 金华 321200)